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二十四考
 
中書考
  
汾陽老
 
汾陽中令
 
郭中書
 
廿四中書考
 
二十四考中書

相關(guān)人物
郭子儀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郭子儀列傳〉~3449~
郭子儀,華州鄭縣人。……德宗即位,詔還朝,攝冢宰,充山陵使,賜號「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增實封通計二千戶,給一千五百人糧,二百匹馬草料,所領(lǐng)諸使副元帥并罷。諸子弟女婿拜官者十馀人。建中二年夏,子儀病甚,德宗令舒王誼傳詔省問。及門,郭氏子弟迎拜于外,王不答拜;子儀臥不能興,以手叩頭謝恩而已。六月十四日薨,時年八十五,德宗聞之震悼,廢朝五日,詔曰:天地以四時成物,元首以股肱作輔,公臺之任,鼎足相承,上以調(diào)三光,下以蒙五岳。允釐庶績,鎮(zhèn)撫四夷,體元和之氣,根貞一之德,功至大而不伐,身處高而更安。尚父比呂望之名,為師增周公之位,盛業(yè)可久,歿而彌光。故太尉、兼中書令、上柱國、汾陽郡王、尚父子儀,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訓(xùn)師如子,料敵若神。昔天寶多難,羯胡作禍,咸秦失險,河洛為戎。公能扶翼肅宗,載造區(qū)夏。于國有患,勞其戡定;于邊有寇,藉其驅(qū)除。安社稷必在于絳侯,定羌戎無踰于充國。絳臺綏四散之眾,涇陽降十萬之虜。勛高今古,名詟夷狄,而勞乎征鎮(zhèn),二紀于茲。……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郭子儀列傳·史臣曰〉~3466~
史臣裴?曰:汾陽事上誠藎,臨下寬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處,必得士心。前后遭罹倖臣程元振、魚朝恩譖毀百端,時方握強兵,或方臨戎敵,詔命徵之,未嘗不即日應(yīng)召,故讒謗不能行。代宗幸陜時,令以數(shù)十騎覘賊,及在涇陽,又陷于胡虜重圍之中,皆以身許國,未嘗以危亡易慮,亦遇天幸,竟免患難。田承嗣方跋扈魏州,傲狠無禮,子儀嘗遣使至,承嗣西望拜之,指其膝謂使者曰:「茲膝不屈于人若干歲矣,今為公拜?!估铎`曜據(jù)汴州,公私財賦一皆遏絕,獨子儀封幣經(jīng)其境,莫敢留之,必持兵衛(wèi)送。其為豺虎所服如此。麾下老將若李懷光輩數(shù)十人,皆王侯重貴,子儀頤指進退,如仆隸焉。幕府之盛,近代無比。始與李光弼齊名,雖威略不逮,而寬厚得人過之。歲入官俸二十四萬貫,私利不在焉。其宅在親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前后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羨溢,不可勝紀。代宗不名,呼為大臣。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quán)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唯以讒怒誣奏判官戶部郎中張譚杖殺之,物議為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7—781 【介紹】: 唐華州鄭縣人。以武舉累遷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玄宗時安祿山亂,為朔方節(jié)度使,敗史思明于河北。肅宗即位,官關(guān)內(nèi)河?xùn)|副元帥,配合回紇兵收復(fù)長安、洛陽。以功擢中書令,后封汾陽郡王。代宗時仆固懷恩叛,聯(lián)回紇、吐蕃攻唐。子儀馳數(shù)十騎說回紇,與唐聯(lián)兵以拒吐蕃。德宗立,尊為尚父,罷兵權(quán)。世稱郭汾陽,亦稱郭令公。卒謚忠武。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7—781 字子儀,華州鄭(今陜西華縣)人。約玄宗開元末中武舉科,天寶中累遷朔方節(jié)度右兵馬使。十四載(755)安祿山反,詔為朔方節(jié)度使,率本軍東討。肅宗至德元載(756)加兵部尚書,拜相。至德二年為關(guān)內(nèi)、河?xùn)|副元帥,收復(fù)二京,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進中書令,二年失兵柄。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進封汾陽郡王,出鎮(zhèn)絳州。廣德元年(763)吐蕃據(jù)京師,詔為關(guān)內(nèi)副元帥,率軍逐之。其后累鎮(zhèn)河中、邠寧等。德宗即位,召還朝,賜號尚父,進太尉。建中二年(781)卒,謚忠武。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全唐詩》存詩2首。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二
