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廷議(廷議)
(1).在朝廷上商議或發(fā)表議論。后漢書·方術(shù)傳上·郭憲:“時 匈奴 數(shù)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議?!?唐 韓愈 《送水陸運使韓侍御歸所治序》:“公卿廷議以轉(zhuǎn)運使不得其人,宜選才干之士往換之?!?br />(2).指朝廷上的議論。 清 李慈銘 《庚午書事》詩:“夷酋方喪魄,廷議急和戎?!?/div>
《國語辭典》:朝望  拼音:cháo wàng
1.朝廷的期望、寄托?!蛾悤>矶?。到仲舉傳》:「及文帝崩,高宗受遺詔為尚書令入輔,仲舉與左丞王暹、中書舍人劉師知、殷不佞等,以朝望有歸,乃遣不佞矯宣旨遣高宗還東府?!?br />2.在朝廷中建立的威望?!赌鲜?。卷三二。張邵傳》:「見卿衣服粗故,誠乃素懷有本。交爾藍縷,亦虧朝望?!?br />3.朝廷中有聲望的人?!稌x書。卷三五。裴秀傳》:「倫又潛懷篡逆,欲先除朝望,因廢賈后之際遂誅之。」
《漢語大詞典》:朝籍
在朝官吏的名冊。 唐 陸龜蒙 《書〈李賀小傳〉后》:“ 長吉 夭, 東野 窮, 玉溪生 官不掛朝籍而死?!?宋 王禹偁 《著作佐郎鞠君墓碣銘》:“惟公負(fù)天才,得高第,復(fù)見 范魯公 、 趙相國 為之引掖,而不登朝籍,終于畿令,豈非命歟?” 明 李東陽 《同年祭倪文毅公文》:“跡謝朝籍,魂歸江鄉(xiāng)。” 章炳麟 《秦獻記》:“其窮在蒿艾,與外吏無朝籍,爛然有文采論籑者, 三川 有 成公生 ,與 黃公 同時。”
《漢語大詞典》:朝跡
在朝廷的蹤跡。謂在朝做官。 宋 陸游 《村飲示鄰曲》:“七年收朝跡,名不到權(quán)門?!?/div>
《漢語大詞典》:彯纓(彯纓)
謂冠纓飄動。指在朝為官。《梁書·張充傳》:“彯纓 天閣 ,既謝廊廟之華;綴組 云臺 ,終慚衣冠之秀?!?宋 王禹偁 《右衛(wèi)上將軍贈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出則建崇牙,開大幕,有琱戈玄甲之徒,有彯纓結(jié)佩之士,羅列于初筵。” 清 杭世駿 《〈東城雜記〉序》:“攬水竹以清心魂,謝彯纓而回俗駕。” 王闿運 《哀江南賦》:“彯纓者坐致公卿,揮麈者羞談 管 樂 。”
《國語辭典》:廷對(廷對)  拼音:tíng duì
1.在朝廷中當(dāng)眾對答。《后漢書。卷二一。邳彤傳》:「彤廷對曰:『議者之言皆非也。』」
2.科舉時代,皇帝殿試,稱為「廷對」。
《漢語大詞典》:廷爭
在朝廷上向皇帝極力諫諍。史記·呂太后本紀(jì):“ 陳平 、 絳侯 曰:‘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 劉氏 之后,君亦不如臣?!?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下:“ 徐 大理 有功 ,每見 武后 將殺人,必?fù)?jù)法廷爭?!?宋 司馬光 《與呂晦叔簡》:“比日以來,物論頗譏 晦叔 慎嘿太過,若此際復(fù)不廷爭,事蹉跌,則入彼朋矣。”
《國語辭典》:朝隱(朝隱)  拼音:cháo yǐn
身在朝廷而恬靜淡薄,有如隱退?!段倪x。夏侯湛。東方朔畫贊》:「染跡朝隱,和而不同?!埂逗鬂h書。卷五九。張衡傳》:「庶前訓(xùn)之可鉆,聊朝隱乎柱史。」
《漢語大詞典》:廷論(廷論)
(1).在朝廷上辯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上怒內(nèi)史曰:‘公平生數(shù)言 魏其 、 武安 長短,今日廷論,局趣效轅下駒,吾并斬若屬矣?!?晉 袁宏 后漢紀(jì)·章帝紀(jì)下:“上善《穀梁》,后大儒 蕭望之 等廷論二家同異,多從《穀梁》。由是《穀梁》學(xué)復(fù)興?!?宋 陳亮 《王珪確論如何》:“諸公亦奮然并見其才,而無相媢之意,雖至於廷論之際,辯其所長,如數(shù)黑白,則諸公豈不各以自慰哉!”
