典故 夜銜枚
夜入蔡州
蔡州平
雪夜入蔡州
夜入蔡州城
銜枚入蔡州
蔡州鵝鴨
鵝池平蔡
將軍半夜鵝
平蔡壘
入蔡縛賊
入蔡奇兵
誤了吳元濟
直入蔡州城
鵝池雪
入蔡
吳元濟失家
相關人物李愬
裴度
吳元濟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李晟列傳·李愬〉~3680~
陳許節(jié)度使李光顏勇冠諸軍,賊悉以精卒抗光顏。由是愬乘其無備,十月,將襲蔡州。其月七日,使判官鄭澥告師期于裴度。十日夜,以李祐率突將三千為先鋒,李忠義副之,愬自帥中軍三千,田進誠以后軍三千殿而行。初出文成柵,眾請所向,愬曰:「東六十里止。」至賊境,曰張柴砦,盡殺其戍卒,令軍士少息,繕羈靮甲冑,發(fā)刃彀弓,復建旆而出。是日,陰晦雨雪,大風裂旗旆,馬慄而不能躍,士卒苦寒,抱戈僵仆者道路相望。其川澤梁徑險夷,張柴已東,師人未嘗蹈其境,皆謂投身不測。初至張柴,諸將請所止,愬曰:「入蔡州取吳元濟也?!怪T將失色。監(jiān)軍使哭而言曰:「果落李祐計中!」愬不聽,促令進軍,皆謂必不生還;然已從愬之令,無敢為身計者。愬道分五百人斷洄曲路橋,其夜凍死者十二三。又分五百人斷朗山路。自張柴行七十里,比至懸瓠城,夜半,雪愈甚。近城有鵝鴨池,愬令驚擊之,以雜其聲。賊恃吳房、朗山之固,晏然無一人知者。李祐、李忠義坎墉而先登,敢銳者從之,盡殺守門卒而登其門,留擊柝者。黎明,雪亦止,愬入,止元濟外宅。蔡吏告元濟曰:「城已陷矣。」元濟曰:「是洄曲子弟歸求寒衣耳?!苟砺剱遘娞柫顚⑹吭疲骸赋J虃髡Z?!鼓嗽唬骸负纬J痰弥劣诖??」遂驅(qū)率左右乘子城拒捍。田進誠以兵環(huán)而攻之。愬計元濟猶望董重質(zhì)來救,乃令訪重質(zhì)家安恤之,使其家人持書召重質(zhì)。重質(zhì)單騎而歸愬,白衣泥首,愬以客禮待之。田進誠焚子城南門,元濟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乃檻送京師。其申、光二州及諸鎮(zhèn)兵尚二萬馀人,相次來降。
典故 孤蓬轉(zhuǎn)
九秋蓬
無根蓬
斷根蓬
逐秋蓬
轉(zhuǎn)秋蓬
風飄蓬飛
萍蓬風波
人將蓬共轉(zhuǎn)
長飄不后蓬
轉(zhuǎn)蓬離根
枯蓬飄轉(zhuǎn)
秋蓬離根
《晏子春秋》卷五〈內(nèi)篇雜上·景公賢魯昭公去國而自悔晏子謂無及已〉~338~
魯昭公棄國走齊,齊公問焉,曰:「君何年之少,而棄國之蚤?奚道至于此乎?」昭公對曰:「吾少之時,人多愛我者,吾體不能親;人多諫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則內(nèi)無拂而外無輔,輔拂無一人,諂諛我者甚眾。譬之猶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葉,秋風一至,根且拔矣。」景公辯其言,以語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國,豈不為古之賢君乎?」晏子對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賢,溺者不問墜,迷者不問路。溺而后問墜,迷而后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span>
《說苑》卷十〈敬慎〉~339~
魯哀侯棄國而走齊,齊公曰:「君何年之少而棄國之蚤?」魯哀侯曰:「臣始為太子之時,人多諫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愛臣,臣愛而不近也,是則內(nèi)無聞而外無輔也。是猶秋蓬,惡其根本而美于枝葉,秋風一起,根且拔矣?!?/span>
典故 長亭樹
桓公柳
江潭樹老
江頭柳十尋
桓大將軍枝條如此
桓公嘆柳
江潭楊柳憶手種
柳猶如此
太息攀樹
泫淚攀枯柳
相關人物桓溫
《世說新語箋疏》上卷上〈言語〉~4~
桓公北征經(jīng)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
《晉書》卷八十一〈桓宣列傳·(族子)桓溫〉~28~
伊性謙素,雖有大功,而始終不替。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師,泊舟青溪側。素不與徽之相識。伊于岸上過,船中客稱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伊是時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為作三調(diào),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典故桃李無言
桃李不言
桃李徑
無言桃李
桃蹊李徑
成蹊桃李
桃李言
滿蹊桃李
桃李無情
李下蹊
能言桃李
將軍桃李
李無言
芳菲不為言
桃李無蹊
李徑成蹊
李蹊
門下成蹊
蹊為李廣
桃李多言
桃陰舊蹊
無語成蹊
相關人物李廣
《史記》卷一百九〈李將軍列傳〉~2878~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固?#183;司馬貞《史記索隱》:「姚氏云:『桃李本不能言,但以華實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徑也。以喻廣雖不能出辭,能有所感,而忠心信物故也。』」
