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24—987
【介紹】:
宋大名莘縣人,字景叔。初仕后周。入宋,歷知光州、潞州,尋代符彥卿鎮(zhèn)大名,以百口明彥卿無罪,世稱其德。后知河中府,入拜中書舍人,充史館修撰。未幾知開封府,以病請告家居。太宗稱其文章、清節(jié)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
全宋詩王祜(九二四~九八七),字景叔,一作叔子(《輿地紀(jì)勝》卷六九),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歷仕后晉、后漢、后周,歷魏縣、南樂二令。入宋,拜監(jiān)察御史,移知光州,遷殿中侍御史。太祖乾德三年(九六五),知制誥。又加集賢院修撰,遷翰林學(xué)士(《東都事略》卷三○)。開寶二年(九六九)權(quán)知潞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徙知襄州,移潭州。太宗太平興國初,知河中府。入為中書舍人,充史館編修。雍熙四年十月,特拜兵部侍郎(同上書卷二八),月馀卒,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九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四四王祜(九二四——九八七),字景叔,大名莘(今山東莘縣)人。歷仕晉、周兩朝。宋初,知光州,遷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誥,加集賢殿修撰,轉(zhuǎn)戶部員外郎。代符彥卿鎮(zhèn)大名。太平興國初,拜左司員外郎、中書舍人,充史館修撰。太宗謂祜清節(jié)、文章兼著,特拜兵部侍郎。雍熙四年冬卒,年六十四。累封晉國公。次子王旦位至宰相。《宋史》卷二六九有傳。(諸書「祜」多作「祐」,誤,辨已見本書卷二。)
人物簡介
簡介字日華,高麗王朝第四任君主(949年—975年在位)。他是高麗太祖王建第四子、高麗惠宗王武、高麗定宗王堯之弟。乾祐二年(949年)受禪即位,廣順三年(953年)被后周冊封為高麗國王。他在位時致力于強(qiáng)化王權(quán),頒布奴婢按檢法,實行科舉制度,制定百官公服,并使用獨立的年號,甚至可能自稱皇帝。在位后期為政苛酷,鼓勵告密,大興冤獄,屠戮功臣。同時崇尚佛教,創(chuàng)建歸法寺等多處廟宇。死后廟號光宗,謚號大成,葬于憲陵。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28—947
【介紹】:
五代時吳越國君。字祐,一作玄祐,初名弘佐。錢元瓘第六子。年十三,嗣立為吳越國王。諸將欺其少,佐初優(yōu)容之,后以法治之,由是皆畏恐。以倉儲充裕,曾免境內(nèi)租稅三年。在位七年。卒謚忠獻(xiàn)。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928—947
字元祐,杭州臨安(今浙江臨安)人。吳越文穆王錢元瓘第六子。初授鎮(zhèn)海、鎮(zhèn)東節(jié)度副使、檢校太傅。天福六年(941)即吳越王位,時年14歲。在位7年。卒時年僅20歲。謚忠獻(xiàn)?!?a target='_blank'>十國春秋》卷八〇有其世家。《吳越錢氏傳芳集》存其詩2首?!度圃娡饩帯窊?jù)之收入。
全唐詩續(xù)補(bǔ)遺弘佐,字符佑,元瓘第六子。年十三,襲封吳越國王。諸將皆欺其幼,弘佐初尚優(yōu)容,后輒以法治之,由是諸將皆畏服。在位七年,后晉開運四年卒,年二十。謚忠獻(xiàn)。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29—988
【介紹】:
五代吳越國君。錢元瓘第九子。字文德,初名弘俶。胡進(jìn)思既廢俶兄錢倧,即迎俶為吳越國王。卑事后漢、后周。助宋太祖平江南。太宗太平興國三年納所據(jù)兩浙十三州之地歸宋,封淮海國王,后累封鄧王。在位三十年。卒謚忠懿。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929—988
字文德,原名弘俶,杭州臨安(今浙江臨安)人。吳越文穆王錢元瓘第九子。開運四年(947),出鎮(zhèn)臺州。乾祐元年(948)初,即吳越國王位。在位30年,保土安民,恭事中朝,兩浙頗為安寧。曾先后助后周世宗、宋太祖攻南唐。開寶九年(976)入宋朝覲,逾月而歸。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宋。宋封為淮海國王,又改封漢南國王、南陽國王、許王、鄧王。卒謚忠懿。新、舊《五代史》及《宋史》有傳。錢俶善草書,喜吟詠。有《政本集》10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另《吳越錢氏傳芳集》、《四明尊者教行錄》等書尚存詩14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詩續(xù)補(bǔ)遺弘俶,字文德,元瓘第九子。內(nèi)牙統(tǒng)軍使胡進(jìn)思等廢兄弘倧,迎弘俶嗣吳越國王。歷漢、周,累授天下兵馬大元帥,凡三十五年。太平興國三年,納疆土歸宋。歷封淮海國王、漢南國王、南陽國王、許王,徙封鄧王。雍熙四年(一作端拱元年)卒,年六十,追封秦國王,謚忠懿。著有《政本集》十卷,陶谷為之序。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俶字文德。文穆王第九子。晉天福四年除內(nèi)牙諸軍指揮使。開運四年出鎮(zhèn)臺州。是年忠獻(xiàn)王薨。弟宏倧襲位。內(nèi)牙統(tǒng)軍使胡進(jìn)思廢宏倧。迎俶立之。漢乾祐二年授東南面兵馬都元帥鎮(zhèn)海鎮(zhèn)東等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中書令杭州越州大都督上柱國吳越國王。三年加守尚書令。周顯德中加天下兵馬都元帥。宋建隆元年進(jìn)授天下兵馬大元帥。太平興國三年再朝京師。遂上表納土。封淮海國王。雍熙元年改封漢南國王。出為武勝軍節(jié)度使。尋改封南陽國王。表辭國王。改封許王。端拱元年徙封鄧王。八月薨。年六十。追封秦國王。謚忠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8