(2).朝廷上的議論。 明 王世貞 《少保王公督府奏議序》:“下有不一之將心,而上有不一之廷論?!?/div>
《國語辭典》:內(nèi)輔(內(nèi)輔)  拼音:nèi fǔ
1.在朝中輔佐君主?!稘h書。卷八二。傅喜傳》:「喜行義修絜,忠誠憂國,內(nèi)輔之臣也?!?br />2.太監(jiān)?!度齻b五義》第一七回:「正面一張?zhí)珟熞紊?,坐著一位束發(fā)金冠蟒袍玉帶的王爺,兩邊有多少內(nèi)輔伺候?!?/div>
《漢語大詞典》:朝位
(1).在朝廷中的位置。周禮·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禮……其朝位賓主之間九十步,立當(dāng)車軹?!?br />(2).官位。《漢書·高后紀(jì)》:“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於 高廟 ,世世勿絶,嗣子各襲其功位?!?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史記·周本紀(jì)》“蜚鴻滿野” 唐 張守節(jié) 正義:“言 紂 父 帝乙 立后, 殷國 益衰,至伐 紂 六十年閒,諂佞小人在於朝位,忠賢君子放遷於野?!?/div>
《漢語大詞典》:廷推
明 代任用高級官吏,凡由在朝大臣推薦,經(jīng)皇帝批準(zhǔn)任用的,稱“廷推”。明史·選舉志三:“內(nèi)閣大學(xué)士、吏部尚書,由廷推或奉特旨。侍郎以下及祭酒,吏部會同三品以上廷推。太常卿以下,部推……在外官,惟督、撫廷推,九卿共之,吏部主之。”
《漢語大詞典》:維鵜(維鵜)
《詩·曹風(fēng)·候人》:“維鵜在梁,不濡其翼。” 鄭玄 箋:“鵜在梁,當(dāng)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焙笠浴熬S鵜”比喻小人在朝或在位者才德不稱。隋書·盧愷傳:“徒以家富自通,遂與縉紳并列,實恐維鵜之刺聞之外境。” 前蜀 杜光庭 《馬尚書醮詞》:“常懷聚鷸之譏,每懼維鵜之誚?!?宋 蘇轍 《謝賜對衣金帶鞍馬狀》之三:“才下位高,畏維鵜濡翼之誚;任重道遠,懷老驥伏櫪之心?!?span id="tuixqix" class="book">《花月痕》第四二回:“情動飛天,誠輸陣將。維鵜在梁,令人怏怏。”
《國語辭典》:伏事  拼音:fú shì
1.指在朝廷或官員屬下任職。晉。陸機〈吳王郎中時從梁陳作詩〉:「誰謂伏事淺,契闊踰三年?!?br />2.服侍、侍候?!队魇烂餮浴>矶?。月明和尚度柳翠》:「養(yǎng)做外宅,又討個妳子并小廝,伏事走動?!?/div>
《國語辭典》:伏侍  拼音:fú shì
1.侍奉?!段饔斡洝返谝涣兀骸高@個放心,暗中自有神靈保護,明中等我叫那些和尚伏侍?!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二:「滴珠身伴要討個丫鬟伏侍,曾對吳大郎說?!?br />2.收拾。《水滸傳》第四六回:「你與我拔了這賤人的頭面,剝了衣裳,我親自伏侍他?!?/div>
《漢語大詞典》:班簿
在朝職官名冊。新唐書·鄭綮傳:“ 昭宗 意其有所藴未盡,因有司上班簿,遂署其側(cè)曰:‘可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span id="4fumh6e" class="book">《資治通鑒·唐昭宗乾寧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班簿,著在朝者姓名?!?span id="nqizqhy" class="book">《宋史·職官志三》:“﹝吏部侍郎﹞視朝則執(zhí)文武班簿對立,以待顧問?!?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考課》:“ 雍熙 間,上嘗閲班簿,欲擇用人,而患不能徧知羣下之材,始詔 德驤 以羣臣功過之跡,引與俱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