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蜀人。師從李文才,工雜畫。太祖乾德中至開封,求得前賢畫樣十余本,攜歸蜀。平居以畫自適,終老鄉(xiāng)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37—968
【介紹】:
五代時徐州人,字宣遠,小名仁壽。南唐國君李昪子。李璟嗣位,封保寧王,徙封信王。出為百勝軍節(jié)度使,簡易節(jié)儉,虔民安之。不信佛,專以六經(jīng)、名教為事。李煜立,進封江王,拜侍中。在虔州十一年。卒謚昭順。
人物簡介
簡介乾德二年(964)任河陽節(jié)度使。開寶五年(972)庚子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38—1005
【介紹】:
宋代州云中人,徙居鄭州,原名士元,字舜舉,改字仁叟。太祖乾德四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知制誥、翰林學士。真宗景德初,契丹謀入境,應詔陳選將、餉兵、理財之策,被采納。進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旋拜平章事。真宗赴澶淵親征,士安扶疾從。和議既成,擇良將守邊,許通互市,量時制法,次第施行。卒謚文簡。有文集。
全宋詩畢士安(九三八~一○○五),一名士元(《嘉定赤城志》卷九),字仁叟,一字舜舉(《武夷新集》卷一一《畢公墓志銘》、《隆平集》卷四本傳),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太祖乾德四年(九六六)進士。太宗太平興國中,為監(jiān)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九九一),召入翰林為學士。真宗即位,權知開封府事。咸平中,復為翰林學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為翰林侍讀學士。景德初,進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拜平章事。二年卒,年六十八,謚文簡。《宋史》卷二八一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六一畢士安(九三八——一○○五),本名士元,字舜舉,改字仁叟,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乾德四年進士。雍熙中遷左拾遺、兼冀王府記室參軍。端拱中知制誥。淳化中為翰林學士。景德元年除參知政事,力薦寇準,與準同拜平章事。景德二年十月卒,謚文簡。有文集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39—997
【介紹】:
即宋太宗。宋太祖弟。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開寶六年封晉王。九年即位,改元太平興國。對割據(jù)政權繼續(xù)各個擊破。三年,平海軍陳洪進、吳越王錢俶相繼納土。四年,親征,平北漢。乘勝攻遼,于高梁河大敗而歸。雍熙三年,再命將三路攻遼,大敗,遂行守內虛外政策。在位二十二年,加強中央集權,收節(jié)度使所領支郡,擴大科舉取士,建崇文院,編纂《太平御覽》等書,加強“重文”風氣。淳化中,鎮(zhèn)壓王小波、李順起義。
黃鶴樓志·人物篇趙光義(939—997) 即宋太宗。字廷宜,本名趙匡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公元976—997年在位),宋太祖趙匡胤弟。執(zhí)政21年,勵精圖治,重視文化,史家稱其為一代明君。趙光義好讀書、喜詞賦、善書法,《宋史藝文志》著錄有《太宗御集》120卷(已佚)。世存其草書作品《登黃鶴樓》詩碑帖,論者評為“草法嫻熟,筆勢婉轉,疾徐緩沖,提按頓挫,恰到好處,尤其是氣壯力強,寬博圓融,有帝王之氣概”。
全宋文·卷六三宋太宗(九三九——九九七),太祖弟。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位后改名炅。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建隆元年,輔太祖創(chuàng)業(yè)有功,拜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御使,尋領泰寧軍節(jié)度使。征李重進,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封晉王。開寶九年十月,太祖崩,即帝位,改元太平興國。紹太祖混一海宇之志,迫陳洪進納土,錢俶入朝。未幾,滅北漢。乘勝攻遼,欲取幽冀地,敗歸。雍熙三年再攻,又敗。此后行守內虛外之策。罷節(jié)鎮(zhèn)領支郡以強化朝廷之權,置審刑院以統(tǒng)司法之權,設考課院、審官院以清吏治,去考場積弊、增科舉名額以廣取士,建崇文院、敕編《太平御覽》諸書以抑武右文。在位二十二年,紀元五: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著有《御制逍遙詠》十一卷、《御制蓮華心輪回文偈頌》二十五卷、《御制秘藏詮》三十卷、《御制緣識》五卷(均存)。詳《宋史》卷四、五《太宗本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汾州平遙人。侯益第三子。以蔭遷太子中允。知邕州,九年不代。太宗太平興國中上言取交州之策,任交州水陸計度轉運使,途中遇敵,援軍不繼,遇害死于江中。
