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以規(guī)為瑱(以規(guī)為瑱)  拼音:yǐ guī wéi tiàn
瑱,古代冠冕上懸垂兩側(cè)以塞耳的玉石。以規(guī)為瑱指把規(guī)過勸善的話,視為塞耳的瑱玉,而完全沒聽入耳。語出《國語。楚語上》:「賴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guī)為瑱也?」后比喻不聽別人的規(guī)勸。
《國語辭典》:尾大不掉  拼音:wěi dà bù diào
尾巴過大就不易擺動。比喻下屬的勢力強大,在上者難以駕馭。語出《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后亦比喻事物因本末關(guān)系倒置,形成難以控制的局面。明。郎瑛《七修類稿。卷八。國事類。陳友諒始末略》:「今乘尾大不掉之舟,損兵弊甲,遲遲與吾相持?!挂沧鳌改┐蟛坏簟?、「尾大難掉」。
《漢語大詞典》:五氣朝元
亦作“ 五氣朝元 ”。 道教修煉之法。謂煉內(nèi)丹者不視、不聽、不言、不聞、不動,而五臟之精氣生尅制化,朝歸于黃庭(臍內(nèi)空處),謂之“五炁朝元”。 明 屠隆 《曇花記·仙伯降凡》:“鍊得三花聚頂,河車升降;養(yǎng)成五炁朝元,知念中無念?!?span id="b3kssnb" class="book">《西游記》第十九回:“三花聚頂?shù)脷w根,五氣朝元通透澈?!?/div>
《國語辭典》:一意孤行  拼音:yī yì gū xíng
謝絕一切請托,按照己意獨立處理公事。語本《史記。卷一二二??崂魝?。趙禹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wù)在絕知有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后多用作貶義詞,指某人不接受勸告,固執(zhí)己見,獨斷獨行。清。袁枚《隋園詩話》卷三:「蓋一意孤行之士,細行不矜,孔子所謂『觀過知仁』,正此類也。」
《國語辭典》:剛褊自用(剛褊自用)  拼音:gāng biǎn zì yòng
固執(zhí)己見,不聽從人言。宋。蘇軾〈提舉玉局觀謝表〉:「伏念臣才不逮人,性多忤物。剛褊自用,可謂小忠。猖狂妄行,乃蹈大難?!挂沧鳌竸傘棺杂谩?。
《國語辭典》: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拼音:bù tīng lǎo rén yán,chī kuī zài yǎn qián
(諺語)不尊重、不聽從有經(jīng)驗者的意見,往往會吃虧后悔。如:「他當初一意孤行,不聽父母的勸告,現(xiàn)在果然應(yīng)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句話?!挂沧鳌覆宦牶萌搜裕袗j惶事」、「不聽好人言,必有恓惶淚」。
《國語辭典》:春風不入驢耳(春風不入驢耳)  拼音:chūn fēng bù rù lǘ ěr
諷刺人不聽忠告良言?!缎咽酪鼍墏鳌返诰潘幕兀骸刚l知對牛彈琴,春風不入驢耳,口里陽為答應(yīng),背后依舊打點要做滑家的新郎。」
《漢語大詞典》:自行其是
形容不聽別人意見,固執(zhí)己見。 周恩來 《政府工作報告(一九五四年)》:“他們在工作中往往自行其是,不尊重上級的統(tǒng)一領(lǐng)導(dǎo),不注意遵守請示報告制度。”
《漢語大詞典》:孤行一意
一意孤行。不聽勸告,全憑自己的意愿行事。 清 錢謙益 《父楫中議大夫加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制》:“孤行一意,惟知砥節(jié)而首公;榰柱眾言,不屑市名而避怨?!?清 周亮工 《書影》卷九:“ 荊川 以經(jīng)濟自命,尚不能孤行一意,為人愚弄若此!餘子紛紛可知矣?!?柳亞子 《哭仲穆》詩:“孤行一意寧論命,盛氣誰言未可謀?!眳⒁姟?一意孤行 ”。
《國語辭典》:一意孤行  拼音:yī yì gū xíng
謝絕一切請托,按照己意獨立處理公事。語本《史記。卷一二二??崂魝?。趙禹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wù)在絕知有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后多用作貶義詞,指某人不接受勸告,固執(zhí)己見,獨斷獨行。清。袁枚《隋園詩話》卷三:「蓋一意孤行之士,細行不矜,孔子所謂『觀過知仁』,正此類也。」
《國語辭典》:杜郵之戮(杜郵之戮)  拼音:dù yóu zhī lù
武安君行至杜郵,秦王賜劍自殺的典故。典出《史記。卷七三。白起王剪傳》。后用以稱忠臣見忌無辜被殺?!逗鬂h書。卷五八。傅燮傳》:「夫孝子疑于屢至,市虎成于三夫。若不詳察真?zhèn)?,忠臣將?fù)有杜郵之戮矣!」
《國語辭典》:不伏燒埋(不伏燒埋)  拼音:bù fú shāo mái
燒埋,元代對于負命案責任的人,除判決刑罰外,另外必須付給苦主賠償金,作為死者燒埋的費用。后以不伏燒埋比喻不服罪、不甘心。元。李直夫《虎頭牌》第四折:「便死也只吃杯淡酒何傷害?到底個不伏燒埋?!乖o名氏《爭報恩》第二折:「你待教我從實取責,我又不敢當廳抵賴,恰待分說,又道咱家不伏燒埋?!挂沧鳌覆环瘛埂?/div>
《國語辭典》:不聞不問(不聞不問)  拼音:bù wén bù wèn
置身事外,漠不關(guān)心?!秲号⑿蹅?。緣起首回》:「除了選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也作「不問不聞」。
《漢語大詞典》:不問不聞(不問不聞)
不問也不聽。形容因某種原因?qū)χ車挛锖艿?span id="jzntio7" class="book">《紅樓夢》第四回:“所以這 李紈 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惟知侍親養(yǎng)子?!?魯迅 《三閑集·在鐘樓上》:“于是只好襲用仙傳的古法,裝聾作啞,置之不問不聞之列?!眳⒁姟?不聞不問 ”。
《國語辭典》:不聞不問(不聞不問)  拼音:bù wén bù wèn
置身事外,漠不關(guān)心。《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除了選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挂沧鳌覆粏柌宦劇?。
《國語辭典》:不以人廢言(不以人廢言)  拼音:bù yǐ rén fèi yán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怪覆灰驗榍撇黄疬@個人,就認為他的話一無可取。也作「不因人廢言」。
《漢語大詞典》:蔽明塞聰(蔽明塞聰)
蒙住眼睛不視,堵塞耳朵不聽。謂對外界事物不見不聞。 宋 曾鞏 《洪范傳》:“立於無蔽之地者,其於視聽如此,亦不用之於小且近矣。夫然,故蔽明塞聰,而天下之情可坐而盡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