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十六
高繼,字永仁,號少江,秀水人,萬歷戊戌進士官主客司主事
維基
常高繼,原名高繼元,萬歷四十一年改姓名,字永仁,號少江,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萬歷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進士。禮部觀政,授湖廣黃州府推官,丁憂去職。服闕授江西南昌府推官。萬歷三十九年繇推官行取任館,為禮部主客司主事,仍候考選,四十一年改姓名常高繼。
樸知誡 朝代: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人,字仁之,號潛冶,謚文穆。

人物簡介

維基
楊體仁,字廣生,號衷浴,陜西西安府蒲城縣人,軍籍。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陜西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進士,刑部觀政,三十三年授河南府推官,四十年升兵部主事,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3—1638 【介紹】: 明浙江烏程人,字長卿,號園嶠。萬歷二十六年進士,授編修。崇禎初擢禮部尚書,協(xié)理詹事府事。為人外似曲謹而內(nèi)實陰狠。誣劾錢謙益結(jié)黨受賄,乃得帝意,漸任用。尋詔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輔政。又陰結(jié)太監(jiān)、言官劾逐周廷儒等,遂為首輔。執(zhí)政八年,排斥異己,迎合帝意,并圖謀起用魏忠賢舊黨。崇禎十年被劾去官,逾年卒。
維基
溫體仁(1573年—1638年),字長卿,號園嶠,浙江烏程縣(今湖州市)南潯輯里村人,進士出身。崇禎年間擔任內(nèi)閣首輔。崇禎朝閣員五十人,唯溫體仁最久。崇禎十年免職。卒謚文忠。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溫體仁中式浙江鄉(xiāng)試第五名舉人,時年二十四,補博士弟子員。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聯(lián)捷進士,選庶吉士,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授翰林院編修,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升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印。天啟二年(1622年)升禮部右侍郎,協(xié)理詹事,次年回部任左侍郎。天啟七年(1627年)晉南京禮部尚書。崇禎三年(1630年)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崇禎五年(1632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進武英殿。史載“體仁輔政數(shù)年,念朝士多與為怨,不敢恣肆,用廉謹自結(jié)于上,苞苴不入門?!睖伢w仁與禮部侍郎周延儒兩人在崇禎帝朱由檢即位之初選擇閣輔時,以錢謙益收賄名義打擊錢謙益,并且全力打擊錢謙益同黨,而被不愛黨爭的朱由檢信任,崇禎元年(1628年)便與周延儒入閣并出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而后來溫體仁又排擠周延儒,并出任閣輔。溫體仁善于利用朱由檢的個性而當政八年,并得到朱的恩禮優(yōu)渥,而且也以為溫體仁是個不組黨羽的孤立之士;但是「同官非病免物故,即以他事去」(同僚或者因病亡離職,或者被其他原因免職),引發(fā)朝臣的不滿與批評;崇禎十年(1637年)劉宗周等人上奏指出溫體仁的十二大罪,而最后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曹化淳向朱告密,指稱溫體仁自有黨羽,朱大驚說“體仁有黨”,最后免除溫體仁的閣輔之職。崇禎十年(1637年)六月,一日溫體仁正在吃飯。忽有太監(jiān)傳旨,令削去溫體仁官職。崇禎十一年(1638年)溫體仁病故烏程家中。《明史》有傳。
郭志仁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郭志仁(1573年—1612年),字元甫,號涵太,山東濟南府海豐縣(今無棣縣)人。丙午山東鄉(xiāng)試六十八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庚戌科會試二百九十四名,第三甲第九十九名進士。工部觀政,授直隸保定府清苑縣知縣,四十年卒。

人物簡介

維基
李篤培(1575年11月22日—?),字汝植,號仁宇,山東招遠人,匠籍。鳳陽府知府李驥千之侄。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山東鄉(xiāng)試十四名舉人,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會試十三名,第三甲第一百四十名進士。戶部觀政,授河南開封府儒學教授,四十年升國子監(jiān)助教,四十二年升工部營繕司主事。

