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枯木堂
和尚參禪打坐處。因如枯木寂然不動(dòng),故稱。源于 唐 末 石霜 禪師。見 宋 贊寧 等宋高僧傳卷十二。 元 關(guān)漢卿 《普天樂·崔張十六事》曲:“梵王宮月輪高,枯木堂香煙罩?!?元 王實(shí)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也不要香積廚,枯木堂?!眳⒁姟?枯木眾 ”。
《漢語大詞典》:枯木眾(枯木衆(zhòng))
喻指一心參禪的僧眾。景德傳燈錄·圓智禪師法嗣:“師止 石霜山 二十年間,學(xué)眾有長坐不臥,屹若株杌,天下謂之枯木眾也?!?/div>
《國語辭典》:禪和子(禪和子)  拼音:chán hé zǐ
修禪的出家人?!队魇烂餮?。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這四句詩,單道著禪和子打坐參禪,得成正果,非同容易。」《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雖讀儒書,卻又酷好佛典,敬重釋門,時(shí)常瞑目打坐,學(xué)那禪和子的模樣?」
《漢語大詞典》:師子床(師子牀)
(1).獅子床。佛教中菩薩的坐席。《維摩經(jīng)·香積佛品》:“ 維摩詰 即化為九萬師子牀,嚴(yán)好如前,諸菩薩皆坐訖?!?br />(2).泛指殿堂中央尊者或參禪者的坐席。 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宮室:“君王朝座,彌復(fù)高廣,珠璣間錯(cuò),謂師子牀?!?br />(3).指一般的坐臥之具。 宋 黃庭堅(jiān) 《次韻文潛同游王舍人園》:“初開蝸牛廬,中置師子牀?!?/div>
《漢語大詞典》:無字句(無字句)
指參禪悟道的詩句。 元 耶律楚材 《寄平陽凈名院潤老》詩:“刻燭賦成無字句,按徽彈徹沒弦琴?!眳⒁姟?無字悟 ”。
《漢語大詞典》:無字悟(無字悟)
佛教語。佛教常謂只執(zhí)著文字不能見性悟道,特別是禪宗單提“教外別傳”的“心印”,故稱“不立文字”。后因稱參禪悟道為“無字悟”。 元 蕭國寶 《次韻寄梵天方丈古巖》:“簡盡殘經(jīng)無字悟,覺來幡動(dòng)不關(guān)風(fēng)?!?/div>
《國語辭典》:打圓相(打圓相)  拼音:dǎ yuán xiàng
佛家參禪,用手在空中或地上劃圓圈,稱為「打圓相」?!队魇烂餮浴>矶?。月明和尚度柳翠》:「法空長老手捻火把,打個(gè)圓相?!?/div>
《國語辭典》:打參(打參)  拼音:dǎ cān
打坐參禪。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非是我貪,不是我敢,知他怎生喚做打參?!?/div>
分類:打坐參禪
《漢語大詞典》:趣禪(趣禪)
謂參禪向佛。 唐 顏真卿 《使過瑤臺(tái)寺有懷圓寂上人》詩:“靈法盡無染,一心唯趣禪?!?/div>
分類:參禪
《漢語大詞典》:枯木眾(枯木衆(zhòng))
喻指一心參禪的僧眾。景德傳燈錄·圓智禪師法嗣:“師止 石霜山 二十年間,學(xué)眾有長坐不臥,屹若株杌,天下謂之枯木眾也?!?/div>
《國語辭典》:喝參(喝參)  拼音:hè cān
禪宗指導(dǎo)弟子參禪時(shí),常大喝一聲以破迷啟悟,故以喝參表示參禪?!毒暗聜鳠翡?。卷二六。溫州瑞鹿寺本先禪師》:「僧堂前喝參,僧堂前喝參了?!?/div>
《國語辭典》:打禪七(打禪七)  拼音:dǎ chán qī
佛教儀式。為禪宗道場每年所進(jìn)行為期七天的參禪修行活動(dòng)。參加者透過七天密集的修行,期望能在這段時(shí)間內(nèi)證悟解脫?!复蚨U七」以七日為一期,共進(jìn)行四十九天,目的在由七日的修行中于定、慧二門等使專注于一境,決斷疑念的精神作用中,求得開悟、應(yīng)悟,一心不亂,則可往生凈土。在中國傳統(tǒng),這項(xiàng)修行活動(dòng)通常是從陰歷十月十五日起至臘月八日止,共四十九天,在臺(tái)灣則多以七天為期,時(shí)間也較自由。
《漢語大詞典》:金屎法
佛教語。禪宗指參禪。古尊宿語錄·普說:“參禪喚作金屎法。未會(huì)一似金,會(huì)了一似屎,山僧甚不肯此語。如今思量,了語雖麤,其間旨趣不淺?!?/div>
《國語辭典》:暮禮晨參(暮禮晨參)  拼音:mù lǐ chén cān
早晚參拜。形容信仰虔誠。元。無名氏《玩江亭》第三折:「你道是暮禮晨參,怎如俺野眠浪宿。」也作「朝參暮禮」。