【介紹】:
遼皇族,字遜寧。始為惕隱。乾亨元年,率兵救南京,與耶律斜軫破宋軍于高梁河。升北院大王。再遷于越。統(tǒng)和初,蕭太后命為南京留守,總南面軍務(wù),四年,復(fù)敗曹彬軍于歧溝關(guān)。封宋國王。七年,深入宋境,至唐州徐河,為尹繼倫襲敗,傷臂,又被李繼隆追擊,大敗。自此不再南下。
人物簡介
簡介王治(960年—997年),字溫古,高麗王朝第六任君主(981年—997年在位)。他是高麗太祖王建之孫,戴宗王旭次子,早年受封開寧君,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繼承堂兄景宗王胄之位,被宋朝冊封為高麗國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2—1025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定國。太宗淳化三年進(jìn)士。真宗咸平初判三司理欠憑由司,建言放逋負(fù)一千余萬、釋系囚三千余人。歷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咸平四年為參知政事。景德元年契丹入侵,密請真宗赴金陵,為寇準(zhǔn)所阻。累表罷職。判尚書都省,領(lǐng)修《冊府元龜》,攬功委過。大中祥符中,承密旨造天書,獻(xiàn)符瑞,以天書儀衛(wèi)副使從封泰山,祀汾陰。累遷吏部尚書,加樞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加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罷相出判杭州。仁宗天圣元年再相。智數(shù)過人,奸邪險偽,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圭交結(jié),時謂之“五鬼”。卒謚文穆。有《鹵簿記》、《圣祖事跡》等。
全宋詩王欽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國,新喻(今江西新馀)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jìn)士(《文莊集》卷二八《王公行狀》),為亳州防御推官。真宗咸平三年(一○○○)擢翰林學(xué)士(《同上》)。四年,參知政事(《學(xué)士年表》),加給事中。景德元年(一○○四)判天雄軍。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為樞密使、同平章事(《隆平集》卷四)。天禧元年(一○一七)拜左仆射(《東都事略》卷四九本傳)。三年,出判杭州。四年,判河南府(《隆平集》),以擅去官守降分司南京。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復(fù)同平章事。二年,封冀國公。三年卒,年六十四(《文莊集》卷二九《王公墓志銘》)。謚文穆?!?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王欽若(962~1025) 北宋官員。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淳化三年(992)進(jìn)士。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參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東道(治所湖北襄陽)節(jié)度使等職。宋真宗時期兩度出為宰相,人稱為“癭相”,是主和勢力代表。追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曾主持編纂《冊府元龜》?!?a target='_blank'>宋史·王欽若傳》載王欽若出生于黃鶴樓:“父仲華,侍祖郁官鄂州。會江水暴至,徙家黃鶴樓,漢陽人望見樓上若有光景,是夕,欽若生?!?/blockquote>全宋文·卷一九一
王欽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淳化三年進(jìn)士甲科,為亳州防御推官。召試學(xué)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咸平四年參知政事。景德初,契丹南下,密請遷都金陵,為寇準(zhǔn)所阻。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判天雄軍,提舉河北轉(zhuǎn)運司,又以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大中祥符間偽造天書,爭獻(xiàn)符瑞,力主封泰山,祀汾陰。歷禮、戶、吏三部尚書,天禧元年遷樞密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年,出判杭州。仁宗時復(fù)拜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進(jìn)司徒,封冀國公,天圣三年卒,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曾領(lǐng)修《冊府元龜》及道書,撰《翊圣保德真君傳》二卷(存)、《先天記》三十卷、《五岳廣聞》一百卷等。《宋史》卷二八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78—1038