子儀字子儀。華州鄭縣人。以武舉異等補左衛(wèi)長史。累遷朔方節(jié)度右兵馬使。安祿山反。進衛(wèi)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jié)度。以本軍東討。以功加御史大夫。肅宗即位。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載進司空。充關(guān)內(nèi)河?xùn)|副元帥。兩京平。加司徒。封代國公。上元三年進封汾陽郡王。廣德元年賜鐵券。圖形淩煙閣。德宗立。攝冢宰。賜號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薨。年八十五。贈太師。謚忠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8 【介紹】: 宋宗室,號超然居士。趙德昭玄孫?;兆诖笥^二年中舍選。欽宗初為軍器少監(jiān),言事忤旨,奪官。高宗紹興間,以都官員外郎召,因請留張浚復(fù)罷。后知泉州,坐謗訕秦檜入獄,檜欲置之死,誣與張浚、李光等謀逆,會檜死,得免。復(fù)爵,授明州觀察使,加慶遠軍承宣使。
全宋詩
趙令衿(?~一一五八),字表之(《雞肋編》卷下),號超然居士(《攻愧集》卷五六《清芬堂記》),太祖五世孫。中徽宗大觀二年(一一○八)舍選。欽宗靖康初為軍器少監(jiān),言事忤旨罷。高宗紹興中除通判德安府,遷知泉州。歸寓三衢,因觀秦檜家廟記口誦“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之句,為檜構(gòu)陷下獄。檜死復(fù)爵。二十八年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四四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三八七八
趙令衿(?——一一五八),字表之,號超然居士,宗室。博學(xué)能文,中大觀二年舍選。靖康初為軍械少監(jiān),言事忤旨,奪官。紹興七年以都官員外郎召。張浚罷,請對留浚,復(fù)罷。除德安府通判,遷知泉州。忤秦檜,以誣贓私下獄,又論謗訕不遜,追一官勒停,檜死復(fù)爵。二十六年,授明州觀察使,襲封安定郡王。二十八年卒。見《攻愧集》卷五六《清芬堂記》,《雞肋編》卷下,《宋史》卷二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譙令憲(一一五五~一二二二),字景源(一作元),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進士,授仙游尉。歷知錢塘、衡山縣。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主管官告院。嘉泰元年(一二○一),除司農(nóng)寺主簿(《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八),遷太府寺丞,出知江州。開禧元年(一二○五),以都官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三年,為軍器少監(jiān)(《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婺州,遷提點浙東刑獄兼提舉常平。八年,提點江東刑獄。九年,以秘書修撰奉祠。十四年,起為福建轉(zhuǎn)運判官。十五年卒,年六十八。事見《西山文集》卷四四《譙殿撰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漢語大詞典》:中令
(1).中書令的省稱。 晉 檀道鸞 《續(xù)晉陽秋》:“ 王獻之 為中令。 獻之 少而標邁,不尋常貫,為一時風(fēng)流之冠。 獻之 卒,以 王珉 為中書令。世謂之 大王令 、 小王令 也?!?唐 許渾 《出永通門經(jīng)李氏莊》詩:“力保山河家又慶,祗應(yīng)中令敵 汾陽 ?!?宋 王禹偁 《三月二十七日偶作簡仲咸》詩:“請看富貴 趙中令 ( 趙普 ),已作 北邙 山下塵?!?br />(2). 金 職官名。正七品。參閱金史·選舉志二。
《國語辭典》:侍郎  拼音:shì láng
職官名:(1)秦漢時郎中令的屬官,主更值執(zhí)戟,宿衛(wèi)殿門。東漢時尚書屬官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魏晉以來只稱郎。隋朝又稱侍郎,并置員外郎,煬帝時各部置侍郎一人,為尚書的副貳,而改各司侍郎為郎。唐改郎為郎中,以員外郎為之貳,歷代因之。沿至清末,又改各部侍郎為各部副大臣。(2)晉時各王國皆有侍郎,大國四人,小國二人,主掌贊相威儀,通傳教令。
《國語辭典》:郎官  拼音:láng guān
