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細十番(細十番)
即十番鼓。合奏樂名。由笛、管、簫、弦、提琴、云鑼、湯鑼、木魚、檀板、大鼓十種樂器組成,可奏各種樂曲。 清 洪升 《長生殿·偷曲》:“內細十番,小生吹笛和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鬧榭》:“又扮燈船懸五色紗燈,打細十番,繞場數迴下?!眳⒁姟?十番鼓 ”。
《漢語大詞典》:十番鼓
一種器樂合奏名。因演奏時輪番用鼓、笛、木魚等十種樂器,故名。起于 明 萬歷 時,今仍流行于 蘇 、 浙 、 閩 等地。初以打擊樂器為主,后亦雜以多種管弦樂器,其種類因時因地而異,所用樂器亦有不限于十種者。 清 余懷 板橋雜記·麗品:“吹洞簫,唱時曲,酒半,打十番鼓。” 清 何洯 《競渡歌》:“《伊涼曲》雜十番鼓,引出翩翩游冶郎?!?清 吳偉業(yè) 《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此地繇來盛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亦省作“ 十番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選優(yōu)》:“我們君臣同樂,打一回十番何如?”紅樓夢第十一回:“現叫奴才找了一班小戲兒并一檔子打十番的,都在園子里戲臺上預備著呢?!?冰心 《往事二》四:“我夢中停足傾耳,自然贊嘆,這是‘十番’,究竟還是東方的古樂動人!”參閱 清 葉夢珠 《閱世編·紀聞》、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
《國語辭典》:菩薩十地(菩薩十地)  拼音:pú sà shí dì
菩薩境界的十種階位。參見「十地」條。
《國語辭典》:完全蛋白質(完全蛋白質)  拼音:wán quán dàn bái zhí
complete protein
含有適當比例的九至十種必需胺基酸之蛋白質,足以維持人體健康及促進生長。
《國語辭典》:菩薩地(菩薩地)  拼音:pú sà dì
菩薩的十種證悟境界。參見「十地」條。
《國語辭典》:懸鉤子(懸鉤子)  拼音:xuán gōu zǐ
植物名。薔薇科懸鉤子屬,包括「木莓」、「掌葉懸鉤子」、「薄瓣懸鉤子」等數十種懸鉤子屬植物之通稱,直立或攀援灌木。莖葉上散生小刺,故稱為「懸鉤子」。單葉、羽狀復葉或掌狀復葉,葉片邊緣為不整齊的重鋸齒狀。夏天開白花,五瓣。瘦果多數集生于凸出花托上,形成肉質果序,橢圓形或球形,紅色、橘紅色至黑色。可食,味酸。也稱為「山莓」、「樹莓子」、「刺莓」。
《漢語大詞典》:混合面(混合麵)
一種劣質面粉。其中原料雜至數十種,并多糠粃皮殼之類。 魏巍 《老煙筒》:“ 日本 鬼子那時候,我父親吃混合面走不動?!本﹦?span id="2japiz6" class="book">《紅燈記》第三場:“‘掌柜的,這粥什么味?都發(fā)了霉啦!’‘嘿!這是配給的混合面!’”《新華月報》1979年第4期:“我要去擠點兒混合面去,去晚了又買不上了?!?/div>
《漢語大詞典》:粗十番
合奏樂名。純用十種打擊樂器合奏。又稱素十番。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鬧榭》:“[又扮燈船懸五色紗燈,打粗十番,繞場數迴下][浄]這是些富商大賈,衙門書辦,卻也熱鬧。”參見“ 粗細十番 ”。
《漢語大詞典》:粗細十番(粗細十番)
一種鑼鼓與絲竹兼用的合奏樂名,起于 明 末,盛行 江 南,今仍流行于 福建 、 江蘇 、 浙江 等地。十番即十番鼓,又稱十番鑼鼓,又有十不閑、十樣錦等名稱。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十番鼓﹞是樂不用小鑼、金鑼、鐃鈸、號筒,祇用笛、管、簫、絃、提琴、云鑼、湯鑼、木魚、檀板、大鼓十種,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謂。有《花信風》、《雙鴛鴦》、《風擺荷葉》、《雨打梧桐》諸名。后增星鈸器,輒不止十種……若夾用鑼、鐃之屬,則為粗細十番。”
《漢語大詞典》:十教
古人指十種倫理關系的教化。荀子·大略:“立大學,設庠序,脩六禮,明十教,所以道之也?!?楊倞 注:“十教即十義也……十或為七也。”參見“ 十義 ”、“ 七教 ”。
《漢語大詞典》:十布
王莽 時鑄造的十種錢幣的合稱。其名為: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見漢書·食貨志下。 清 李佐賢 《續(xù)泉說》:“ 莽 十布、六泉,除大布,大、小泉外,俱不易得。余收十布,向缺三品,前歲 壽卿 贈以次、弟兩品,仍缺壯布?!?/div>
《漢語大詞典》:十勢(十勢)
五代 齊己 認為詩有十種表現手法,謂之“十勢”。其名目為:獅子返擲,猛虎踞林,丹鳳銜珠,毒龍顧尾,孤雁失群,洪河側掌,龍鳳交吟,猛虎投澗,龍潛巨浸,鯨吞巨海。參閱其所著風騷旨格。