【介紹】:
宋青州益都人,字孝先。真宗咸平五年進(jìn)士第一。累官吏部侍郎,兩拜參知政事。曾規(guī)諫真宗造天書、大建玉清昭應(yīng)宮事。仁宗立,劉太后聽政,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朝廷倚以為重。以裁抑太后姻親,罷知青州。景祐元年,召入為樞密使,次年復(fù)拜相,封沂國公。因與呂夷簡不協(xié),俱罷,出判鄆州。卒謚文正。有《王文正公筆錄》。
全宋詩王曾(九七八~一○三八),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真宗咸平五年(一○○二),試禮部及殿試皆為第一,除將作監(jiān)丞,通判濟(jì)州。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入翰林為學(xué)士。天禧四年(一○二○)擢為中書侍郎。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改門下侍郎。景祐元年(一○三四)遷樞密使。二年拜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封沂國公。寶元元年卒,年六十一(《隆平集》卷五作六十)。謚文正。有《王文正筆錄》(《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五宋祁《王文正公曾墓志銘》、卷四四富弼《王文正公曾行狀》),不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三一九王曾(九七八——一○三八),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咸平五年,由鄉(xiāng)貢試禮部、廷對皆第一,以將作監(jiān)丞通判濟(jì)州。景德初,遷右正言、知制誥兼史館修撰,遷翰林學(xué)士,兩度為參知政事。仁宗初立,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王欽若卒,以門下侍郎為昭文館大學(xué)士、監(jiān)修國史。以忤太后意,天圣七年出知青州,改天雄軍,判河南府。景祐元年為樞密使,明年再入相,封沂國公。四年罷,出判鄆州。寶元元年冬卒,年六十一,謚文正。著有《九域圖》三卷、《契丹志》一卷、《王文正公筆錄》一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79—1057
【介紹】:
宋鄭州管城人,字元輔。王超子。年十七隨父出擊李繼遷。累遷內(nèi)殿崇班。仁宗時,歷殿前都虞候、知樞密院事、宣徽南院使。因狀貌類太祖,降知隨州。契丹求關(guān)南地,以兵壓境,拜保靜軍節(jié)度使、知澶州,徙真定府、定州路都總管,訓(xùn)練士卒,加強(qiáng)守備。累拜同平章事、判澶州,以太子太師致仕。再起,歷官至樞密使,封魯國公。卒謚武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36
【介紹】:
遼薊州玉田人,字正聲。韓瑜子。初授西頭供奉官。遷御院通進(jìn)。持節(jié)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圣宗統(tǒng)和中,使宋賀正旦,又奉使沙州,冊曹恭順為敦煌王。太平間,鎮(zhèn)壓大延琳起事,拜永清軍節(jié)度使,移鎮(zhèn)沈州。官至宣徽南院使,加檢校太尉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3—1062
【介紹】:
遼皇族,字去回。景宗孫。圣宗太平初,判武定軍節(jié)度使。歷奉圣、歸化、儒、可汗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累拜樞密使、大內(nèi)惕隱,封魏國王。歷事三朝,為時名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9—1085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徙居開封,字禹玉。仁宗慶歷二年進(jìn)士。歷官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拜參知政事。九年,進(jìn)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元豐五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歷仕三朝,典內(nèi)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zhí)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嘗監(jiān)修《兩朝國史》,書成奏進(jìn)。卒謚文恭。有《華陽集》。
全宋詩王圭(一○一九~一○八五),字禹玉,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jìn)士。通判揚(yáng)州,召直集賢院。累官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知開封府,侍讀學(xué)士。神宗熙寧三年(一○七○),拜參知政事。九我,進(jìn)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哲宗即位,封岐國公,卒于位。謚文恭。圭仕英宗、神宗、哲宗三朝,以文章致位通顯。有集百卷,已佚。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成《華陽集》六十卷,附錄十卷。武英殿聚珍版印時,刪編為四十卷。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八葉清臣撰《王文恭圭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二有傳。 王圭詩,以武英殿聚珍版《華陽集》(其中詩六卷)為底本,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另輯得集外詩,編為第七卷。
