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雍州咸陽人,字安上。高祖武德中官通事舍人。曾持節(jié)幽州,召廬江王李瑗,瑗已舉兵,脅問朝廷事,敦禮不為屈。還遷左衛(wèi)郎將。擢中書舍人,四遷兵部侍郎。高宗永徽中累官中書令。卒謚昭。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
敦禮字安上。雍州咸陽人。武德中官通事舍人。貞觀中累遷兵部尚書。永徽時擢侍中。封固安縣公。進中書令。顯慶元年拜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卒年六十一。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謚曰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9—714 【介紹】: 唐高宗第二女。肖淑妃生。始封宣城公主,下嫁潁州刺史王勖。武周天授中,勖為武則天所殺,公主復歸后庭。中宗神龍初,進封宣城長公主。睿宗立,改封高安公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1—714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舉明經第。累除雍州司馬。宰相蘇良嗣薦于武則天,歷遷德、鄭二州刺史,政尚清嚴,吏民尊畏。久視元年,以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尋知納言事。時張易之等寵橫,安石數(shù)折辱之,廷臣目之真宰相。中宗神龍元年,罷相,俄遷中書令,封鄖國公。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國公。太平公主有異謀,欲引安石,拒不往。復罷政事,留守東都。后以事累貶沔州別駕,發(fā)憤卒。玄宗天寶初追謚文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1—714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舉明經,授乾封尉。歷雍州司兵參軍、膳部員外郎、文昌令、雍州司馬,并、德、鄭三州刺史。久視(700)中,遷文昌右丞,以鸞臺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因數(shù)折辱張易之、武三思,出為揚州長史。中宗神龍初(705),征拜刑部尚書,轉吏部尚書,復同三品,遷中書令,封鄖國公,為侍中。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國公,復為侍中、中書令。開元元年(713)出為蒲州刺史,轉青州刺史。二年貶為沔州別駕,憤激而卒。后謚文貞。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全唐詩》存詩3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長安人。初為太常樂工。時睿宗為皇嗣,或誣皇嗣反,武后命來俊臣鞫狀,詞連皇嗣左右,皆畏慘楚,欲引服,獨金藏大呼:“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遂引刀剖胸,腸出而仆。武后驚嘆,令醫(yī)之,詔停獄,睿宗由是免難。睿宗景云中,累遷右武衛(wèi)中郎將。玄宗立,擢右驍衛(wèi)將軍,爵代國公。卒謚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6—821 【介紹】: 唐平州盧龍人,字安道,本名興。田廷玠子,田承嗣侄。憲宗元和七年魏博節(jié)度使田季安死,弘正為眾擁立,聽命于朝,繼任節(jié)度使。吳元濟叛,出兵討伐。后逼使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歸唐,又討平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和十五年詔拜成德軍節(jié)度使。次年為原成德軍都兵馬使王庭湊所殺。謚忠憫。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宏正本名興。字安道。平州人。田季安時為衙內兵馬使。季安死。眾請宏正為帥。與將吏約。請歸六州版籍于朝。然后視事。憲宗嘉之。加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沂國公。充魏博節(jié)度觀察處置度支營田等使。乃賜今名。元和十四年加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侍中。穆宗立。王承元以成德軍請帥。詔宏正兼中書令為節(jié)度使。長慶元年。為王庭湊所害。年五十八。冊贈太尉。謚忠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清河武城人,字進之。崔慎由弟。宣宗大中三年擢進士第。懿宗咸通中歷江西觀察、忠武節(jié)度使。僖宗乾符初御王仙芝有功,代高駢領西川節(jié)度使,有政跡,蜀民以安。宰相盧攜素厚駢,誣以罪,罷為太子賓客,后從僖宗幸蜀,為諸道行營副都統(tǒng)。返京,以功累加檢校侍中。后遷太子太傅。卒謚貞孝。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進之,郡望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宣宗大中三年(849)登進士第,歷吏部員外郎、司封郎中。懿宗咸通十三年(872),為江西觀察使,徙忠武軍節(jié)度觀察等使。僖宗乾符五年(878),遷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廣明元年(880),入為吏部尚書。中和二年(882),召為太子少師。后以功累加至檢校侍中。昭宗龍紀元年(889),拜平盧節(jié)度使。累遷太子太傅。卒,謚貞孝。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北夢瑣言》卷三、《唐詩紀事》卷六六?!?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安元信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3—936 【介紹】: 五代時代北人,字子言。善騎射,幼事李克用,從戰(zhàn)黃巢,授鐵林軍使。后唐莊宗時累立戰(zhàn)功,授橫海軍節(jié)度使。明宗時加中書門下平章事。末帝時授潞州節(jié)度使。謚忠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6 【介紹】: 五代時代州雁門人,字安時。為人明敏,有才干。事李存勖為中門副使,存勖建后唐,累官至樞密使。策劃滅梁功第一,拜侍中,領成德節(jié)度使,進封越國公,位兼將相。盡心國家,遇事切諫。后以副帥佐魏王李繼岌滅前蜀。為宦官所構,被殺。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四
