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2
【介紹】:
金神隱水完顏部人,又名言。完顏阿魯補(bǔ)子。累官大理卿,與完顏秉德等同殺熙宗。海陵王即位,為平章政事,封許國王。妻唐括氏舊與海陵王私通,因被殺,妻被海陵王納為貴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4
【介紹】:
金女真人,本名斜也。熙宗時以告吳十反,超授龍虎衛(wèi)上將軍,封譚國公,出為太原尹。以贓免。海陵時,以其為徒單后父,官至太師,封梁晉國王。卒謚忠。
人物簡介
簡介王皓(1131年—1202年),高麗王朝第19任君主(1170年—1197年在位)。原名昕,字之旦,是高麗仁宗三子,高麗毅宗胞弟。早年受封翼陽侯,后升為翼陽公。1170年武臣政變發(fā)生后,他被鄭仲夫、李義方等武臣扶植上位,1172年獲金朝冊封為高麗國王。他任內(nèi)是武臣政權(quán)下的傀儡,沉浸于書畫藝術(shù),纏綿于兒女之情,懾于武臣淫威而仰其鼻息以度日。先后歷經(jīng)了李義方、鄭仲夫、慶大升、李義旼等武臣的輪流專權(quán),1196年崔忠獻(xiàn)兄弟推翻李義旼,翌年廢黜王皓,另立其弟王旼(高麗神宗),五年后王皓病死于昌樂宮,廟號明宗,謚號光孝,葬于智陵。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70—1223
【介紹】:
蒙古札剌兒氏??诇乜咄圩?。父子皆追隨鐵木真,相從于勢力微弱之際。木華黎與博爾術(shù)、博爾忽、赤老溫號為“四杰”。鐵木真建號為成吉思汗,任左手萬戶。成吉思汗六年,從攻金。自此連年在中原作戰(zhàn)。九年,領(lǐng)兵攻取遼河流域各地。次年,取金之北京。先后鎮(zhèn)壓錦州張鯨、張致之反。十二年,封太師、國王,建行省于燕,負(fù)責(zé)太行以南軍事。陸續(xù)攻取河北、山西、山東大片地區(qū),惟攻延安、鳳翔皆不下。十八年,卒于聞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02—1293
【介紹】:
金元間廣平永年人,徙汝州魯山,字文炳,號鹿庵。金哀宗正大四年進(jìn)士,不就官。肆力于經(jīng)史百氏,文辭宏放,浩無涯涘。避兵淮、襄間,為南宋小吏。金亡后北歸,寓河內(nèi),東平總管嚴(yán)實(shí)迎之為師。世祖即位,拜益都等路宣撫副使,尋以疾免。李璮以禮延致之。及璮謀反蒙元,磐脫身入京。拜翰林直學(xué)士。遷太常少卿。時朝儀未立,磐上疏言之,儀制始定。后以資德大夫致仕。磐資性剛方,每奏對,必以正,帝嘗以古直稱之。卒謚文忠。
元詩選磐字文炳,廣平永年人,徙居汝之魯山。登金至大四年經(jīng)義進(jìn)士第。元中統(tǒng)初,擢益都等路宣慰副使。頃之以疾免,樂青州風(fēng)土,乃買田渳河之上,題其居曰「鹿庵」,有終焉之志。師圍濟(jì)南,授參議行中書省事,遷翰林直學(xué)士,出為真定宣慰使。至元元年,復(fù)召入翰林,兼太常少卿,進(jìn)拜承旨,累乞致仕,不許,年八十二,始遂所請。三十年卒,年九十二。贈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洛國公,謚文忠。文炳人品高邁,氣概一世,嘗曰:文章以自得不蹈襲前人一言為貴。又曰:為學(xué)務(wù)要精熟,當(dāng)镕成汁,瀉成錠,團(tuán)成塊,按成餅。故其文詞波瀾宏放,浩無津涯。李野齋稱其為文沖粹典雅,得體裁之正,不取尖新以為奇,不尚隱僻以為高。詩則述事遣情,閒逸豪邁,不拘一律。其居翰林也,持文柄者馀二十年,天下學(xué)士大夫想聞風(fēng)采,得從容晉接,終身為榮。元初開國諸公,未有出其右者。
人物簡介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日焸子,其先閩人。中統(tǒng)三年,制封為安南國王,降虎符、國印。薨,謚太王。
人物簡介
元詩選益稷,國王陳日晅之弟也,其先閩人。有陳日煚者,為交趾王李氏婿,奪其國而有之。元憲宗時,嘗遣將兀良合臺破其國都。日煚傳國于其子光炳,遣使納款。世祖中統(tǒng)三年。封光炳為安南國王。至元十四年,光炳卒,國人立其世子日烜。徵之入朝,不肯行,會用兵占城,諭日晅使助軍糧,不從,遂移兵伐之。日晅拒戰(zhàn)敗走,其弟昭國王益稷率妻子官吏以降。二十三年,封益稷為安南國王。命鎮(zhèn)南王脫驩及左丞相阿里海牙等引兵納之,未克。言者以為非便,遂止。益稷從師還鄂州,其后日烜遣使來貢,二十七年卒,子日焌立,益稷竟久留于鄂,遙授湖廣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武宗朝,累進(jìn)金紫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文宗天歷二年卒,壽七十六,謚曰忠懿。