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0,分2頁顯示  上一頁  1
分類詞匯(續(xù)上)
五殺
野刑
剕刑
白冠厘纓
佛類詞典
五篇配五刑
《漢語大詞典》:五殺(五殺)
(1).指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墨子·尚同中:“唯作五殺之刑,曰法?!?孫詒讓 間詁:“偽 孔 傳云:‘惟為五虐之刑,自謂得法。’”參見“ 五刑 ”。
(2).猶五行。《淮南子·兵略訓》:“善用兵者持五殺以應,故能全其勝。” 高誘 注:“五殺,五行也?!?/div>
《國語辭典》:五刑  拼音:wǔ xíng
古代五種輕重不等的刑法:(1)秦以前為墨、劓、剕、宮、大辟?!稌?。舜典》:「汝作士,五刑有服?!?jié)h??装矅鳎骸肝逍?,墨、劓、剕、宮、大辟?!?2)秦漢時為黥、劓、斬左右趾、梟首、菹其骨肉。《漢書。卷二三。刑法志》:「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还手^之具五刑?!?3)隋唐以后為死、流、徒、杖、笞?!杜f唐書。卷五○。刑法志》:「有笞、杖、徒、流、死為五刑?!?4)現(xiàn)行刑法分為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五項。
《漢語大詞典》:野刑
周禮·秋官五刑之一。施行于王城之外“野”的刑法。周禮·秋官·大司寇:“以五刑糾萬民。一曰野刑,上功糾力?!?孫詒讓 正義:“‘一曰野刑’者,《甸師》注云:‘郊外曰野?!^六遂以外田野之刑?!?/div>
《漢語大詞典》:剕刑
古代五刑之一,斷足。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三章第五節(jié):“ 穆王 要化私為公,定出贖刑條例。墨刑黃銅六百兩(一兩約合今四錢多),劓刑一千二百兩,剕刑三千兩。”
《漢語大詞典》:白冠厘纓(白冠釐纓)
用獸尾作纓的白帽。古代大夫觸犯五刑,則戴之,表示自己有罪。《孔子家語·五刑》:“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聞而譴發(fā),則白冠釐纓,盤水加劍,造乎闕而自請罪。”亦作“ 白冠氂纓 ”。 漢 賈誼 新書·階級:“故其在大譴大訶之域者,聞譴訶,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其罪矣,上弗使執(zhí)縛係引而行也?!?/div>
五篇配五刑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一、波羅夷配死〕,梵語波羅夷,華言極惡。此即根本極惡之戒也。謂修行之人,若犯此戒,道果無分,死墮地獄。四分律云:譬如斷人頭,不可復生;若犯此法,不復成比丘。以由此罪極重,故以死配之。
〔二、僧殘配流〕,毗尼母云:僧殘者,如人為他所斫,殘有咽喉,故名為殘。蓋言人若犯此罪,僧作法除,庶幾戒德可復。猶如斫殘,咽喉未斷,早救尚可。以由此罪稍輕于前,故以流罪配之。
〔三、波逸提配徒〕,梵語波逸提,華言墮。十誦律云:墮在燒煮覆障地獄:八熱通為燒煮,八寒黑暗通為覆障。以由此罪輕于僧殘,故以徒罪配之。(八熱者,想獄、黑繩獄、堆壓獄、叫喚獄、大叫喚獄、燒炙獄、大燒炙獄、無間獄也。八寒者,頞浮陀獄、泥賴浮陀獄、阿吒吒獄、阿波波獄、嘔喉獄、郁波羅獄、波頭摩獄、芬陀利獄也。)
〔四、提舍尼配杖〕,梵語提舍尼,華言向彼悔,從對治境以立名。僧祇律云:此罪應發(fā)露也。蓋言此罪輕于前之三罪,乃容對眾發(fā)露悔過,故以杖罪配之。
〔五、突吉羅配笞〕,善見律中,梵語突吉羅,華言惡作。四分律本中,梵語式叉迦羅尼,華言應當學。謂馀戒罪重易持,此戒難持易犯,常須念學,故不列罪名,但言應當學。此又輕于前,故以笞罪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