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一王仁東,字剛侯,號旭莊,閩縣人。光緒丙子舉人,歷官江蘇候補道。有《完巢剩稿》。
人物簡介
維基徐堉(1854年—?),字仁甫,號東鶴。山東諸城縣徐家大莊(今青島市黃島區(qū)大場鎮(zhèn)柳行大莊)人。清朝官員,書法家。光緒三年(1877年)中式丁丑科進士;光緒三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六年四月,散館后,著以部屬用,改禮部主事;升員外郎。官至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徐堉工詩文,善書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93
【介紹】:
清福建閩縣人,字可莊。光緒三年狀元,授修撰。十七年出知鎮(zhèn)江府。調(diào)蘇州。在官賑災恤民,清厘積案,風采動一時。以積勞病卒。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二王仁堪,字可莊,閩縣人。光緒丁丑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歷官蘇州知府。
維基王仁堪(1848年—1893年),字可莊、忍庵,號公定,福建省福州府閩縣(今福州市區(qū))人,清末文狀元、政治人物。為福州歷史上的最后一名狀元。王仁堪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科舉人,光緒三年(1877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提督山西學政,貴州、江南、廣東鄉(xiāng)試副考官,后任武英殿纂修。光緒五年時曾彈劾崇厚與俄國簽訂的《里瓦幾亞條約》為喪權(quán)辱國,崇厚最終被判有罪。光緒十四年(1888年)時因進諫停止頤和園工程而觸怒慈禧太后,被外放至江蘇任鎮(zhèn)江府知府,任內(nèi)又發(fā)生了丹陽教案,處置較為妥當。三年考核政績列江蘇省第一。光緒十九年(1893年)調(diào)任蘇州府知府,同年病逝于任上,因其政績被破格提入國史館立傳,蘇州群眾也為他立祠紀念?!?a target='_blank'>清史稿》有傳。
人物簡介
維基程仁均,湖北省黃州府黃岡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六年(1880年),參加庚辰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160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
人物簡介
維基江仁徵(1852年—1909年),字定甫,一字亭芙,號懲庵,浙江省寧波府鄞縣人,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簡介(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為日本第122代天皇(1867年—1912年在位)。大日本帝國第1代大元帥(1889年—1912年在任),諱睦仁,孝明天皇第二子。
人物簡介
維基陳壽,字本仁,祖籍新淦,改籍寧遠衛(wèi),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95
【介紹】:
清湖南東安人。咸豐、同治間以楊岳斌、彭玉麟鎮(zhèn)壓太平軍,又隨李鴻章鎮(zhèn)壓東西捻軍,官至廣東水師提督。甲午中日釁起,率二十營北上守遼陽。和議定后而回。
人物簡介
維基劉憲仁,福建省福州府閩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十二年(1886年),參加光緒丙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78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
人物簡介
維基張康仁(1860年—1926年8月4日),廣東香山南屏(今珠海市南屏鎮(zhèn))人,美國律師、中國外交官。為首位獲得美國律師資格的華裔人士。1872年清朝首批中國留美幼童之一。抵達美國后,他進入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公立高中學習,后進入耶魯大學學習法律。1881年,清朝結(jié)束幼童留學計劃后,張康仁奉召回國,后在其兄資助下重新赴美繼續(xù)其在耶魯大學的學業(yè)。1883年,他從耶魯大學畢業(yè)后,又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學習,并于1886年畢業(yè),獲得法學士學位。
人物簡介
維基愛仁(19世紀—?),漢姓向,字澤民,蒙古正黃旗人。清朝官員。愛仁為光緒乙酉舉人,丙戌貢士,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補殿試,成二甲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工部主事,改選河南羅山縣知縣,調(diào)補夏邑、內(nèi)黃,歷署河內(nèi)、修武、確山、柘城、虞城等縣知縣,加花翎知府銜,候補直隸州。
人物簡介
維基胡寶仁,浙江省溫州府瑞安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十二年(1886年),參加光緒丙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87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
人物簡介
維基蘇品仁,云南省云南府昆明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十二年(1886年),參加光緒丙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59名。同年五月,著以內(nèi)閣中書。
人物簡介
全臺詩宋育仁(?~?),字蕓子,四川富順人。博通群籍,尤深經(jīng)學,為王闿運及門高弟。乙未割臺之役,有感事五首,唐衢痛哭,杜牧罪言,兼而有之。見連橫《臺灣詩錄》,今據(jù)以移錄。(吳福助撰)
二十世紀詩詞文獻匯編宋育仁(1857—1931),字蕓子,四川富順縣人。近代學者,思想家。早年就讀于成都尊經(jīng)書院,一八八六年中進士,選翰林庶吉士,改任翰林院檢討,為改良派人物。一八九四年出任英、法、意、比四國參贊,著意考察西歐政治制度。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育仁在倫敦招募水師,準備偷襲日本長崎與東京,清廷制止之,解職歸國,降為四品頂戴。一八九五年參加強學會,鼓吹君主立憲。一八九六年回川辦實業(yè)。1897年創(chuàng)辦四川近代最早報刊《渝報》。一八九八年主持成都尊經(jīng)書院,辦《蜀學報》,宣傳維新思想。辛亥革命后出任國史館修纂,反對袁世凱稱帝。一九一六年受聘主修《四川通志》。一生著述甚豐,現(xiàn)存有《時務論》、《泰西各國采風記》、《問琴閣叢書》等多種。
詞學圖錄宋育仁(1857-1931) 字蕓子,一字蕓巖,號道復。四川富順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授編修。派為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參贊。歸國后在四川辦理礦務、商務,兼尊經(jīng)書院山長。戌戌政變作,削籍歸。入民國,任成都國學院院長,主纂《四川通志》。出王闿運之門,詩多半學南北朝徐陵、庾信、陰鏗、何遜,蒿目時艱,悉發(fā)為詩。亦工為文,擅填詞。有《問琴閣文錄》、《詩錄》、《問琴閣詞》。
人物簡介
全臺詩施仁思(1858~1897),字藻香,號子芹,又號石峰,清彰化鹿港人。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舉人。生具奇才,有豪杰氣,與鹿港生員許咸中交情甚篤,對其子嗣許夢青亦關(guān)照有加。割臺之際,臺中知府黎景嵩,在彰化白沙書院設(shè)籌防局以御日軍,施仁思挺身而為佐理。及日軍陷竹塹,施氏更與武進士許肇清,偕同鹿港士紳組成義勇軍,共謀抗日。及彰化城陷,為奉親保家,始攜眷返回泉州。光緒二十三年(1897)六月卅日病卒,著有《施子芹先生詩文集》,今不傳。 以下詩作據(jù)施梅樵編《孔教報》、賴子清《臺灣詩醇》、洪寶昆《瀛海吟草》、陳漢光《臺灣詩錄》等輯錄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