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十種依果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菩薩依菩薩乘而修行,其所得之功德有十種,謂為十種之依果:一、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故名。二、善知識依果,隨順和合,故名。三、善根依果,長養(yǎng)諸善根,故名。四、諸波羅蜜依果,究竟修行,故名。五、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故名。六、諸愿依果,長養(yǎng)菩提,故名。七、諸行依果,廣為修習,故名。八、菩薩依果,得一生補處,故名。九、供養(yǎng)佛依果,信心不壞,故名。十、一切如來依果,離正教轉倒,故名。見華嚴經三十八。
【佛學常見辭匯】
菩薩遵循著菩薩乘去修行,所獲得的功德有十種,叫做十種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識依果(隨順和合)、善根依果(長養(yǎng)諸善根)、諸波羅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諸愿依果(長養(yǎng)菩提)、諸行依果(廣為修習)、菩薩依果(得一生補處)、供養(yǎng)佛依果(信心不壞)、一切如來依果(離正教轉倒)。
十種念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十念處)
十種法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十法行)
十法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對于經典十種之行法:一、書寫,于佛所說之經律論文,書寫流通而不使斷也。二、供養(yǎng),于佛之經典所在處,如佛之塔廟供養(yǎng)之也。三、施他,以所聞之法為他演說,或施與經卷,不專自用,但欲利他也。四、諦聽,聞他人讀誦經典而解說之,深生愛樂,一心諦聽也。五、披讀,于諸佛所說之經典常披閱看讀而不釋手也。六、受持,于諸佛所說之教法從佛稟受,持而勿失也。七、開演,于如來所說之教法常開示演說,使人信解也。八、諷誦,于如來所說之一切道法,諷誦宣揚,梵音清徹,使人樂聞也。九、思惟,于如來所說之一切法義思惟籌量,憶念而不忘也。十、修習,依如來所說之法,精修數(shù)習,而成道果也。出辯中邊論下。
【佛學常見辭匯】
十種行持經典的方法,即書寫、供養(yǎng)、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
【三藏法數(shù)】
(出辯中邊論)
〔一、書寫〕,謂于佛所說經律論文,書寫流通,使不斷絕也。
〔二、供養(yǎng)〕,謂于佛經典所在之處,如佛塔廟,皆應恭敬尊重供養(yǎng)也。
〔三、施他〕,謂所聞之法,為他演說,或施與經卷,不專自用,但欲利他也。
〔四、諦聽〕,謂聞他人讀誦解說一切經法,深生愛樂,而專心審聽也。
〔五、披讀〕,謂于諸佛所說之經,時常披閱看讀不釋手也。
〔六、受持〕,謂于諸佛所說教法,從師稟受,持而弗失也。
〔七、開演〕,謂于如來所說正法,時常開示演說,令人信解也。
〔八、諷誦〕,謂于如來所說一切道法,諷誦宣揚,梵音清徹,令人樂聞也。
〔九、思惟〕,謂于如來所說一切法義,思惟籌量,憶念不忘也。
〔十、修習〕,謂依如來所說之法,精修數(shù)習,以成道果也。
十種神力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神力)
神力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曰神通力。神為妙用不測之義,通為通融自在之義,力為力用之義。謂不測之妙力變,融通自在也。是在定慧,為定力所生屬于慧。在如來之四智五智,屬于成所作智。法華經序品偈曰:「諸佛神力,智慧希有?!?參見:通)
【佛學常見辭匯】
神通力。
十種現(xiàn)益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念佛之行者,獲得金剛之真心者,橫超五趣八難之道,必于現(xiàn)生獲十種之益。(參見:現(xiàn)益)
十種智力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十智與十力也。(參見:智及力二)
【佛學常見辭匯】
十智與十力。(參見:十智)與(參見:十力)
十智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大小乘說十智。(參見:智)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于小乘立十智,以攝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見諦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與煩惱相應,故稱有漏智。二法智,證欲界苦集滅道之智也。三類智,證上二界苦集滅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諦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諦之智也。六滅智,知上下界滅諦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諦之智也。法智已下之六智,皆無漏智也。是為上之八智,但異其分類之法耳。八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九盡智,既斷盡一切煩惱,則知我既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即斷盡煩惱時所生之自信智也。十無生智,是限于利根羅漢所有之智也,既知斷證修之事畢,更無知斷證修之事,故云無生。自覺此無生而知我不再知斷證修之智也。鈍根之羅漢,有更退沒而再要知斷證修者,則不能具此智。見俱舍論二十六?!居帧看蟪苏f如來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法通達圓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達一切佛法說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無礙智,知一切眾生本具法界之體事理融通不相障礙之智也。四法界無邊智,知眾生色心諸法充滿一切而無邊際也。五充滿一切世界智,如來從定起廣大妙用周遍充滿于世間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間智,如來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無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來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攝化一切眾生之智也。八知一切眾生智,如來知一切眾生善惡因緣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來既知所化眾生,復知能化諸法之智也。十知無邊諸佛智,如來出現(xiàn)于無邊諸佛世間而知說法教化一切眾生事之智也。見華嚴經十六。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小乘以十智,攝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離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諦下苦法等智,是曰法智。
三、類智 上二界四諦下苦類等智,是曰類智。
四、苦智 觀苦諦得無漏智,是曰苦智。
五、集智 觀集諦得無漏智,是曰集智。
六、滅智 觀滅諦得無漏智,是曰滅智。
七、道智 觀道諦得無漏智,是曰道智。
八、他心智 知有漏無漏心心所法,是曰他心智。
九、盡智 謂見苦乃至修道已所得,是曰盡智。
十、無生智 謂既見苦已不復更見等,是曰無生智。
十力
【佛學大辭典】