簡釋
成蹊:喻指花事繁盛。唐賀知章《望人家桃李花》:“桃李從來露井傍,成蹊結影矜艷陽?!?/p>
例句
愿莫隨桃李,芳菲不為言。
有恨開蘭室,無言對李蹊。
成蹊謝李徑,衛(wèi)足感葵陰。
桃李不須令更種,早知門下舊成蹊。
誰復爭桃李,含芳自不言。
獨有成蹊處,秾華發(fā)井傍。
桃李君不言,攀花愿成蹊。
自是桃李樹,何畏不成蹊。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
桃蹊李徑年雖故,梔子紅椒艷復殊。
嶷嶷瑚璉器,陰陰桃李蹊。
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君家自是成蹊處,況有庭花作主人。
曷若東園桃與李,果成無語自垂陰。
芳室芝蘭茂,春蹊桃李開。
春來欲問林園主,桃李無言鳥自啼。
桃李從來露井傍,成蹊結影矜艷陽。
別有妖妍勝桃李,攀來折去亦成蹊。
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何須是桃李,然后欲忘言。
露桃秾李自成溪,流水終天不向西。
數(shù)奇何以托,桃李自無言。
典故 大樹日蕭蕭
樹比公孫
思馮異
將軍換馬
相關人物溤異
《后漢書》卷十七〈馮岑賈列傳·溤異〉~64~
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并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士皆言愿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別擊破鐵脛于北平,又降匈奴于林闟頓王,[六]因從平河北。
《東觀漢記校注》卷九〈馮異傳〉~33~
馮異,字公孫,為人謙退,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每止頓,諸將共論功伐,異常屏止樹下,軍中號「大樹將軍」。
例句
甘棠名異奭,大樹姓非馮。
樹比公孫大,城如道濟長。
大樹思馮異,甘棠憶召公。
無由睹雄略,大樹日蕭蕭。
將軍別換馬,夜出擁雕戈。
更識將軍樹,悲風日暮多。
雖投定遠筆,未坐將軍樹。
典故 金甌姓字
名姓在金甌
名姓動金甌
金甌覆字
金甌將相
動金甌
金甌親卜
玉字金甌
香名覆甌
相關人物崔琳
李隆基(唐玄宗)
《新唐書》卷一百九〈崔義玄列傳·(孫)崔琳〉~4098~
其群從數(shù)十人,自興寧里謁大明宮,冠蓋騶哄相望。每歲時宴于家,以一榻置笏,猶重積其上。琳與弟太子詹事圭、光祿卿瑤俱列棨戟,世號「三戟崔家」。開元、天寶間,中外宗屬無緦麻喪。初,玄宗每命相,皆先書其名,一日書琳等名,覆以金甌,會太子入,帝謂曰:「此宰相名,若自意之,誰乎?即中,且賜酒?!固釉唬骸阜谴蘖铡⒈R從愿乎?」帝曰:「然?!官n太子酒。時兩人有宰相望,帝欲相之數(shù)矣,以族大,恐附離者眾,卒不用。
《唐語林》卷三〈夙慧〉~307~
玄宗善八分書,將命相,皆先以御札書其名于案上。會太子入侍,上以金甌覆其名以告之,曰:「此宰相名也,汝庸知其誰?即射中,賜若卮酒?!姑C宗拜而稱曰:「非崔琳、盧從愿乎!」上曰:「然。」因舉甌以示,乃賜卮酒。是時琳與從愿皆有宰相望,上倚為相者數(shù)矣,竟以宗族蕃盛,附托者眾,不能用之。
《晉書》卷三十四《杜預傳》
「及祜卒,拜鎮(zhèn)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埂割A以太康元年正月,陳兵于江陵,遣參軍樊顯、尹林、鄧圭、襄陽太守周奇等率眾循江西上,授以節(jié)度,旬日之間,累克城邑,皆如預策焉。……孫皓既平,振旅凱入,以功進爵當陽縣侯。」「預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千馀里,內(nèi)瀉長江之險,外通零桂之漕。南土歌之曰:『后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
例句
莫被此心生晚計,鎮(zhèn)南人憶杜將軍。
典故 飛一箭
下聊城
聊城矢
射聊城
破聊城
聊城功
一箭書
聊城笴
魯連射書
一矢解世紛
一矢聊城飛去
箭鏃無書
魯連乘舟
魯連箭書
田單慚取聊
下燕城
一發(fā)下城
相關人物田單
魯仲連
《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
其后二十馀年,燕將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將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齊田單攻聊城歲馀,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魯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書曰: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卻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齊,非勇也;功敗名滅,后世無稱焉,非智也。三者世主不臣,說士不載,故智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至,愿公詳計而無與俗同。