人物簡介

維基
耿好仁,字體元,號育我,直隸保定府定興縣人。丙午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九十九名舉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士,除彰德府推官,擢兵部郎中。天啟元年(1621年)七月,南京禮部儀制司郎中耿好仁為山西參政備兵寧武西。二年八月,調(diào)寧武兵備參政耿好仁為岢嵐兵備。五年三月,山西按察使耿好仁為山東右布政使分巡濟南道。崇禎元年正月,吏部評為天下卓異官二十四人之一。崇禎二年正月,以耿好仁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論出塞功,晉兵部右侍郎,蔭一子。六年五月,插漢部入寇靈州,總兵賀虎臣戰(zhàn)沒,耿好仁被逮入獄,坐戍邊。崇禎十年丁丑(1637年)得旨寧家。
韓肫仁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西沁水人,字伯倫。萬歷四十一年進士。授大理寺評事。后累遷為寺正,出任青州知府。在職興辦學校,清理滯案,抑制豪強,旌表節(jié)孝,禮敬士子。吏畏而民服。后告終養(yǎng),歸。
維基
韓肫仁,字伯倫,山西澤州沁水縣人。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山西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授大理寺評事,殫心訊牒,每于死中求生而平反之。由寺副歷寺正,凡三年升青州知府,除供億,興學校,清滯獄,擲黠吏,抑豪右,開水田,懲左道,興利除弊,事事修舉。適白蓮教聚徒數(shù)千,有欲借以邀功者,肫仁不可,止捕首惡抵法,馀解散。嘗攝道篆,鉤馀數(shù)百金悉貯庫,管庫者以例請,肫仁曰:若知取羨例耶?不知不取羨,吾例也!嚴叱之。旌節(jié)孝,禮士夫,吏畏民懷。適仲弟訃至,一痛幾絕,日夜悲思,曰:人四體而失其二,何能身?遂上書告終養(yǎng),解綬歸,青老幼牽衣填道,不忍舍。抵家旬月,乃下褒章,準以副使職銜終養(yǎng),尋奉旨旌其門曰“節(jié)孝”。所著有《養(yǎng)中養(yǎng)才類編》。

人物簡介

維基
顧居仁,號若涵。四川蜀府儀衛(wèi)司軍籍華陽縣(今屬雙流縣)人。萬歷三十一年癸卯科舉人,任河南裕州學正,四十一年(1613年)登癸丑科進士。授江西寧都縣知縣,徙廬陵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天經(jīng)(1579年—1659年),字仁常,一字性參,又字長德,北直隸趙州(今屬河北)吳橋縣人,明末官員、數(shù)學家、天文歷法家。生于萬歷七年(1579年),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成進士。乞授郡博士,以便終養(yǎng)。擢戶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出知濟南府。天啟四年丁父母憂歸。崇禎五年(1632年)入歷局,至翌年(1633年)徐光啟卒后主持歷局,并承徐光啟遺愿完成《崇禎歷書》137卷,還主持翻譯了《坤輿格致》4卷。崇禎十一年(1638年)升為光祿寺卿,直至明末寇亂四起,他才告老還鄉(xiāng),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卒。享年80歲。
郭一輪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郭一輪(?—1619年),字環(huán)海,號仁宇,江西九江府德安縣人。萬歷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江西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士,刑部觀政,三十三年授海寧縣知縣,三十八年考察,本年補南安縣,四十年丁憂,四十四年改真定府教授,四十六年升國子監(jiān)博士,四十七年升工部屯田司主事,本年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徽州府歙縣人,字仁叔,號謙庵。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授益都知縣。二十六年,以盡發(fā)稅監(jiān)中官陳增貪橫不法事,被削籍逮下詔獄拷訊,經(jīng)年始釋為民。
維基
吳宗堯,字仁叔,號謙庵,直隸徽州府歙縣人。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進士,授山東益都縣知縣,中官陳增以開礦至,誣奏福山知縣韋國賢阻撓,被逮削籍。守令多屈節(jié)如屬吏,宗堯獨具賓主禮。增黨程守訓,宗堯同鄉(xiāng)。宗堯惡其奸,不與通。驛丞金子登說增開孟丘山,宗堯叱其欺罔。子登懼,遂構(gòu)于陳增,日征千人鑿山,多捶死。又誣富民盜礦,捕系五百余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九月,宗堯盡發(fā)其不法事,給事中包見捷、山東巡撫尹應元亦劾增。帝怒,切責應元,削宗堯籍。而陳增遂劾宗堯阻撓礦務,且令程守訓誣訐之。遂被逮,使者至,民哭聲震地。下詔獄,考訊經(jīng)年,始釋。未幾卒。天啟時,贈光祿少卿,賜祭,錄一子。
李自榮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自榮(1583年—?年),字元伯,號仁吾,河南汝寧府固始縣人,軍籍。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河南鄉(xiāng)試第十二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會試一百九十三名,廷試三甲第九名進士。吏部觀政,行人司行人,三十九年丁艱去職。四十二年補原職,四十五年內(nèi)察。

人物簡介

維基
梁鳳翔(?—1627年),字體仁,號丹衢,廣東廣州府新會縣軍籍。易五房,庚辰正月二十四日生。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廣東鄉(xiāng)試二十六名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兵部觀政,六月授湖廣黃岡縣知縣,四年本省同考,七年卒。

人物簡介

維基
王應麟(?—1621年),字仁卿,號玉沙,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民籍。福建鄉(xiāng)試第五十九名,萬歷八年(1580年)庚辰科會試第七十二名,登三甲第二百名進士。初授溧陽縣知縣,歷官南雄府同知、鎮(zhèn)江府知府、四川右參政,三十一年(1603年)四月升四川按察使,三十五年六月升右布政使,改江西左布政使,四十一年四月升順天府府尹,四十三年正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地方,天啟元年(1621年)卒于官,賜祭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