全宋文·卷一○○侯仁寶(?——九八一),汾州平遙(今山西平遙)人,侯益第三子,趙普妹婿(一言外甥)。漢乾祐中,官太子中允。開寶六年知邕州,九年不得代,恐老死嶺外,太平興國五年遂建言取交州,太宗命為交州水陸計度轉運使。六年,率前軍深入,援兵不繼,遇害死江中。太宗甚悼惜,特贈工部侍郎,錄其子延齡、延世為齋郎。事見《宋史》卷二五四《侯益?zhèn)鳌?、卷四《太宗紀》一、卷四八八《交趾傳》,《文獻通考》卷三三○,《安南志略》卷九,徐乾學《資治通鑒后編》卷九。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十國春秋》卷五七有傳,謂其善導氣烹煉之術。孟知祥鎮(zhèn)西川時至蜀,題三言詩于至真觀壁間。《全唐詩外編》收入此詩?!墩y(tǒng)道藏》本《天壇王屋山圣跡記》附收此詩為元至正間齊人杜仁杰作?!?a target='_blank'>元詩選三集》收杜仁杰《善夫先生集》1卷,小傳云字仲梁,先稱善夫,濟南長清(今屬山東)人。金末與麻革、張澄隱內鄉(xiāng)山中。元初屢征不起。疑詩即為其所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五代時建陽人。剛毅多力。仕閩,為裨將,軍中謂之林虎子。后歸南唐為南都留守、南昌尹。與士卒同甘苦,甚得士心。宋太祖忌之,竊仁肇像具別室,時李煜弟李從善質于汴,引觀之,曰仁肇將降,先以此為信。煜聞之,鴆殺仁肇。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六仁肇。建陽人。閩臣仁翰弟。少事閩為裨將。閩亡入南唐。擢淮南屯營應援使。進授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移鎮(zhèn)武昌。開寶時為后主酖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人。太祖開寶間,嶺南初平,命仁俊知瓊州。既至,用舊官駱崇璨等四人分知儋、崖、振、萬安四州,因俗而治,卓有政績。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86
【介紹】:
五代后蜀國君孟知祥子。初為右領軍衛(wèi)將軍同正。孟昶廣政十三年,封嘉王。二十一年,領永寧軍節(jié)度使。二十四年,加檢校太尉。善射,尤奉釋氏,深究禪理。歸宋,累遷右龍武統(tǒng)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47—987
【介紹】:
宋人。年十余歲,事太宗于晉邸,甚勤謹。太宗即位,授洛苑副使,典宮闈出納之命,最居親近。曾與樞密副使柴禹錫等揭發(fā)秦王廷美之隱秘。
人物簡介
簡介開寶九年太平興國元年(976)任樞密副都承旨。太平興國四年(979)任宣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51—995
【介紹】:
宋開封浚儀人,字顯仁。和峴弟。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累官知制誥、知理檢院,判吏部銓。為文少警策,草制必精思討索而后成,拘于引類偶對,頗失典誥之體。
全宋詩和?(九五一~九九五),字顯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峴弟。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進士。雍熙初,歷知崇仁、南昌二縣。遷光祿寺丞。淳化元年(九九○),以太子中允直集賢院(《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一)。三年,遷右正言,知制誥,遷知理檢院。至道元年,與王旦同判吏部銓,同年卒,年四十五。《宋史》卷四三九有傳。
全宋文·卷一三四和?(九五一——九九五),字顯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峴弟。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知崇仁、南昌縣,為刑部詳覆官,后直史館。淳化二年為太子中允、直集賢院,擢知制誥。至道元年判吏部銓,卒,年四十五。所著有《疑獄集》四卷(存,與父凝合著),文賦五十軸?!?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九《和峴傳》有附傳,又見《宋史》卷一二六《樂志》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子遷。少篤學有文采,事五代吳越王錢俶,為通儒院學士。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以賓佐隨俶朝宋。俶與仁冀?jīng)Q策納士,且薦其才能。六年擢衛(wèi)尉卿,與李昉等治盧多遜與趙廷美交通事。知撫州卒。
全宋文·卷七九崔仁冀,字子遷,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篤學,事吳越王錢俶,為通儒院學士,拜丞相。太平興國三年俶與仁冀?jīng)Q策納土于宋,太宗授仁冀淮南節(jié)度使,累擢衛(wèi)尉卿、判大理寺、知撫州,卒。見《咸淳臨安志》卷六五,又《十國春秋》卷八七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