參禪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入禪道之義。證道歌曰:「尋師訪道為參禪?!苟U苑授戒章曰:「參禪問道,戒律為先?!蛊と招菰娫唬骸噶珠g孤鶴欲參禪?!?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參話頭,如參念佛是誰是。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參入禪道,是謂參禪。但禪宗之禪,其名雖取思惟靜慮之義,而其體為涅槃之妙心。佛學(xué)大辭典曰:「禪宗以禪那為宗?!苟U那或譯思惟修,或譯靜慮,為思惟真理,靜息念慮之法,原為三學(xué)六度之一。初祖達(dá)磨來支那,傳佛心宗,其法唯靜坐默念,發(fā)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禪那,故稱為禪宗。所謂禪宗者,非三學(xué)六度之一分禪,于是而如來禪祖師禪之稱起,以經(jīng)論所說六度所攝之禪為如來禪,達(dá)磨所傳之心印為祖師禪。故由彼宗之本義言之,則與其謂為禪宗,毋寧目為佛心宗為適當(dāng)。釋尊在靈山會(huì)上拈華,迦葉破顏微笑,為第一祖。二十八傳至達(dá)磨,為東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無言之心印于無言也。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師?;勰苤U,行于南地,故稱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稱北宗。而北方不免如來禪之跡,南宗的得祖師禪之神髓。
「見性」禪家之常語,徹見自心之佛性也。達(dá)磨之悟性論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裹S檗傳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dòng)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dá)摩從西天來,唯傳一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shí)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jiǎng)e求?!寡}論曰:「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jīng),持齋持戒,亦無益處?!谷毡居榔降涝ㄕZ,謂見性者佛性也,萬法之實(shí)想也,眾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賢圣,都無所住。故無住之性,雖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雖在于惡,而不住于惡。雖在于色,而不住于色。雖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云無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無、非住、非明、非無明、非煩惱、非菩提,全無實(shí)性,覺之名為見性也。眾生迷此性,故輪回于六道。諸佛覺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禪宗向上之作略,不施設(shè)文字,不安立言句,直傳佛祖之心印,名為教外別傳,是即教內(nèi)之真?zhèn)饕病__(dá)磨之悟性論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無門關(guān)曰:「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shí)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br />【俗語佛源】
禪,梵語dhyana,意譯為「靜慮」、「思維修」等。謂心專著一境,正審思慮。一般把「禪」和「定」連在一起,稱為「禪定」,或把「參禪」理解為「坐禪入定」。如老舍《二馬》第五段四:「李子榮紋絲不動(dòng)的在那里坐著,好像老和尚參禪那么穩(wěn)當(dāng)?!购髞?,禪學(xué)之禪的含義又由禪定擴(kuò)大為定慧,進(jìn)而引申為禪宗之禪。禪宗之禪,強(qiáng)調(diào)明心見性,重視智慧。六祖慧能有偈云:「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以立功課!」(《壇經(jīng)》)可見慧能為代表的南宗并不強(qiáng)調(diào)傳統(tǒng)的坐禪。在禪宗那里,參禪就是參悟,通過參破公案、話頭、玄關(guān)等,而頓悟真理。唐·玄覺《永嘉證道歌》謂:「游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贡砻鲄⒍U者必須由明師指點(diǎn),多方請(qǐng)教,不可盲參瞎修,以免誤入邪途,成為「野狐禪」。又宋·蘇軾《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書詩至夜半書其后》詩:「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挂庵^領(lǐng)悟微妙的詩意。(李明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