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掩耳  拼音:yǎn ěr
捂著耳朵,表示不愿聽聞。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有識傍觀,猶卻掩耳,況當之者乎?」
《漢語大詞典》:未從(未從)
(1).不聽從,不順從。《北齊書·文苑傳·樊遜》:“故王者之治,務先禮樂,如有未從,刑書乃用,寬猛兼設,水火俱陳?!?br />(2).猶未曾。紅樓夢第八四回:“ 薛姨媽 把手絹子不住地擦眼淚,未從説,又嘆了口氣。”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只見他滿臉堆歡,不慌不忙,未從開口,先將身子往西一探,向那西間的南炕叫了一聲‘ 安公子 ’?!眳⒁姟?未曾 ”。
《國語辭典》:未曾  拼音:wèi céng
不曾、沒有?!洞笏涡瓦z事。元集》:「朕此器久已就,只怕人言,故未曾將用?!埂独蠚堄斡洝返诎嘶兀骸缸悠接重澤缴涎┚埃丛疹櫤竺娴能囎?。」
分類:未曾不曾
《國語辭典》:塞耳  拼音:sè ěr
堵住耳朵不聽?!痘茨献印V餍g(shù)》:「如此而欲照海內(nèi),存萬方,是猶塞耳而聽清濁。」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三。詞曲部。科諢》:「戲文中花面插科,動及淫邪之事……無論雅人塞耳,正士低頭,惟恐惡聲之污聽?!?/div>
《漢語大詞典》:還笏(還笏)
(1). 唐高宗 將立 武則天 為后, 褚遂良 諫,帝不聽。 遂良 致笏殿階,叩頭流血曰:“還陛下此笏!”事見《舊唐書·褚遂良傳》。后用以稱堅持原則而不惜棄官。 唐 唐彥謙 《咸通中始聞褚河南歸葬陽翟》詩:“不聽還笏諫,幾覆綴旒祧?!?宋 陸游 《自嘲》詩:“獨立未除還笏氣,餘生猶待闔棺論?!?br />(2).致仕,辭官。 宋 劉克莊 《賀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詞:“古有一言腰相印,誰教他,滿篋嬰鱗疏。還笏退,不回顧?!?元 姚燧 《耶律鈞贈官制》:“固求還笏,難斷抗章?!?/div>
《國語辭典》:愎諫(愎諫)  拼音:bì jiàn
固執(zhí)己意,不聽規(guī)諫。《左傳。僖公十五年》:「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div>
《漢語大詞典》:今典
(1).現(xiàn)代的經(jīng)典。多用于諷刺。 魯迅 《墳·從胡須說到牙齒》:“這須是熟精今典的人們才知道?!?br />(2).指當代的故事。 冰心 《兩個家庭》:“﹝小表妹﹞要我說故事,我一時實在想不起來,就笑說:‘“古典”都說完了。只有今典你聽不聽?’”
《漢語大詞典》:驕卒(驕卒)
驕橫不聽指揮的士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采薇翁:“翁不時乘馬出,遨游部伍間,而軍中悍將驕卒,輒首自墮地,不知何因。”
《漢語大詞典》:違節(jié)(違節(jié))
(1).違背制度、法規(guī)。 漢 賈誼 《旱云賦》:“何操行之不得兮,政治失中而違節(jié)?!?br />(2).不聽節(jié)制。南史·羊希傳:“ 希 以 沛郡 劉思道 行 晉康 太守,領軍伐 俚 。 思道 違節(jié)失利, 希 遣收之。”按,宋書·羊希傳作“ 思道 違節(jié)度,失利, 羊 遣收之”。
《漢語大詞典》:違諫(違諫)
(1).違式進諫。書·胤征“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以諫。其或不恭,則有常刑” 唐 孔穎達 疏:“百工雖賤,令執(zhí)其藝能之事以諫上之失常。其有違諫不恭謹者,國家則有常刑?!?br />(2).不聽進諫。《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 鬻拳 曰:‘王雖赦臣,臣何敢自捨?’即以佩刀自斷其足,大呼曰:‘人臣有無禮於君者,視此!’ 楚王 命藏其足於大府,‘以識孤違諫之過!’”