且楚攻齊之南陽,魏攻平陸,而齊無南面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小,不如得濟北之利大,故定計審處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衡秦之勢成,楚國之形危;齊棄南陽,斷右壤,定濟北,計猶且為之也。且夫齊之必決于聊城,公勿再計。今楚魏交退于齊,而燕救不至。以全齊之兵,無天下之規(guī),與聊城共據(jù)期年之敝,則臣見公之不能得也。且燕國大亂,君臣失計,上下迷惑,栗腹以十萬之眾五折于外,以萬乘之國被圍于趙,壤削主困,為天下僇笑。國敝而禍多,民無所歸心。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外之心,是孫臏之兵也。能見于天下。雖然,為公計者,不如全車甲以報于燕。車甲全而歸燕,燕王必喜;身全而歸于國,士民如見父母,交游攘臂而議于世,功業(yè)可明。上輔孤主以制群臣,下養(yǎng)百姓以資說士,矯國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棄世,東游于齊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衛(wèi),世世稱孤,與齊久存,又一計也。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愿公詳計而審處一焉。且吾聞之,規(guī)小節(jié)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鉤,篡也;遺公子糾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辱也。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鄉(xiāng)里不通。鄉(xiāng)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于齊,則亦名不免為辱人賤行矣。臧獲且羞與之同名矣,況世俗乎!故管子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信于諸侯,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曹子為魯將,三戰(zhàn)三北,而亡地五百里。鄉(xiāng)使曹子計不反顧,議不還踵,刎頸而死,則亦名不免為敗軍禽將矣。曹子棄三北之恥,而退與魯君計?;腹煜?,會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壇坫之上,顏色不變,辭氣不悖,三戰(zhàn)之所亡一朝而復之,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加吳、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jié)也,以為殺身亡軀,絕世滅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棄忿悁之節(jié),定累世之功。是以業(yè)與三王爭流,而名與天壤相斃也。愿公擇一而行之。燕將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于齊甚眾,恐已降而后見辱。喟然嘆曰:「與人刃我,寧自刃。」乃自殺。聊城亂,田單遂屠聊城。歸而言魯連,欲爵之。魯連逃隱于海上,曰:「吾與富貴而詘于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span>
《戰(zhàn)國策》卷十三〈齊六·逍遙論〉
初,燕將攻下聊城,人或讒之。燕將懼誅,遂保守聊城,不敢歸。田單攻之歲馀,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魯連乃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曰:「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鄬⒃唬骸妇绰劽?!」因罷兵到讀[一]而去。故解齊國之圍,救百姓之死,仲連之說也。
簡釋
魯連箭:喻指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唐李白《江夏寄漢陽輔錄事》:“‘君草陳琳檄,我書魯連箭?!?/p>
例句
秋深為爾持圓扇,莫忘魯連飛一箭。
莫學仲連逃海上,田單空愧取聊城。
投閣嗤揚子,飛書代魯連。
仍留一只箭,未射魯連書。
君草陳琳檄,我書魯連箭。
暫屈汾陽駕,聊飛燕將書。
系書請問燕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不然學仲連,一發(fā)下燕城。
星飛龐統(tǒng)驥,箭發(fā)魯連書。
《史記》卷一百一十一〈衛(wèi)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2945~
將軍路博德,平州人。以右北平太守從驃騎將軍有功,為符離侯。驃騎死后,博德以衛(wèi)尉為伏波將軍,伐破南越,益封。其后坐法失侯。為彊弩都尉,屯居延,卒。
