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221,分415頁顯示  上一頁  286  287  288  289  290  292  293  294  295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兜圈子
硐子
洞子貨
短盤驢子
端架子
斷子絕孫
緞子
堆垛子
斷線鷂子
度越諸子
犢沐子
犢木子
獨生子
獨筍子
讀書君子
《國語辭典》:兜圈子  拼音:dōu quān zi
1.無事閒游。如:「他到處兜圈子?!?br />2.說話不直截了當(dāng)。如:「有話就直說,別兜圈子?!?/div>
《高級漢語詞典》:硐子  拼音:dòng zǐ
山洞、窯洞或礦坑
《漢語大詞典》:洞子貨
〈方〉指冬天在暖房培植的花草或蔬菜。
《高級漢語詞典》:短盤驢子
短途來往的驢子
《國語辭典》:端架子  拼音:duān jià zi
擺出傲慢高貴的態(tài)度架勢。如:「愛端架子的人是不受歡迎的?!?/div>
《國語辭典》:斷子絕孫(斷子絕孫)  拼音:duàn zǐ jué sūn
沒有子孫后代。明。朱權(quán)《荊釵記》第四三出:「你再不娶親,我只愁你斷子絕孫誰拜墳?!?/div>
《國語辭典》:緞子(緞子)  拼音:duàn zi
質(zhì)地較厚,一面平滑有光彩的絲織品,是中國的特產(chǎn)之一。《儒林外史》第六回:「嚴(yán)貢生打開看了,簇新的兩套緞子衣服,齊臻臻的二百兩銀子,滿心歡喜。」也作「段頭」、「段子」。
《漢語大詞典》:堆垛子
宋 時皇帝的禁軍,通常按服役歲月與功次遞進,于大禮(三年一次的明堂大祀)后的次年在殿廷比較武藝,皇帝親臨觀看,稱為“堆垜子”。凡服役期滿的,根據(jù)在禁軍資歷的高低補外官。凡于堆垛日未去參加比武的,即被淘汰。 宋 洪邁 容齋三筆·禁旅遷補:“國朝宿衞禁旅遷補之制,以歲月功次而遞進者,謂之排連。大禮后,次年殿庭較藝,乘輿臨軒,曰‘堆垜子’。”
《國語辭典》:斷線鷂子(斷線鷂子)  拼音:duàn xiàn yào zi
比喻一去無音信?!缎咽篮阊?。卷一三??逼ぱ巫C二郎神》:「若是這廝識局知趣,見機而作,恰是斷線鷂子一般,再也不來,落得先前受用了一番?!挂沧鳌笖嗑€風(fēng)箏」、「線斷風(fēng)箏」。
《國語辭典》:斷線風(fēng)箏(斷線風(fēng)箏)  拼音:duàn xiàn fēng zhēng
比喻一去無音信,消失得無影無蹤。如:「他兒子離家已三年了,卻如同斷線風(fēng)箏,音訊全無?!挂沧鳌笖嗑€鷂子」、「線斷風(fēng)箏」。
《分類字錦》:度越諸子(度越諸子)
漢書揚雄傳贊大司空王邑納言嚴(yán)尤謂桓譚曰子常稱揚雄書豈能傳于后世乎譚曰必傳昔老聃著虛無之言兩篇薄仁義非禮學(xué)然后世好之者尚以為過于五經(jīng)自漢文景之君及司馬遷皆有是言今揚子之書文義至深而論不詭于圣人若使遭遇時君更閱賢知為所稱善則必度越諸子矣
分類:
《漢語大詞典》:犢沐子(犢沐子)
即 牧犢子 。參見“ 牧犢子 ”。
《漢語大詞典》:牧犢子(牧犢子)
古代人名。 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雉朝飛》者, 牧犢子 所作也。 齊 處士, 湣 宣 時人。年五十,無妻,求薪於野,見雉雄雌相隨而飛,意動心悲,乃作《朝飛》之操,將以自傷焉?!?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雉朝飛》作“犢木子”,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一·雉朝飛操作“犢沐子”。后用“牧犢”為老而無妻的典故。 金 元好問 《送田益之從周帥西上》詩之二:“求凰可無日, 牧犢 未成翁?!?清 姚鼐 《感春雜詠》之六:“圣 舜 乃惡父, 牧犢 遂無妻?!?/div>
《漢語大詞典》:犢木子(犢木子)
即 牧犢子 。參見“ 牧犢子 ”。
《漢語大詞典》:牧犢子(牧犢子)
古代人名。 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雉朝飛》者, 牧犢子 所作也。 齊 處士, 湣 宣 時人。年五十,無妻,求薪於野,見雉雄雌相隨而飛,意動心悲,乃作《朝飛》之操,將以自傷焉?!?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雉朝飛》作“犢木子”,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一·雉朝飛操作“犢沐子”。后用“牧犢”為老而無妻的典故。 金 元好問 《送田益之從周帥西上》詩之二:“求凰可無日, 牧犢 未成翁。” 清 姚鼐 《感春雜詠》之六:“圣 舜 乃惡父, 牧犢 遂無妻?!?/div>
《國語辭典》:獨生子(獨生子)  拼音:dú shēng zǐ
單獨一個兒子。如:「他是家里的獨生子,父母難免寵愛。」也作「獨子」。
分類:獨子
《漢語大詞典》:獨筍子(獨筍子)
羊的別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獸畜·羊:“羊,一名白石道人。又 李棲筠 家稱羊為獨筍子?!?/div>
分類:
《漢語大詞典》:讀書君子(讀書君子)
舊時稱有志操有學(xué)問的人。 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一折:“我看二位都是讀書君子。”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聞舍人 也是讀書君子,既已留下信物,兩心相許,怎誤得人家兒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