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濮州鄄城人,字伯始。李柬之子。第進(jìn)士。晏殊、富弼嘗薦其材。知汝陰、雍丘閬州等州縣,所治雖劇,然事來亟斷,不為證左回枉。閬中江水嚙城幾沒,郡吏多引避,孝基率眾決水歸旁谷,城賴以全。后判西京國子監(jiān)。累官光祿卿,與父李柬之同謝事歸,時人比于二疏。無疾而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遼建州永霸人。興宗重熙二十四年進(jìn)士第一。道宗咸雍末,封陳國公,為北府宰相。貪貨無厭。助乙辛譖皇太子,誣害忠良。后坐事貶安肅州。歸卒。天祚乾統(tǒng)初,剖棺戮尸。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孝伯,濮州(今山東鄄城北)人。承之從子。神宗元豐四年(一○八一),因詐增制書,欲取開福寺產(chǎn)業(yè)入本家墳院,為僧所訟,下大理寺根治。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一五、《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六之一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王孝先,神宗熙寧七年(一○七四)為都水監(jiān)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八)。元豐元年(一○七八),提點(diǎn)永興等路刑獄(同上書卷二八七)。三年,知邠州(同上書卷三○二)。七年,為大理卿(同上書卷三四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濮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六之三四)。二年,為都水使者(《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九六)。四年,改知濮州(同上書卷四二二)。六年,入為司農(nóng)卿(同上書卷四六四)。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六三一趙仲御(一○五二——一一二二),嗣濮王宗晟子。通經(jīng)史,多識朝廷典故。累遷鎮(zhèn)寧、保寧、昭信、武安節(jié)度使。封汝南、華原郡王。政和中,以泰寧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嗣封濮王。宣和四年五月卒,年七十一。追封郇王,謚康孝。見《宋會要輯稿》帝系三之一三、禮四一之二,《宋史》卷二四五《濮王允讓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簡介元豐元年(1078)任福建路提點(diǎn)刑獄公事。元豐五年(1082)任湖州知州,三月到任。元豐八年(1085)任淮南東路提點(diǎn)刑獄公事。元祐元年(1086)2月知蘄州。元祐元年(1086)任蘄州知州。
人物簡介
簡介王颙(1054年—1105年),高麗王朝第15任君主(1095年—1105年在位)。字天常,原名熙,1101年因避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之名諱而改名颙。他是高麗文宗之子,高麗順宗、高麗宣宗之弟,早年受封雞林侯,后升為雞林公,1095年消滅外戚李資義之勢力,并接受侄兒高麗獻(xiàn)宗之禪讓而成為高麗國王。任內(nèi)營建南京(今韓國首爾),鑄造貨幣,晚年與完顏部女真交惡,用兵失利后設(shè)立“別武班”,強(qiáng)化軍力。死后廟號肅宗,謚號明孝,葬于英陵。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孝博,字叔升,一作叔師(《金石續(xù)編》卷一六)。神宗熙寧十年(一○七七),提舉永興軍、秦鳳路折納,改提舉秦鳳等路常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三、二九四)。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為都水監(jiān)南外丞(同上書卷四七六)。歷知楚州、提點(diǎn)廣東刑獄。紹圣四年(一○九七)為大理寺少卿(同上書卷四九○)。事見《蘇軾詩集》卷三五《次韻蘇伯固游蜀岡送李孝博奉使嶺表》。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簡介熙寧十年(1077)任判尚書刑部。元豐二年(1079)任大理少卿。元豐五年(1082)任京東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元豐六年(1083)任京東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紹圣三年(1096)任曹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