《后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827~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也?!纸魂n女子徵側及女弟徵貳反,攻沒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蠻夷皆應之,寇略嶺外六十馀城,側自立為王。于是璽書拜援伏波將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督樓船將軍段志等南擊交阯。
例句
伏波初樹羽,待爾靜川鱗。
伏波簫鼓水云中,長戟如霜大旆紅。
銅柱朱崖道路難,伏波橫海舊登壇。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趙佗丘壟滅,馬援鼓鼙空。
莫教銅柱北,空說馬將軍。
勛業(yè)終歸馬伏波,功曹非復漢蕭何。
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馬援征行在眼前,葛強親近同心事。
蓬萊殿前諸主將,才如伏波不得驕。
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
曾從伏波征絕域,磧西蕃部怯金鞍。
忽訪天京兆,空傳漢伏波。
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蕃客不須愁海路,波神今伏馬將軍。
為謝伏波筵上客,幾時金印擬西還。
月上江平夜不風,伏波遺跡半成空。
趙佗西拜已登壇,馬援南征土宇寬。
使君莫惜通宵飲,刀筆初從馬伏波。
功名思馬援,歌唱咽羊曇。
典故伏波銅柱
漢柱
馬援銅柱
銅柱伏波
漢將柱
銅柱勛高
云深銅柱
銅柱樓船
相關人物馬援
《后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馬援〉~839~
援將樓船大小二千馀艘,戰(zhàn)士二萬馀人,進擊九真賊徵側馀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馀人,嶠南悉平。唐·李賢注引《廣州記》曰:「援到交阯,立銅柱,為漢之極界也?!?/span>
《水經(jīng)注》卷三十六〈溫水〉~3022~
《林邑記》曰:建武十九年,馬援樹兩銅柱于象林南界,與西屠國分漢之南疆也。土人以其流寓,號曰馬流,世稱漢子孫也。
例句
珠厓天外郡,銅柱海南標。
君恩過銅柱,戎節(jié)限交州。
境遙銅柱出,山險石門開。
南標銅柱限荒徼,五嶺從茲窮險艱。
銅柱威丹徼,朱崖鎮(zhèn)火陬。
自昔聞銅柱,行來向一年。
忽聞銅柱使,走馬報金雞。
瘴昏銅柱黑,草赤火山秋。
《吳越春秋》卷四〈闔閭內(nèi)傳·闔閭元年〉~46~
干將者,吳人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越前來獻三枚,闔閭得而寶之,以故使劍匠作為二枚:一曰干將,二曰莫耶。莫耶,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來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天氣下降,而金鐵之精不銷淪流,于是干將不知其由。莫耶曰:「子以善為劍聞于王,使子作劍,三月不成,其有意乎?」干將曰:「吾不知其理也?!鼓唬骸阜蛏裎镏?,須人而成,今夫子作劍,得無得其人而后成乎?」干將曰:「昔吾師作冶,金鐵之類不銷,夫妻俱入冶爐中,然后成物。至今后世,即山作冶,麻绖葌服,然后敢鑄金于山。今吾作劍不變化者,其若斯耶?」莫耶曰:「師知爍身以成物,吾何難哉!」于是干將妻乃斷發(fā)剪爪,投于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耶,陽作龜文,陰作漫理。干將匿其陽,出其陰而獻之。闔閭甚重。既得寶劍,適會魯使季孫聘于吳,闔閭使掌劍大夫以莫耶獻之。
例句
我聞音響異,疑是干將偶。
吳溪漫淬干將劍,卻是猿聲斷客腸。
聽訟破秋毫,應物利干將。
干將磨欲盡,無位可酬恩。
典故 語無同
工三語
求三語
三語作掾
三語契
相關人物王戎
王衍
阮修
阮瞻
《世說新語箋疏》上卷下〈文學〉
阮宣子(修)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衍)見而問曰:「老、莊與圣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
《太平御覽》卷二百九〈職官部七·三公府掾?qū)佟ぬ巨颉?/span>
《衛(wèi)玠別傳》曰:「玠字叔寶,陳留阮千里有令聞。當年太尉王君見而問曰:『老莊與圣教同異?』阮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而辟之為掾,世號曰『三語掾』。君見而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三。』阮曰:『茍是天下民望可無言而辟復何假于一言?!弧?/span>
《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列傳·(咸子)阮瞻〉