王有詩若干首傳世,皆歸朝后所作。安南,古南交地。自秦時為郡縣,漢唐因之,五代割據(jù),遂成異域。元時兵力之強(qiáng),盡有西南諸部,而安南獨(dú)不入版圖,選將用兵,頻年暴露,而終莫得其要領(lǐng)。然益稷以羈旅降王,猶能以歌吟與中朝文士相頡頏。何地?zé)o才,亦足以見元時詩學(xué)之盛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蒙古札剌兒氏。木華黎曾孫。以賢能稱。父速渾察卒,憲宗命乃燕襲爵,乃燕讓與兄忽林池,代行軍國事。忽林池襲為國王,事無巨細(xì),必與乃燕謀議,剖決精當(dāng),無所壅滯。
人物簡介
簡介王顓(1330年—1374年),高麗王朝第31任君主(1352年—1374年在位)。初名祺,1366年改名顓,號怡齋、益堂,蒙古名伯顏帖木兒。父為高麗忠肅王王燾,母為恭元王后洪氏。他曾受封江陵大君,少年時代入質(zhì)宗主國元朝10年,娶元宗室女寶塔失里(追贈魯國大長公主,謚仁德王后)為妻。1351年冬,元朝扶植他取代忠定王王?而成為高麗國王。他在位時對內(nèi)力圖改革積弊,振興高麗王朝;對外則利用元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之機(jī),于1356年鏟除奇轍為首的親元勢力,擺脫元朝控制,并向北開拓大片疆域。然而高麗接連遭遇倭寇之患、紅巾軍東征和崔濡率元軍奉德興君入侵高麗等動亂,改革力不從心,國勢日益衰落。1365年任用辛?xí)H進(jìn)行改革。1370年接受明朝冊封為高麗國王。1371年殺辛?xí)H。1374年被侍衛(wèi)洪倫及宦官崔萬生等弒殺,葬于玄陵。1385年明朝賜謚號“恭憫”,高麗加謚恭憫仁文義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他工于書畫,有《天山大獵圖》《廉悌臣像》等作品傳世。
人物簡介
簡介王昕(1337年—1348年),高麗王朝第29任君主(1344年—1348年在位)。蒙古名八思麻朵兒只。他是高麗兩位由元朝公主所生的國王之一(另一位是其曾祖父忠宣王王璋),父親是高麗忠惠王王禎,母親是德寧公主亦憐真班。王昕早年以元子身份入質(zhì)元朝,父王遭元朝流放并死去后,他被元順帝冊封為高麗國王。在位時由王煦、金永暾等大臣輔政,設(shè)立“整治都監(jiān)”,試圖對各種積弊加以改革。但王昕享國四年即病死,葬于明陵。后恭憫王上謚號“顯孝”,元廷賜謚“忠穆”。
人物簡介
簡介王?(1338年 —1352年),高麗王朝第30任君主(1349年—1351年在位)。蒙古名迷思監(jiān)朵兒只。他是高麗忠惠王王禎庶子,母親是禧妃尹氏。1348年受封慶昌府院君,同年底其兄忠穆王王昕薨,他被元順帝召入元朝,并受封為高麗國王。他在位期間出現(xiàn)了倭寇。1351年元順帝廢?立祺,他被遷往江華島居住,翌年遭毒死。死后葬于聰陵,元廷賜謚號“忠定”。
人物簡介
簡介王祦(1365年—1389年),是高麗王朝第32任君主(1374年—1388年在位)。小字牟尼奴,一說是高麗恭憫王之子,一說是權(quán)臣辛?xí)H之子而被恭憫王冒認(rèn)為己子,因他遭廢黜時被認(rèn)定為辛?xí)H之子,故在朝鮮王朝所修的史書中被稱為“辛祦”。即位前受封江寧府院大君,1374年恭憫王遇弒后被李仁任扶植上位,1377年接受北元冊封為高麗國王,1385年又接受明朝冊封為高麗國王,1387年令高麗全國改穿明朝冠服,1388年因鐵嶺立衛(wèi)問題而同明朝關(guān)系惡化,在崔瑩的輔佐下發(fā)動軍隊北伐遼東,但北伐將領(lǐng)李成桂、曹敏修發(fā)動威化島回軍,他被迫遜位,先后居住在江華和驪興。1389年因圖謀暗殺李成桂而廢為庶人,流放江陵,旋即被殺。無廟號、謚號、陵號,后世又稱“高麗祦王”。
人物簡介
維基童守宏(1404年—?),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臺州府天臺縣人,明朝官員,同進(jìn)士出身。正統(tǒng)七年(1442年),童守宏舉進(jìn)士,授行人司行人。童守宏才德兼?zhèn)?,勤于公事。景泰二年?451年),與給事中喬毅一同奉命出使琉球,賜一品官服,冊封尚金福為國王。他持節(jié)南還,不辱君命。不久卒,由學(xué)士劉儼為其撰寫墓志銘。曾祖父童德明。祖父童彥恭。父親童之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49
【介紹】:
明江西新建人,字居之,號燕及。萬歷四十七年進(jìn)士。授編修。天啟六年奉使朝鮮。不攜中國一物往,不取朝鮮一錢歸。七年,魏忠賢以其為東林黨,削籍。崇禎初起右中允,十五年,掌南京翰林院。十七年,南都議立君時,主立潞王。福王立,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數(shù)與馬士英交詆,乞休歸。后左良玉部將金聲桓反正江西,迎以資號召,敗,投池死。
