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哨子  拼音:shào zi
1.用來示警或作信號的發(fā)聲器。如:「吹哨子集合!」
2.一種民歌。常伴隨著勞動而唱的歌曲,多帶有呼號。歌詞多為即興創(chuàng)作,四川稱為「哨子」,北方稱為「吆號子」,南方稱為「喊號子」。
3.地痞、流氓。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泰安神州謊子極多,哨子極廣,怎生得一個護臂跟隨將我去方好?!乖?。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這里哨子每極多,見咱有些家私,假做劉安住來認俺。」也稱為「哨廝」。
《國語辭典》:煙袋哨子(煙袋哨子)  拼音:yān dài shào zi
一種煙斗。因下面的銅管較長,在吹除煙灰時,會發(fā)出哨音,故稱為「煙袋哨子」。
《國語辭典》:打哨子  拼音:dǎ shào zi
1.放哨、警戒?!段饔斡洝返谌兀骸钢鹑詹傺菸渌嚕绦『锟持駷闃?,削目為刀,治旗幡,打哨子,一進一退,安營下寨,頑耍多時。」
2.吹口哨。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二折:「(正末云)待我再打這廝。(楊衙內做怕打哨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