侍郎、郎中。漢代均稱為「郎官」。唐代以后專指郎中、員外?!逗鬂h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于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jīng)同異?!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8804' target='_blank'>白居易 〈和除夜作〉詩:「我統(tǒng)十郎官,君領(lǐng)百吏胥?!?/div>
《漢語大詞典》:郎官湖
湖名。本名 南湖 。在今 湖北 漢陽 。 唐 李白 流放 夜郎 ,與故人尚書郎 張謂 、 沔州 牧 杜公 、 漢陽 宰 王公 ,觴于 南湖 。 張 請 李白 為湖標一嘉名,以傳不朽, 白 因舉酒酹水,改 南湖 為 郎官湖 ,并賦《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詩,有句云:“四坐醉清光,為歡古來無。郎官愛此水,因號 郎官湖 ?!眳㈤啽驹娦?。
《漢語大詞典》:郎位
(1).星座名。南宮(太微宮)五帝座后相聚的十五顆星,為一星座,稱“郎位”。史記·天官書:“﹝五帝座﹞后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郎位?!?張守節(jié) 正義:“郎位十五星,在太微中帝坐東北?!?span id="794z69p" class="book">《資治通鑒·漢桓帝延熹七年》:“帝在 南陽 ,左右并通姦利,詔書多除人為郎,太尉 楊秉 上疏曰:‘太微積星,名為郎位,入奉宿衛(wèi),出牧百姓,宜割不忍之恩,以斷求欲之路。’”
(2).指職居樞要的郎官之位。 明 宋濂 《擬誥命起結(jié)文·中書左司郎中》:“左司為中書紀網(wǎng)之地,賛襄治化,申明憲度,皆其責(zé)也。郎位之選,必擇賢才?!?/div>
《漢語大詞典》:郎將(郎將)
(1).武官名。 秦 置,主宿衛(wèi)、車騎,即郎中令所轄三署的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 漢 襲 秦 制,屬光祿勛。 唐 宋 設(shè)官,于中郎將之外,復(fù)置郎將。后漢書·皇后紀下·桓帝鄧皇后:“以 康 ( 鄧康 )弟 統(tǒng) 襲封 昆陽侯 ,位侍中; 統(tǒng) 從兄 會 襲 安陽侯 ,為虎賁中郎將……宗族皆列校、郎將。” 唐 李白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詩:“氣清岳秀有如此,郎將一家拖金紫?!?王琦 題注:“按唐書·百官志,左右十四衛(wèi)及太子左右六率府,皆有郎將,乃五品官也?!?br />(2).星名。史記·天官書“后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郎位;傍一大星,將位也” 唐 張守節(jié) 正義:“郎將一星,在郎位東北,所以為武備,今之左右中郎將?!?/div>
《國語辭典》:光祿寺(光祿寺)  拼音:guāng lù sì
掌理膳食的官署。原稱為「官祿勛」,由漢朝郎中令演變而來,統(tǒng)屬宮廷宿衛(wèi)及侍從等。至魏、晉僅存其名,北齊則易名為光祿寺,職責(zé)亦變?yōu)檎评砘适疑攀?。自此各代均保留此制,僅遼時曾易名為崇祿寺,金則職屬宣徽院。但清朝另有內(nèi)務(wù)府掌責(zé),光祿寺成為外廷職司,為管理祭祀食品的官署。
《漢語大詞典》:司鼎
官名。光祿勛的別稱。光祿勛, 秦 為郎中令, 漢武帝 時改此名。職權(quán)較廣。 唐 以后專管皇室祭品、膳食及朝廷宴會。 唐 蘇颋 《送光祿姚卿還都》詩:“不授綸為草,還司鼎用梅?!?/div>
《漢語大詞典》:汾陽考(汾陽考)
唐 代京官、外官,每年都要經(jīng)過考績??伎兊木唧w工作,屬于考功郎中掌管,由朝廷另派有聲望的高官兩人主持其事。 汾陽郡王 郭子儀 任中書令時,曾主持考績達二十四次,故稱。參見“ 二十四考中書令 ”。
《漢語大詞典》:二十四考中書令(二十四考中書令)
唐 郭子儀 任中書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績達二十四次。后遂以借稱 郭子儀 。《舊唐書·郭子儀傳》:“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quán)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四:“ 李義山 謂曰:‘近得一聯(lián)句云:遠比 召公 ,三十六年宰輔。未得偶句?!?溫 ( 溫庭筠 )曰:‘何不云:近同 郭令 ,二十四考中書?!?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富鄭公 ﹞在 青州 二年,偶能全活得數(shù)萬人,勝二十四考中書令遠矣?!焙笥脼榉Q頌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