(術語)如來之十力也。一、知覺處非處智力,處者道理之義,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業(yè)報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yè)報之智力也。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禪定及八解脫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眾生根性之勝劣與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種種界智力,于世間眾生種種境界不同而如實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八正道之無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yè)緣無障礙之智力也。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又知無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斷習氣智力,于一切妄惑馀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智力也。出智度論二十五,俱舍論二十九。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及菩薩所具十種之力用也。說(參見:本)
【佛學常見辭匯】
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業(yè)報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yè)報的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yè)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于一切妄惑馀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藏法數(shù)云: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 謂如來于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yè),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yè),得受樂報,無有是處,名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
二、知過去未來現(xiàn)在智力 謂如來于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業(yè)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故名知過現(xiàn)未來業(yè)報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謂如來于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故名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謂如來于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故名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 謂如來于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解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 謂如來于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謂如來于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故名一切至處道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謂如來證知天眼清凈,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丑陋,善惡業(yè)緣,皆悉無礙,故名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謂如來于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故名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謂如來于一切惑馀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故名知永斷習氣智力。
十種智明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菩薩以十種善巧之智明,明了通達一切眾生之境界,以教化調伏,使出生死之苦海,而已成正覺也,此有二種:一、華嚴經十明品所說:一、善知他心智明,二、無礙天眼智明,三、深入過去際無礙宿命智明,四、深入未來際劫智明,五、無礙清凈天耳智明,六、安住無畏神力智明,七、分別一切言音智明,八、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明,九、一切諸法真實智明,十、一切諸法滅定智明。【又】離世間品所說:一、知一切境界業(yè)報智明,二、知一切境界寂妙滅智明,三、知一切所緣唯一相智明,四、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五、普壞染著心智明,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七、舍離想受境界智明,八、知一切法無相無性智明,九、知眾生緣起本無有生智明,十、以無著心濟度眾生智明。
【佛學常見辭匯】
1。指華嚴經十明品所說的十種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無礙天眼智明、深入過去際無礙宿命智明、深入未來際劫智明、無礙清凈天耳智明、安住無畏神力智明、分別一切言音智明、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明、一切諸法真實智明、一切諸法滅定智明。2。指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說的十種智明,即知一切境界業(yè)報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滅智明、知一切所緣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普壞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舍離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無相無性智明、知眾生緣起本無有生智明、以無著心濟渡眾生智明。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華嚴經云十種智明: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謂以十種善巧之智,明通達一切眾生境界,教化調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覺也。
一、知眾生業(yè)報智明 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達一切眾生造諸惡業(yè)而受苦報,是名知眾生業(yè)報智明。
二、知一切境界寂滅智明 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達世間一切境界,清凈寂滅,無諸雜染,是名一切境界寂滅智明。
三、知一切所緣惟是一相智明 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眾生所緣諸法,惟是一實相理,皆如金剛,不可破壞,是名知一切所緣惟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 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知眾生雖空,而能以無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無不聞知,是名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
