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濟俗(濟俗)
救治世弊。 晉 葛洪 抱樸子·地真:“以聰明大智任經世濟俗之器而修此事,乃可必得耳?!?晉 葛洪 抱樸子·嘉遁:“進有攸往之利,退無濡尾之累,明哲以保身,宣化以濟俗?!?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説體則虛無之旨可涉入 老 莊 ,説明則儒在濟俗,佛在治心,二者亦同歸而殊途?!?/div>
《漢語大詞典》:扇惑
煽動蠱惑。晉書·郭璞傳:“小人愚嶮,共相扇惑?!?span id="f1y0fro" class="book">《舊唐書·田承嗣傳》:“ 承嗣 使親黨扇惑 相州 將吏謀亂?!?span id="6qx1tme" class="book">《西游記》第三七回:“妄言禍福,扇惑人心?!?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四章:“ 嵩 與道士 張賓 相結,扇惑 武帝 ,遂致毀法?!?/div>
《漢語大詞典》:世間法(世間法)
即世法。 宋 蘇軾 《小篆般若心經贊》:“世人初不離世間法,而欲學出世間法。” 明 李贄 《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彼區(qū)區(qū)者特世間法,一時太平之業(yè)耳?!?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九章:“人天教門是世間法。謂佛為優(yōu)婆塞說,故推廣而與名教五常相比。”詳“ 世法 ”。
分類:二分
《國語辭典》:世法  拼音:shì fǎ
1.世代沿用的法則。宋。黃庭堅〈書贈俞清老〉:「米黼元章,在揚州游戲翰墨,聲名籍甚,其冠帶衣襦,多不用世法?!骨?。張爾岐〈辨志〉:「言為世法,動為世表。」
2.代代效法?!秶Z。齊語》:「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遠績以成名。」
3.佛教稱世間的一切現(xiàn)象、事物。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佛觀世法如光影,入彼甚深幽奧處?!挂沧鳌甘篱g法」、「世俗法」。
《漢語大詞典》:十住
即十地。 南朝 宋 謝靈運 《菩薩贊》:“爰初四等,終然十住?!?南朝 梁 沈約 《瑞石像銘并序》:“十住髣髴於林衡,應真肸蠁於清夜。”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古亦曰十住,即《華嚴經》之十地?!眳⒁姟?十地 ”。
分類:二分
《國語辭典》:十地  拼音:shí dì
佛教用語:(1)依菩薩證悟的層次而分的十種境界。即極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斗鹫f十地經》卷一:「唯諸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界,彼中如來不嘆說此菩薩十地者。」《西游記》第八回:「悟時超十地三乘,凝滯了四生六道?!挂卜Q為「菩薩地」。(2)菩薩十地中的第十地,僅次于佛果的境界。唐。高宗〈謁慈恩寺題奘法師房〉:「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div>
《國語辭典》:弘法  拼音:hóng fǎ
弘揚佛法。如:「他畢生弘法度世,不遺馀力?!挂沧鳌负攴ā?。
《國語辭典》:法化  拼音:fǎ huà
佛的教化?!斗饑?。卷下》:「凡所游歷減三十國,沙河以西迄于天竺,眾僧威儀,法化之美,不可詳說?!?/div>
《國語辭典》:支節(jié)(支節(jié))  拼音:zhī jié
1.四肢骨節(jié)?!稘h書。卷九九。王莽傳下》:「軍人分裂莽身,支節(jié)肌骨臠分,爭相殺者數十人。」唐。羅隱《蒙叟遺意》:「混沌氏以支節(jié)為山岳,以腸胃為江河?!?br />2.繁瑣細碎,不重要的事。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答聶文蔚》:「不是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卻,須又從事親的良知上去擴充將來,如此,又是脫卻本原,著在支節(jié)上求了?!骨?。陳鳣《對策》卷四:「至于禮志,合郊祀、祭祀、朝會為一門,以省支節(jié)。」
《漢語大詞典》:進業(yè)(進業(yè))
(1).使學業(yè)有所進益;進修學業(yè)。韓非子·孤憤:“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絜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辯進業(yè)?!?span id="w5zr0ob" class="book">《敦煌變文集·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擬覓朝廷一品榮,讀書進業(yè)莫敢停?!?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章:“﹝ 覺賢 ﹞教授禪法,門徒數百,名僧 智嚴 、 寶云 、 慧睿 從之進業(yè)?!?br />(2).使事業(yè)有所發(fā)展。漢書·食貨志上:“三考黜陟,餘三年食,進業(yè)曰登?!?顏師古 注引 鄭氏 曰:“進上百工之業(yè)也。或曰進上農工諸事業(yè),名曰登?!?/div>
《漢語大詞典》:對治(對治)
(1).相匹敵。《漢書·韓安國傳》“公等足與治乎” 唐 顏師古 注:“治謂當敵也,今人猶云對治?!?br />(2).原為佛教語。謂斷煩惱。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六章:“邪僻之對治在乎守意。意者,心之動而未形者也。意正則神明。神明則無不照、無不能而成佛矣?!?br />(3).引申為對付。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園雜興》詩之十二:“蜩螗千萬沸斜陽,蛙黽無邊聒夜長。不把癡聾相對治,夢魂爭得到藜牀?”