分類:十種手法
《國語辭典》:三風十愆(三風十愆)  拼音:sān fēng shí qiān
三種惡劣風氣及其所包含的十種罪過。即巫風、淫風、亂風;恒舞、酣歌、貨、色、游、畋、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稌洝R劣枴罚骸肝┢澣L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宋。蘇軾驪山〉詩:「三風十愆古所戒,不必驪山可亡國?!?/div>
八十種好
【佛學大辭典】
(名數)又曰八十隨形好,更細別三十二相為八十種之好也。隨形好者隨三十二形相之好也。一無見頂相,佛頂上之內鬘,仰之則愈高,遂不見其頂上;二鼻高不現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輪垂埵;五身堅實如那羅延;六骨際如鉤鎖;七身一時回旋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九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十膝骨堅而圓好;十一身清潔;十二身柔軟;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圓而纖細;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脈深不現;十七踝不現;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滿足;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眾生見之而樂;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撓;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唇如頻婆果之色;三十言音深遠;三十一臍深而圓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滿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長;三十七手文不斷;三十八一切惡心之眾生,見者和悅;三十九面廣而殊好;四十面凈滿如月;四十一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氣;四十三自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儀容如師子;四十五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鵝王;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之聲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晃迨t色;五十三毛軟凈;五十四眼廣長;五十五死門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之色;五十七臍不出;五十八腹不現;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傾動;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長;六十四手足軟凈滑澤;六十五四邊之光長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視眾生;六十八不輕眾生;六十九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七十說法不著;七十一隨眾生之語言而說法;七十二發(fā)音應眾聲;七十三次第以因緣說法;七十四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七十五觀不厭足;七十六發(fā)長好;七十七發(fā)不亂;七十八發(fā)旋好;七十九發(fā)色如青珠;八十手足為有德之相;見法界次第下之下。大乘義章二十末。