維基姜曰廣(1584年—1649年2月29日),字居之,號燕及,晚號浠湖老人,江西新建浠湖里(今豐城市同田鄉(xiāng)候塘村)人,明末政治人物,進(jìn)士出身。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進(jìn)士。選庶吉士,改編修。天啟五年十月初一日(1625年10月31日)容妃任氏生皇子朱慈炅,頒詔天下。次年,充正使赴朝鮮,與給事中王夢尹敕封仁祖為朝鮮國王,并奉旨視察師海上情形,還針對毛文龍功績大小虛實(shí),詢問過中朝邊境當(dāng)?shù)爻r百姓,考核毛文龍部水師。得到一些關(guān)于毛文龍的重要關(guān)鍵消息。回國,便上疏言:“文龍以二百人入鎮(zhèn)江,據(jù)鐵山招降夷,撫歸義之民至十馀萬,不可不謂之豪杰,不可不謂之偏鋒。若堂堂正正,與虜決勝負(fù)于郊原,不獨(dú)臣不敢信,文龍亦不敢自信。若養(yǎng)成一隊精銳之兵,設(shè)伏用間,乘敝出奇,文龍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龍之能也。朝廷知文龍以用文龍,則不致失文龍而莫盡其能,亦不致孤倚文龍,以困而覆之矣?!比欢⒔K究沒有重用毛文龍,后果然如曰廣所言,以致于明軍兵敗,遼東一帶、藩屬國朝鮮皆落入后金之手。姜曰廣出使朝鮮期間,潔身自好,不受賄贈,又贈送醫(yī)書和揭帖給朝鮮仁祖,深受朝鮮君臣好評。但回國后不久,因忤逆魏忠賢,被免職回鄉(xiāng)。崇禎初年(1628年)閹黨倒臺,起擢左春坊左諭德。崇禎三年(1630年)典南京鄉(xiāng)試,并提拔一干名士,如楊廷樞、張溥、陳子龍、楊廷麟等各以文章氣節(jié)著聞,顧以清白堅不依附時局,但卻都為溫體仁、周延儒等首輔排斥,無法被重用。崇禎九年(1636年)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后因事獲罪而被貶為南京太常寺卿,遂引疾歸鄉(xiāng)。崇禎十五年(1642年)升任詹事。崇禎十七年(1644年)以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同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于煤山自縊而亡,南京議論立帝,姜曰廣等主張立潞王,結(jié)果福王為帝,仍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與史可法、高弘圖并稱“南中三賢相”。內(nèi)閣首輔馬士英雖與姜曰廣同年,但兩人素來不和,本想誣陷姜曰廣。然而因姜曰廣有聲望,無人敢響應(yīng)馬士英。后得知宗室朱統(tǒng)??品行惡劣,便想到可以用職官加以利誘,使其打擊姜曰廣。遂指使朱統(tǒng)??上疏誣告彈劾姜曰廣任用東林黨鄭三俊、吳甡、房可壯、孫晉等人,把持朝政,以劉士禎為通政使,阻遏章奏,以王重為文選,扶植私人;命令楊廷麟放走獄中的兇悍盜賊,聯(lián)同江河大俠與水陸奸官窺視南京,陰謀遷都或另立新君;包庇曾投靠李自成的臣子;收受賄賂;姑息養(yǎng)奸等五大罪狀。后又遭馬、阮黨人僉事陸朗、副使黃耳鼎等人上疏彈劾其結(jié)黨欺君、把持朝政、無人臣禮,遂棄官回南昌。隆武四年(1648年)金聲桓邀姜曰廣起義,并授其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xué)士等官銜,御賜尚方寶劍,可以根據(jù)實(shí)際情況或臨時變化,先斬后奏,清廷得知后,派征南大將軍譚泰率兵攻打南昌,次年,正月十九,城破,金聲桓投水死,姜曰廣亦投水自盡,一說于仁臣之心牌坊下上吊自盡。
人物簡介
維基詹胤昌,因廟諱“胤”而易“應(yīng)”,故又作應(yīng)昌,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筠連縣人。同進(jìn)士出身。明神宗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詹胤昌中式戊午科四川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天啟五年(1625年),中式乙丑科進(jìn)士,成為筠連歷史上首位進(jìn)士。初授山東滋陽縣知縣。天啟七年(1627年),同考官內(nèi)轉(zhuǎn)禮部儀制司,升禮部儀制司主事。曾出使朝鮮,冊封朝鮮國王。轉(zhuǎn)湖廣武昌道參議,設(shè)立義倉,賑濟(jì)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