瞻字千里。性清虛寡欲,自得于懷。讀書不甚研求,而默識其要,遇理而辯,辭不足而旨有馀。善彈琴,人聞其能,多往求聽,不問貴賤長幼,皆為彈之。神氣沖和,而不知向人所在。內(nèi)兄潘岳每令鼓琴,終日達夜,無忤色。由是識者嘆其恬澹,不可榮辱矣。舉止灼然。見司徒王戎,戎問曰:「圣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瞻曰:「將無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時人謂之「三語掾」。太尉王衍亦雅重之。瞻嘗群行,冒熱渴甚,逆旅有井,眾人競趨之,瞻獨逡巡在后,須飲者畢乃進,其夷退無競如此。
簡釋
三語掾:代稱幕府官員。唐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官曹三語掾,國器萬尋幀。”又借指椽史之官。唐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奉寄遵州張員外使君五十二韻之作用其韻增至八十通贈二君子》:“誰采中原寂,徒巾下澤車?!?/p>
例句
可憐三語掾,長作九泉灰。
更聞臺閣求三語,遙想風流第一人。
典故謝將軍
運租船
袁宏渚
袁宏詠史
境同牛渚
牛渚聞高詠
估船運租
客舟聞詠史
牛渚吟五章
彥伯舟
租船詠史
牛渚吟
袁宏煙月
袁宏夜吟
相關人物袁宏
謝尚
《世說新語箋疏》上卷下〈文學〉~268~
袁虎少貧,嘗為人傭載運租。謝鎮(zhèn)西經(jīng)船行,其夜清風朗月,聞江渚閒估客船上有詠詩聲,甚有情致。所誦五言,又其所未嘗聞,嘆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訊問,乃是袁自詠其所作〈詠史詩〉。因此相要,大相賞得。南朝梁·劉孝標注引南朝宋·擅道鸞《續(xù)晉陽秋》曰:「虎少有逸才,文章絕麗,曾為〈詠史詩〉,是其風情所寄。少孤而貧,以運租為業(yè)。鎮(zhèn)西謝尚,時鎮(zhèn)牛渚,乘秋佳風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虎在運租船中諷詠,聲既清會,辭文藻拔。非尚所曾聞,遂住聽之,乃遣問訊。答曰:『是袁臨汝郎誦詩,即其詠史之作也?!簧屑哑渎视袆僦拢辞惨?,談話申旦。自此名譽日茂。」
《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列傳·袁宏〉~239~
袁宏字彥伯,侍中猷之孫也。父勖,臨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絕美,曾為詠史詩,是其風情所寄。少孤貧,以運租自業(yè)。謝尚時鎮(zhèn)牛渚,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宏在舫中諷詠,聲既清會,辭又藻拔,遂駐聽久之,遣問焉。答云:「是袁臨汝郎誦詩?!辜雌湓伿分饕?。尚傾率有勝致,即迎升舟,與之譚論,申旦不寐,自此名譽日茂。
例句
吟盡長江一江月,更無人似謝將軍。
早聞牛渚詠,今見鹡鸰心。
莫羨黃公蓋,須乘彥伯舟。
昔聞牛渚吟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
牛渚何時到,漁船幾處停。遙知詠史夜,謝守月中聽。
亂后江山悲庾信,夜來煙月屬袁宏。
棹倚袁宏渚,簾垂庾亮樓。
《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傳·顧愷之傳》
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人也。父悅之,尚書左丞。愷之博學有才氣,嘗為箏賦成,謂人曰:「吾賦之比嵇康琴,不賞者必以后出相遺,深識者亦當以高奇見貴?!够笢匾秊榇笏抉R參軍,甚見親昵。溫薨后,愷之拜溫墓,賦詩云:「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或問之曰:「卿憑重桓公乃爾,哭狀其可見乎?」答曰:「聲如震雷破山,淚如傾河注海?!埂壬频で?,圖寫特妙,謝安深重之,以為有蒼生以來未之有也?!x熙初,為散騎常侍,與謝瞻連省,夜于月下長詠,瞻每遙贊之,愷之彌自力忘倦。瞻將眠,令人代己,愷之不覺有異,遂申旦而止。尤信小術,以為求之必得?;感L以一柳葉紿之曰:「此蟬所翳葉也,取以自蔽,人不見己。」愷之喜,引葉自蔽,玄就溺焉,愷之信其不見己也,甚以珍之。初,愷之在桓溫府,常云:「愷之體中癡黠各半,合而論之,正得平耳?!构仕讉鲪鹬腥^:才絕,畫絕,癡絕。年六十二,卒于官,所著文集及啟矇記行于世。
例句
題處尚尋王內(nèi)史,畫時應是顧將軍。
癡號多于顧愷之,更無馀事可從知。
《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列傳·李廣利〉~2699~
李廣利,女弟李夫人有寵于上,產(chǎn)昌邑哀王。太初元年,以廣利為貳師將軍,發(fā)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shù)萬人以往,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號「貳師將軍」?!E師將軍廣利征討厥罪,伐勝大宛。賴天之靈,從溯河山,涉流沙,通西海,山雪不積,士大夫徑度,獲王首虜,珍怪之物畢陳于闕。其封廣利為海西侯,食邑八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