五、普壞染著心智明 謂菩薩以善巧智明,普能滅壞一切眾生愛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壞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謂菩薩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種種方便,示現(xiàn)受生,化導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離想受境界智明 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離,是名舍離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無相無性智明 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間一切諸法,皆悉非相非無相,一性無性,離諸分別,是名知一切法無相無性智明。
九、知眾生緣起本無有生智明 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達一切眾生,受生因緣,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來無生,是名知眾生緣起本無有生智明。
十、以無著心濟度眾生智明 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眾生,雖皆空寂,而恒起無著之心,說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無上正覺,是名以無著心,濟度眾生智明。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
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謂以十種善巧之智,明了通達一切眾生境界,教化調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覺也。
〔一、知眾生業(yè)報智明〕,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達一切眾生造諸惡業(yè)而受苦報,是名知眾生業(yè)報智明。(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知一切境界寂滅智明〕,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達世間一切境界,清凈寂滅,無諸雜染,是名知一切境界寂滅智明。
〔三、知一切所緣,唯是一相智明〕,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眾生所緣諸法,唯是一實相理,皆如金剛,不可破壞,是名知一切所緣,唯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知眾生雖空,而能以無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無不聞知,是名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
〔五、普壞染著心智明〕,謂菩薩以善巧智明,普能滅壞一切眾生愛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壞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謂菩薩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種種方便,示現(xiàn)受生,化導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離想受境界智明〕,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離,是名舍離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無相、無性智明〕,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間一切諸法,皆悉非相非無相,一性無性,離諸分別,是名知一切法無相無性智明。(非相者,謂一切法本空也;非無相者,謂一切法即有也。一性無性者,謂理不決定,雖云一性,而無定一之性也。)
〔九、知眾生緣起本無有生智明〕,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達一切眾生受生因緣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來無生,是名知眾生緣起本無有生智明。
〔十、以無著心濟度眾生智明〕,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眾生,雖皆空寂,而恒起無著之心,說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無上正覺,是名以無著心濟度眾生智明。
十種發(fā)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發(fā)心)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十種發(fā)心者,謂諸眾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貪著諸境,業(yè)報不同,苦樂有異,皆因發(fā)心不純也。
〔一、發(fā)地獄心〕,謂眾生念念起貪瞋之心,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惡,行火涂道,是名發(fā)地獄心。(上品者,謂人作惡,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時之中,俱不能悔也。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八貪欲、九瞋恚、十邪見也?;鹜康勒?,即地獄道也,謂地獄中受火床壚炭等苦也。)
〔二、發(fā)畜生心〕,謂眾生念念起心,欲多眷屬,如海吞流,愚癡貪著;起中品十惡,行血涂道,是名發(fā)畜生心。(中品者,謂作惡已后,起少悔心也。血涂道者,即畜生道也,謂畜生常被互相吞啖之苦也。)
〔三、發(fā)餓鬼心〕,謂眾生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內無實德,虛比圣賢,唯行諂誑,起下品十惡,行刀涂道,是名發(fā)餓鬼心。(下品者,謂作惡之時,即能悔也。刀涂道者,即餓鬼道也,謂餓鬼中常受刀杖逼迫之苦也。)
〔四、發(fā)下品十善心〕,下品者,于作善之時,即生悔心也。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謂眾生念念欲勝于人,輕他重己,而外揚仁義,行修羅道,是名發(fā)下品十善心。(梵語阿修羅,華言非天,謂行非天也。)
〔五、發(fā)中品十善心〕,中品者,于作善已后,起少悔心也。謂眾生念念忻樂世間,修行五戒,行人之道,是名發(fā)中品十善心。(五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
〔六、發(fā)上品十善心〕,上品者,于十善,欲作、正作、作已,三時之中,心俱不悔也。謂眾生念念知三惡道苦,及知人間苦樂相間,唯天上純受諸樂,而求生彼故,閉攝內根,不著外塵,修行天道,是名發(fā)上品十善心。(三惡道者,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內根者,即意根也。)
〔七、發(fā)欲界主心〕,欲界主者,即欲界他化自在天主也。謂眾生若念念張大威勢,奪他所化,以自娛樂,而行魔羅道,是名發(fā)欲界主心。(梵語魔羅,華言能奪命。謂能奪人智慧之命。稱大魔者,即此天也。)
〔八、發(fā)世智心〕,謂眾生念念欲得利智辯聰,高才明哲,鑒達古今,不信出世教法,而行尼犍道,是名發(fā)世智心。(梵語尼犍,華言離系,即外道也。)
〔九、發(fā)梵心〕,謂眾生念念厭下欲界塵境,忻上梵天勝妙之樂,而行色、無色之道,是名發(fā)梵心。(色、無色者,謂色界、無色界也。)
〔十、發(fā)無漏心〕,無漏者,不漏落生死也。謂眾生念念厭離世間生死之苦,斷除貪瞋癡之妄惑,常修無漏之因,而行二乘之道,是名發(fā)無漏心。(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十種眾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十法界之眾生也。見教時問答一。