崇韜字安時。代州雁門人。天祐中累擢中門副使。加檢校太保。守兵部尚書。充樞密使。梁亡。以佐命功代豆盧革行中書事。拜侍中。領鎮(zhèn)冀州節(jié)度使。進封趙郡公。賜鐵券。恕十死。莊宗討蜀。為招討使。蜀平之后。莊宗因讒。密詔繼岌檛殺之。
安審暉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0—952 【介紹】: 五代時沙陀部人,字明遠。安審琦兄。起家自長直軍使。從后唐莊宗征討,以功授汝州防御使。入后晉,官至邢州節(jié)度使。后周太祖時,以太子太師致仕,封魯國公。卒謚靜。
戴安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人,字寧叔。仕南唐。任饒州刺史,于民有威惠。中主保大中累遷至檢校國子祭酒,監(jiān)察御史,上柱國。卒謚忠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沙陀部人,字行光。安審琦從兄。習騎射。歷事后唐、后晉,累官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出鎮(zhèn)許、兗,所至聚斂,民甚苦之。后漢初移鎮(zhèn)同州。后周初轉右金吾上將軍,以病致仕。卒年六十,謚成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58—1018 【介紹】: 宋洛陽人,字樂道。趙孚子。太宗雍熙二年進士。歷太常丞等職。真宗朝,拜右正言,預重修《太祖實錄》。遷知制誥、知審刑院,充翰林學士。從真宗至澶淵訂和盟,并撰答書。后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累官至御史中丞。卒謚文定。有文集。
全宋詩
趙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樂道,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進士。歷大理評事、光祿寺丞,以著作佐郎直集賢院,遷太常丞。真宗咸平三年(一○○○),知制誥。景德三年(一○○六),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罷(《宋宰輔編年錄》卷三)。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定。有集五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八七有傳。
全宋文·卷一六七
趙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樂道,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趙孚子。雍熙二年登進士第,歷大理評事、光祿寺丞,召試翰林,以著作佐郎直集賢院。咸平三年知制誥、副夏侯嶠巡撫江南,還,知審刑院。繼判尚書省刑部兼制置群牧使,同知三班、審官院。景德初為工部員外郎,充翰林學士。陪伴遼使臣,作《戴斗懷柔錄》三卷以獻。三年,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俄修國史。累遷尚書右丞,又知兼宗正卿。天禧二年改御史中丞,卒,年六十一,謚文定。有集五十卷。《宋史》卷二八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員安輿,字文饒,仁壽(今屬四川)人。仁宗皇祐中進士(清道光《仁壽縣志》卷三)。官終屯田員外郎。卒后鄉(xiāng)人私謚文質先生。與蘇洵、文同有交。事見《九華集》卷二一《左奉議郎致仕員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九三八
員安輿,字文饒,陵州(治今四川仁壽)人。以學自力,皇祐中登進士第。與蘇洵、文同、張愈相友善,巴蜀學士莫不敬之。官至屯田員外郎。及卒,鄉(xiāng)人謚曰文質先生。見員興宗《九華集》卷二一《員公(南圭)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周官》,為《三經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政治抱負,風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
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醢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
詞學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8—1125 【介紹】: 宋大名人,字器之,號元城。劉航子。神宗熙寧六年進士。不就選,從學于司馬光。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又以呂公著薦,為右正言,論事剛直,歷劾章惇、蔡確、范純仁。累遷左諫議大夫,進樞密都承旨。章惇用事,累貶英州安置,徙梅州,欲置之死,會徽宗立得赦,歷知衡、鼎、鄆州及鎮(zhèn)定府。蔡京為相,連謫至峽州羈管。有《盡言集》等。
全宋詩
劉安世(一○四八~一一二五),字器之,號讀易老人(《永樂大典》卷二三四二引《古藤志》),學者稱元城先生,魏(今河北大名西北)人。登進士第,不就選,從學于司馬光。調洺州司法參軍。哲宗元祐初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三年(一○八八),擢右正言(《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遷起居舍人兼左司諫,進左諫議大夫。五年,提舉崇福宮(同上書卷四四七)。六年,召為中書舍人、樞密都承旨(同上書卷四五四)。八年,出知真定府(同上書卷四八四)。忤章惇,連貶新州別駕,安置英州。元符元年(一○九八),移梅州(同上書卷五○○),歷衡及鼎?;兆诩次?,知鄆州、真定府。為曾布、蔡京所忌,連七謫至峽州羈管。后定居宋都。宣和七年卒,年七十八。有《語錄》二卷、《文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有《元城盡言集》十三卷傳世。《東都事略》卷九四、《宋史》卷三四五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五三四
劉安世(一○四八——一一二五),字器之,學者稱元城先生,大名(今河北大名)人。登熙寧六年進士第,不就選,從學于司馬光。元祐初,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三年,擢右正言,遷起居舍人兼左司諫,進左諫議大夫。六年,為寶文閣待制、樞密都承旨。紹圣初,章惇用事,忌惡之,累加貶黜,安置英、梅等州,凡投荒七年,甲令所載遠惡地,無不歷之?;兆诩次唬鹬i州、真定府。蔡京既相,又七謫至峽州羈管。稍復承議郎,卜居宋城。宣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后謚忠定。著有《盡言集》及《元城語錄》等。《宋史》卷三四五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