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八十隨形好,即無見頂相、鼻高不現孔、眉如初月、耳輪垂埵、身堅實如那羅延、骨際如鉤鎖、身一時回旋如象王、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膝骨堅而圓好、身清潔、身柔軟、身不曲、指圓而纖細、指文藏復、脈深不現、踝不現、身潤澤、身自持不逶迤、身滿足、容儀備足、容儀滿足、住處安無能動者、威振一切、一切眾生見之而樂、面不長大、正容貌而色不撓、面具滿足、唇如頻婆果之色、言音深遠、臍深而圓好、毛右旋、手足滿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長、手文不斷、一切惡心之眾生見者和悅、面廣而殊好、面凈滿如月、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自毛孔出香氣、自口出無上香、儀容如獅子、進止如象王、行相如鵝王、頭如摩陀那果、一切之聲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紅色、毛軟凈、眼廣長、死門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蓮花之色、臍不出、腹不現、細腹、身不傾動、身持重、其身大、身長、手足軟凈滑澤、四邊之光長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視眾生、不輕眾生、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說法不著、隨眾生之語言而說法、發(fā)音應眾生、次第以因緣說法、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觀不厭足、發(fā)長好、發(fā)不亂、發(fā)旋好、發(fā)色如青珠、手足為有德之相。
【佛學次第統編】
法界次第云:
一、無見頂相?!        ∷氖?、隨眾生意和悅與語。
二、鼻高孔不現。        四十二、毛孔出香氣。
三、眉如初月紺琉璃色?!    ∷氖?、口出無上香。
四、耳輪輻相埵成。       四十四、儀容如師子。
五、身堅實如那羅延?!     ∷氖?、進止如象王。
六、骨際如鉤鎖?!       ∷氖⑿蟹ㄈ琦Z王。
七、身一時回如象王?!     ∷氖?、頭如摩陀那果。
八、行時足離地四寸而印文現。  四十八、一切身分具足。
九、爪如赤銅色薄而細澤?!   ∷氖?、四牙白利。
十、膝骨堅著圓好。       五十、舌色赤。
十一、身清潔?!        ∥迨弧⑸啾?。
十二、身柔軟?!        ∥迨?、毛紅色。
十三、身不曲?!        ∥迨?、毛軟凈。
十四、指長纖圓?!       ∥迨?、廣長眼。
十五、指文藏覆。        五十五、孔門相具。
十六、脈深不現?!       ∥迨⑹肿愠喟兹缟徣A色。
十七、踝不現。         五十七、臍不出。
十八、身潤澤。         五十八、腹不現。
十九、身自持不逶迤?!     ∥迨拧⒓毟?。
二十、身滿足?!        ×⑸聿粌A動。
二十一、容儀備足?!      ×?、身持重。
二十二、容儀滿足?!      ×?、其身大。
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者。    六十三、身長。
二十四、威振一切?!      ×?、手足軟凈滑澤。
二十五、一切樂觀?!      ×濉⑺倪吂飧饕徽砷L。
二十六、面不長大。       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二十七、正容貌不撓色?!    ×摺⒌纫暠娚?。
二十八、面具滿足?!      ×恕⒉惠p眾生。
二十九、唇如頻婆果色。     六十九、隨眾生音聲不增不減。
三十、言音深遠?!       ∑呤?、說法不著。
三十一、臍深圓好。       七十一、隨眾生語言而說法。
三十二、毛右旋。        七十二、發(fā)音報眾生。
三十三、手滿足?!       ∑呤⒋蔚谟幸蚓壵f法。
三十四、手足如意。       七十四、一切眾生不能盡觀相。
三十五、手文明直?!      ∑呤?、觀無厭足。
三十六、手文長。        七十六、發(fā)長好。
三十七、手文不斷?!      ∑呤?、發(fā)不亂。
三十八、一切惡心眾生見者和悅?!∑呤?、發(fā)旋好。
三十九、面廣姝好?!      ∑呤?、發(fā)色青珠。
四十、面凈如滿月?!      “耸?、手足有德相(坐禪三昧經云胸有德
字手足有吉字)。
十種仙
【佛學大辭典】
(名數)(參見:仙)
【佛學大辭典】
(名數)一地行仙,食麻仁草木之實,而不休息,則食道圓成,名為地行仙,二飛行仙,食松柏等草木而不休息。則以草木輕,故體亦輕,飛行空中,而不墜地,名為飛行仙。三游行仙,服丹砂而不休息,則能化骨使壽永,使體固,且能化物。使賤為貴。自在游行人間化人,名為游行仙。四空行仙,消息養(yǎng)和,運用榮衛(wèi)。神氣久著,則能履虛空,身固壽永,名為空行仙五天行仙,鼓天池而飲神液,固精華,歲久功著,則離人欲,名為天行仙。六通行仙,吞飲日月之精氣。作意存變。而延身命,由是功久,則遂有異見,通此物情,名為通行仙。七道行仙,堅固咒禁而不休息,則術法圓成,名為道行仙。八照行仙,堅固思念而不休息,則發(fā)用而照明境界,如能悉化源,發(fā)定慧,名為照行仙。九精行仙,世有采陰拔陽之術,名為交媾,久而功成,則此感彼應,吸彼之精氣,以固吾身,是名精行仙。十絕行仙,心變化木石而不休息,則一身如槁木,絕有為之功用,名為絕行仙。見楞嚴經八,同義疏。