全宋文·卷一一二○王圭(一○一九——一○八五),字禹玉,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慶歷二年,舉進(jìn)士甲科,通判揚(yáng)州。召直集賢院,為鹽鐵判官、修起居注。進(jìn)知制誥、知審官院,為翰林學(xué)士、知開封府。神宗即位,遷學(xué)士承旨。熙寧三年,拜參知政事。九年,進(jìn)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元豐五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八年,封岐國公。是年五月,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曰文恭。圭在相位無所建明,然其文閎侈瑰麗,自成一家。典內(nèi)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策,多出其手,詞林稱之。嘗監(jiān)修《兩朝國史》、《國朝會要》。有《華陽集》一百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jìn)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yán)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shè)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qiáng)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xué)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qiáng)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xué),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詩》、《書》、《周官》,為《三經(jīng)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xùn)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qiáng)調(diào)“權(quán)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政治抱負(fù),風(fēng)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
全宋詩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jìn)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xiàn)萬言書極陳當(dāng)世之務(wù)。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xué)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xué)士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jīng)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王安石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jì)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jǐn)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
詞學(xué)圖錄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jìn)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qiáng)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jīng)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63
【介紹】:
契丹名孛吉只。遼圣宗次子。封秦國王。圣宗死,欽哀皇后謀立重元,重元以告興宗。帝益重之,封為皇太弟,知元帥府事。道宗立,冊為皇太叔,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清寧末,其子涅魯古與同黨謀反,兵敗。重元知失計,遂自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63
【介紹】:
遼后族,字胡突堇,小字滑哥。蕭和尚子。圣宗太平初,累遷官職。興宗重熙中自北院樞密副使累遷為北院樞密使。受顧命輔立道宗。清寧八年,致仕,封鄭國王。因子為重元婿,預(yù)其逆謀,凌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