(4).指對應,對照。 明 袁宗道 《論隱者異趣》:“古人云:若取自己自心為究竟,必有他物他人為對治?!?/div>
《漢語大詞典》:命家
(1). 秦 漢 時爵制分二十級,自一級公士以上有爵位的人皆稱命家。漢書·食貨志上:“令命家田 三輔 公田?!?顏師古 注引 韋昭 曰:“命謂爵命者。命家,謂受爵命一爵為公士以上。令得田公田,優(yōu)之也。”
(2).猶名家。謂自成一家,著名于世。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四章:“逮及 魏 末 齊 初, 渤海 明彥 稱為《成實》元緒, 彭城 慧嵩 號為《毗曇》 孔子 ,而 合水法上 、 凈影 、 慧遠 ,均以《涅槃》命家?!?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八章:“ 小山 法瑤 著《大品疏》,然亦以《涅槃》命家?!?/div>
《漢語大詞典》:契會(契會)
(1).約會;盟會。南史·張興世傳:“ 欣泰 與弟前 始安 內史 欣時 密謀結太子右率 胡松 ……直后 劉靈運 等,并同契會?!?唐 黃滔 《周以龍興賦》:“遂使 盟津 契會,此時莫愧於云從; 羑里 棲遲,昔日何傷於魚服?!?br />(2).符合;相通。 唐 薛用弱 集異記·李勉:“傍有胡雛,質貌肖逝者。 勉 即詢訪,果與逝者所敘契會?!?明 李東陽 《題姚少師所書劉太保詩》:“兩翁雖遭際不同,跡頗相類。觀 姚 書 劉 作,有契會之意焉?!?br />(3).謂關系融洽。 明 陸深 《谿山馀話》:“祖宗時君臣之間契會如此, 孝廟 有意修復,真圣政也?!?br />(4).領悟,領會。 唐 慧能 《壇經·機緣品》:“ 讓 豁然契會,遂執(zhí)侍左右一十五載?!?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章:“ 什公 相從之助手,學問文章,均極優(yōu)勝。而且於教理之契會,譯籍之瞭望,尤非常人所可企及?!?/div>
《漢語大詞典》:的傳(的傳)
嫡傳。的,通“ 嫡 ”。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前集·趙子固梅譜》:“所傳正統(tǒng)諒未絶,捨此的傳皆偽耳。”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二十章:“ 真諦 或為世親之的傳,專以弘其學為旨志?!?/div>
《漢語大詞典》:遞互(遞互)
交替;替換。宋書·劉穆之傳:“ 邕 所至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 南康 國吏二百許人,不問有罪無罪,遞互與鞭,鞭瘡痂常以給膳?!?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其弟子併世典有功,未善佛理,則善誘之方,應在使其由世典以悟入佛理,故用格義,外典內書,遞互講説,以使生解也?!?/div>
《漢語大詞典》:諍論(諍論)
直言規(guī)勸的言論。 清 吳偉業(yè) 《題華山檗庵和尚畫像》詩:“諍論總銷隨諫草,故人已隱 祝融峯 。” 茅盾 《子夜》九:“你的危言諍論,并不能叫 小杜 居安思危,反使得他決心去及時行樂,今夕有酒今夕醉!”
爭論。諍,通“ 爭 ”。 北周 慧命 《詳玄賦》:“絶諍論於封想,息是非於妄情。”《水滸傳》第三六回:“一時恃酒諍論鬪毆,致被悮殺身死?!?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但佛性本始之辯乃在 南北朝 羣計競起之后,強為分別,常至無謂。 道生 之時,必無此諍論也?!?/div>
《漢語大詞典》:省節(jié)(省節(jié))
猶節(jié)省。 宋 范仲淹 《奏為陜西西路入中糧草及支移二稅》:“既糧草錢帛皆是定額,自然各務省節(jié)?!?明 張居正 《陳六事疏》:“然臣竊以為矯枉者必過其正,當民窮財盡之時,若不痛加省節(jié),恐不能救也?!?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五章:“ 東晉 支愍度 合三種《首楞嚴經》譯本為八卷,又三種《維摩經》為五卷。分章斷句,以各本相對處,差次附列,意使讀者‘讀彼案此’,省節(jié)翻閲三本之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