【佛學大辭典】
(梵語)梵語曰哩始,R!s!i長壽不死之稱,總名行者。佛為長壽不死,故亦名仙。十二禮曰:「阿彌陀仙兩足尊?!硅笳Z雜名曰:「仙哩始?!姑x集上曰:「般若燈論云:聲聞菩薩等亦名仙,佛于中最尊上,故名大仙?!?/div>
十種因
【佛學大辭典】
(名數)(參見:因)附錄。
【三藏法數】
(出瑜伽師地論)
〔一、隨說因〕,謂于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惑業(yè)系縛之法,及不系縛之法,隨所見聞覺知,起諸言說,是名隨說因。(不系縛法者,即出世之道法也。)
〔二、觀待因〕,待即對待之義,謂諸有情,欲求三界有系縛之樂,及出世間不系縛之樂,于彼諸緣,或為求得,或為受用,觀彼對此,是名觀待因。
〔三、牽引因〕,謂由凈不凈業(yè),熏習三界善惡諸行,于可愛不可愛趣中,牽引可愛不可愛之自體,是名牽引因。(趣即六趣。言可愛不可愛者,謂于六趣之中,天、人二趣可愛,脩羅、餓鬼、畜生、地獄四趣不可愛也。自體即行業(yè)之自體也。)
〔四、生起因〕,謂三界可愛不可愛一切惑業(yè)系縛之法,各從自種而生。愛即能潤,種即所潤。由此所潤,先所牽引可愛不可愛之自體,遂得生起,是名生起因。
〔五、攝受因〕,謂三界惑業(yè)系縛之法及不系縛之法,悉依真實之見之所攝受,是名攝受因。
〔六、引發(fā)因〕,謂欲界系縛善法,能引欲界系縛諸勝善法也。又能引色界、無色界系縛及不系縛善法,乃至無色界系縛善法,能引無色界諸勝善法及不系縛善法等,是名引發(fā)因。
〔七、定異因〕,謂三界系縛諸法及不系縛法,自性功能有差別故,是名定異因。
〔八、同事因〕,謂由自性功能和合而生三界系縛之法及不系縛法,亦得成辦和合,是名同事因。
〔九、相違因〕,謂三界系縛之法及不系縛法,將得生時,若障礙現前,便不得生,是名相違因。
〔十、不相違因〕,謂三界系縛之法及不系縛法,將得生時,若無障礙現前,即便得生,是名不相違因。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謂推斷未決之宗義之理由也。例如某為中國人(宗),為南京人故(因),之論式中,某為中國人者,未決之宗義也。然依為南京人之理由,推斷此未決之宗義,于是生斷定某為中國人之結果矣?!居帧吭旃?。即原因也。婆娑論百二十七曰:「造是因義?!勾蟪肆x章二曰:「親生義,目之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參見:本)
十種見
【佛學大辭典】
(名數)十種之邪(參見:也。見五見)
【三藏法數】
(出瑜伽師地論)
〔一、薩迦耶見〕,梵語薩迦耶,華言身見。謂于五蘊法上,妄生執(zhí)取,計我、我所,是名薩迦耶見。(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我者,謂五蘊法中強立主宰,妄計為我也。我所者,即五蘊色身等也。)
〔二、邊執(zhí)見〕,謂外道之人,于五蘊身見之中,執(zhí)斷執(zhí)常,隨執(zhí)一邊,我見增長,是名邊執(zhí)見。(執(zhí)斷執(zhí)常者,謂外道自計我身死已不生,名為斷見;又計我身死已再生,名常見也。)
〔三、邪見〕,謂外道之人,不了四諦因果之法,邪心推度,謂無此理,因斷滅出世善根,是名邪見。(四諦因果者,苦諦、集諦,世間因果也;滅諦、道諦,出世間因果也。)
〔四、見取〕,謂外道之人,于六十二見,一一別計,為最為上,為勝為妙,堅固取執(zhí),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馀皆虛妄。自謂由此見故,能得清凈解脫,而得出離,是名見取。(六十二見,謂外道人,于色受想行識五陰中,每一陰各起四種見,則成二十見;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通而論之,則成六十見;以斷常二見而為根本,總成六十二見也。)
〔五、戒禁取〕,謂外道之人,于所受持若戒若禁,妄計為最為上,為勝為妙,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馀皆虛妄;自謂由此戒禁,能得出離,是名戒禁取。
〔六、貪見〕,謂于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順情之境,耽染取著,而起諸見,是名貪見。
〔七、恚見〕,謂于一切違情之境,以忿怒心,損他有情。及于他所愛,起不饒益;于他所不愛,而作饒益,是名恚見。
〔八、慢見〕,謂心生憍慢,計己為勝,視他為劣,是名慢見。
〔九、無明見〕,謂于真實理地,無所明了,執(zhí)著邪見,是名無明見。
〔十、疑見〕,謂于諸諦之理,心懷猶豫,無決定見,是名疑見。(諸諦理者,謂苦集滅道四諦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