分類:不聽進諫
《漢語大詞典》:蟲流(蟲流)
春秋 齊桓公 不聽 管仲 的話,任用 豎刁 ,專權(quán)亂政。 桓公 死,諸子爭立,陳尸三月不收,尸蟲流出戶外。事見韓非子·十過。后因以“蟲流”為死不得葬的典實。 晉 葛洪 抱樸子·名實:“或蟲流而莫斂,或逆竄於申亥,或擢筋於廟梁,或絶命於望夷,蓋所拔之非真,而忠能之不用也?!?span id="kv1v6fx" class="book">《舊唐書·太宗紀論》:“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div>
《漢語大詞典》:驕軍(驕軍)
驕縱不聽指揮的軍隊。新唐書·劉玄佐陸長源等傳論:“ 長源 以法繩驕軍,禍不旋踵?!?/div>
《漢語大詞典》:逆聽(逆聽)
舊謂君王不聽諫言。 漢 蔡邕 《明堂月令論》:“君人者昭而明之,稽而用之,耳無逆聽,令無逆政;所以臻乎大順,陰陽和,年穀豐,太平治。符瑞由此而至矣?!?/div>
《漢語大詞典》:逆諫(逆諫)
拒諫,不聽從諫阻。 漢 劉向 說苑·君道:“ 楚莊王 見天不見妖,而地不出孽,則禱於山川曰:‘天其忘予歟!’此能求過於天,必不逆諫矣?!?/div>
《漢語大詞典》:東門眼(東門眼)
春秋 時, 吳 越 爭霸。 吳 王 夫差 不聽 伍子胥 的多次勸諫,置大敵當前于不顧,大舉北伐 齊 國,并聽信讒言,賜 子胥 死。 子胥 死前說:“懸吾目於東門,以見 越 之入、 吳 之亡也?!笔乱?span id="fklkgge" class="book">《國語·吳語》及史記·伍子胥列傳。后因以“東門眼”謂愛國志士憂慮外患,死而不已。 黃懺華 《亡友周仲穆哀辭》詩:“飛龍?zhí)摮龉?,虓虎正爭嗥。灼灼東門眼,奔騰欲化濤?!?/div>
《漢語大詞典》:玉馬朝周(玉馬朝周)
《論語比考讖》:“ 殷 惑女 妲己 ,玉馬走。”玉馬,指賢臣 微子啟 。 紂 王昏亂, 啟 數(shù)諫不聽,乃去 殷 而朝 周 。事見《史記·宋微子世家》。后以“玉馬朝周”謂賢臣去國另事明主。 唐 陳子昂 《感遇》之十四:“昔日 殷 王子,玉馬遂朝 周 ?!?唐 劉禹錫 《后梁宣明二帝碑堂下作》詩:“玉馬朝 周 從此辭,園陵寂寞對豐碑。” 元 趙孟俯 《錢唐懷古》:“故國金人泣辭 漢 ,當年玉馬去朝 周 ?!眳⒁姟?玉馬 ”。
《國語辭典》:玉馬(玉馬)  拼音:yù mǎ
1.玉和馬?!吨芏Y。天官。太宰》漢。鄭玄。注:「幣貢,玉馬皮幣也?!?br />2.用玉雕成的馬?!稌x書。卷三七。宗室傳。高密文獻王泰傳》:「營門前方數(shù)丈雪融不積,騰怪而掘之,得玉馬,高尺許。」
3.神駿的良馬。三國魏。曹植大魏篇〉:「玉馬充乘輿,芝蓋樹九華。」
4.比喻賢臣。《文選。任昉。百辟勸進今上箋》:「是以玉馬駿奔,表微子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