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十不善業(yè)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善惡)
【佛學常見辭匯】
十種不良善的行為。(參見:十惡)
十不善道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馬鳴菩薩集。宋日稱等譯。
三不善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與三不善根同。
三不善根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貪瞋癡之三毒也。新譯仁王經(jīng)中曰:「治貪瞋癡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種善根?!怪嵌日摿唬骸嘎勅苿t喜,聞三不善則不歡喜。」
【佛學常見辭匯】
即貪瞋癡三毒。
大不善地法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于一切不善心相伴而起之二種心所法也,一無慚,二無愧。見俱舍論四。
不善
【佛學大辭典】
(雜語)違理而損害現(xiàn)世及未來世者,名為不善。五逆十惡是也。是在現(xiàn)在損害自他,在未來感苦果而損害己心身,故為不善。如三途之苦果,彼雖在現(xiàn)在損害身心,然更無為之招未來世之損害者,故非不善。唯識論五曰:「能為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于此世能為違損。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勾蟪肆x章七曰:「惡法違損,稱曰不善?!箘亵N寶窟上末曰:「十惡破戒違理,名為不善。」
四種不善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勝義不善,由真諦之實義,定不善之義也。依此義,則一切之有漏法即生死法,總為不善。以此中雖有善有不善,然皆以苦為自性,極不安穩(wěn),猶如痼疾故也。二、自性不善,無慚無愧及貪瞋癡之三不善根也。以有漏法中,此五法自體不善,猶如毒藥故也。三、相應不善,與彼相應同時俱生之一切心心所也。以他之心王及心所,必與無慚無愧三不善根相應,力成不善之性,若不相應,則不然,如雜毒藥之水故也。四、等起不善,身業(yè)與語業(yè)也。以此為自性不善與相應不善所引起之不善(依善起善,依惡起惡,能起所起同等,謂之等起),如飲毒藥汁而生之乳故也。見俱舍論十三。
不善律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非律儀同。
自性不善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善惡)附錄。
相應不善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善惡)
等起不善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種不善之一。與自性不善,相應不善所等起之表業(yè),無表業(yè),及不相應行法也。此恰如飲毒液而生之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