【佛學常見辭匯】
十法界的眾生。
十種教體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華嚴宗所立十種之教體也。(參見:教體)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音聲語言體。以言音語業(yè)為教體,故佛之言辭論說即教體。二名句文義體。依事立名,依名之眾合為句,合眾義成文,身即聚集之義。此三長短高下次第行布,為詮顯教法之體。三通取四法體。通取聲名句文四法為教體。四通攝所詮體。通攝經文與所詮之義理為教體。五諸法顯義體。世間一切諸法能顯義理者為教體。六攝提唯心體。以前五種之一切諸法,唯心所顯,故一心為教體。七會緣入實體。會前六門緣起差別之教法同入真如一實之體。是上攝相歸性之義。八理事無礙體。真如是理,教法是事,此二無礙為教體。九事事無礙體。一切法之文義,圓融無礙,為教體。十海印炳現(xiàn)體。海印三昧為教體。見華嚴大疏二。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疏)
教者,謂如來所說一大藏教也。體即體性,教之本也。然如來所說之教,詮顯權實義趣,淺深不同,故分十體,收攝一切教法罄無不盡也。(權者,三乘權教,謂聲聞、緣覺、菩薩也。實者,一乘實教也。)
〔一、音聲語言體〕,謂言音語業(yè)為教體也。故佛唱號言辭,評量論說,是為教體。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是也。
〔二、名句文身體〕,名者,依事立名;句者,眾語合成;文者,聯(lián)合眾義。皆言身者,身即聚集之義。謂此三者,長短高下,次第行布,而能詮顯教法之體也。
〔三、通取四法體〕,謂通取聲名句文四法,而為能詮教體也。凈名經云:通用四法,為佛教體。是也。
〔四、通攝所詮體〕,謂經文通攝所詮義理為教體也。蓋文是所依,義是能依;文是能詮,義是所詮。此明文義相成也。經云:文隨于義,義隨文。是也。
〔五、諸法顯義體〕,謂世間一切諸法,能顯義理,皆為教體也。凈名經云: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香積世界,餐香飯而三昧顯;極樂佛國,水鳥樹林,皆宣妙法;華嚴性海,云臺寶網,同演法音,毛孔光明,皆作佛事。是也。(香積,佛國土名也。香飯者,即維摩詰遣化人詣彼國所取之香飯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六、攝境唯心體〕,謂以前五種,一切諸法,唯心所現(xiàn),故攝為教體也。起信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是也。
〔七、會緣入實體〕,謂會前六門緣起差別教法,同入真如一實之體也。蓋諸圣教,皆從真如流出。故因緣事相本空,全是真如體性也。
〔八、理事無礙體〕,謂真如是理,教法是事。此二無礙,為教體也。蓋一切教法,雖全體即真如,而不礙事相宛然;雖真如全體為一切教法,而不礙理性明現(xiàn)。二互交徹,無礙融通也。
〔九、事事無礙體〕,謂一切法,文義圓融,以無障礙法界為教體也。蓋所起教,稱性融通,事事無礙,遂令一言一音一文一義一因一果一毛一塵,含攝法界,圓融無礙,遞互交參,重重無盡。經云: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是也。
〔十、海印炳現(xiàn)體〕,謂海印三昧為教體也。然海印是喻,三昧是定。如來說華嚴經時,入是三昧。一切諸法,炳然齊現(xiàn)大寂定中,猶如香海澄渟,湛然不動,四天下中一切眾生色身形像,皆于其中歷歷頓現(xiàn),如印印文,其差別無盡,教法及所化機,雖大小不同,亦同緣起,炳現(xiàn)定中。經云:或現(xiàn)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yè)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xiàn),海印三昧威神力。是也。(四天下者,即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單越之四洲也。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梵語摩睺羅伽,華言大腹行,地龍也。)
十種觀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天臺之十乘觀法也。
【佛學常見辭匯】
天臺宗所說的十乘觀法。
十種魔軍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十軍)
十種方便戒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曰三世無障礙戒。密教之方便戒也。大日經受方便品說之,所謂大乘之十善戒也。(參見:戒)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三世無障礙戒,即密教所說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名曰尸羅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過者。大乘義章一曰:「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yè)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弓嬬蟊緲I(yè)經下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剐袅x十四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波羅,此譯云禁,戒亦禁義也?!鼓鶚劷浫辉唬骸附涫且磺猩品ㄌ莩取!刮褰?,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級,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來所制之法。戒體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領納戒法于心臍,生防非止惡之功德者。戒行者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yè)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盡具此四科。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欲達四科,先須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yè)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寡a助儀上曰:「戒科總有四重: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凈戒功德是也。戒體者,師資相傳,作法受得,心中領納法體也。此受持法體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開遮持犯,名云戒相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言三學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編為文,獨敘慧于先而戒于后,豈非倒例?雖然,首戒而末慧者,從行立義。先慧而后戒者,便解為文耳,于義何關哉!
戒者,梵名尸羅,即禁戒也,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yè)者。戒能生定,定能發(fā)慧,故學道人,以戒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十種所觀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十種之所觀法,立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之五位:十住位十種所觀法、十行位十種所觀法、十回向位十種所觀法、十地位十種所觀法、等覺位十種所觀法也。出于瓔珞本業(yè)經上。
十種方便學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十種方便戒也。
【佛學常見辭匯】
即十種方便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