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1 【介紹】: 即趙飛燕。西漢成帝皇后。成陽侯趙臨之女。原為陽阿公主家歌女,以體輕善舞,故稱飛燕。成帝微行過公主家,悅而召入宮,為婕妤。許后廢,永始元年立為后。與其妹趙合德專寵十余年。無子,后宮有產(chǎn)子者輒為所害。哀帝立,尊為皇太后。平帝即位,廢為庶人,自殺。
全漢文·卷十一
后號飛燕,本陽阿主家人。成帝召為婕妤。永始元年,立為皇后。哀帝即位,尊為皇太后。哀帝崩,貶徙北宮。尋廢為庶人,自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宋僧。俗姓湯,善詩文,得徐湛之賞識。宋孝武帝令還俗受職,位至揚州從事。其詩受民歌影響多寫兒女之情,詩風(fēng)清新流暢,頗具情致。顏延之薄其詩,以為“委巷中歌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1—821 【介紹】: 唐僧。湖州吳興人,俗姓李。早歲投徑山出家。受戒后,乃往諸方參學(xué),終嗣馬祖道一。好隱棲山谷,常住伏牛山,世稱伏牛和尚。曾至龍門、王屋、嵩山尋訪古跡,與丹霞天然為莫逆交。作《三傷歌》,勸誡世人,宣揚禪旨,盛傳當(dāng)世。后卒于隨州開元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1—821 俗姓李,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早歲投徑山出家,受具足戒后,乃往諸方參學(xué),終嗣馬祖道一。好隱山谷,常住伏牛山,世謂之伏牛和尚,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交。嘗尋訪古跡于龍門、王屋、嵩山,作《三傷歌》,盛傳當(dāng)世。穆宗長慶元年(821)卒于隨州開元寺?!?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三〇、《鑒誡錄》卷一〇收詩3首?!度圃娡饩帯蜂洿?詩,署伏牛上人。敦煌遺書斯五五五八卷存2首,但云為香嚴(yán)智閑作。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家本下俚。日打磨以受傭顧。然陀。性姿淳善。嗜佛學(xué)。其行已有悲??慈予意。居家時。父使牧驢。夜轉(zhuǎn)磨饑渴且困。陀輒解縱給水草而身代之轉(zhuǎn)。父大感悟。為別營業(yè)。陀亦自爾薙落。既登具。所操履益篤。服糞掃重可數(shù)斤。臥具三十年。未嘗易。居鎮(zhèn)州之龍興寺民無老幼貴賤。皆知所尊敬。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頭陀。本下野磨家之子。然其器度溫潤若長者之規(guī)。厥父課令其守磨夜深憫驢牛之困憊。自己代之。放其畜嚙草飲水。歇臥者父母知之為其罷業(yè)。兒亦乞出家。遂落發(fā)受具持無嗔怒。唯收拾糞掃物為衣。可重數(shù)斤。臥具三十年未嘗更易。苦節(jié)之行無有倫比。真定之民重之。而不受人供施。號抖擻上人焉。 系曰。糞掃衣者。四圣種之一也。凡修鍊者必愿成此行。奈何少堪任之。其勝之者。勇猛堪能之人也。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武宗會昌間長安僧人。會昌三年(843)夏,與段成式、張希復(fù)、鄭符等同游長安諸寺,并聯(lián)句紀(jì)游。事跡見《酉陽雜俎》續(xù)集卷五。《全唐詩》收其與諸人聯(lián)句詩6首。
釋守常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守常,號懺悔上人,明所志也。姓曹氏,新安人。幼攻外典,學(xué)逐年進,文采煥發(fā),有聲閭里,而性耽恬靜,不慕浮榮,因詣六聘山,以鐵頭陀為師。年十九受具,就學(xué)無方,經(jīng)明行修,譽流自遠。學(xué)侶數(shù)十人相從講說,顧以力行誦持,為倡導(dǎo)主席上方,幾四十年。日課《大悲》無所間斷,弘法傳戒,已十馀輩,新徒累千,津梁后學(xué)孳孳不倦。以咸雍六年遷化茲山,春秋六十一,夏臘四十二。其年三月望日,塔于上方山院。大安六年三月,弟子王海溫述其遺躅,乞乾文閣直學(xué)士王虛中為之志,文具山志。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愈上人,合浦(今屬廣西)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蘇軾自海外歸,嘗和其詩。
全粵詩·卷二五
愈上人,合浦(今屬廣西)人。宋哲宗元符三年(一一○○),蘇軾自海外歸,嘗和其詩。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一一三五),字仲藏,號高逸上人(《江蘇金石記》卷一○)。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為朝邑令(《金石萃編》卷一四一《宋仁壽縣君蘇氏墓志銘并序》)。徽宗政和六年(一一一六),由京畿轉(zhuǎn)運使改知杭州。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移潭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知建康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四)。紹興元年(一一三一)告老,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五年,卒(同上書卷四二、九一)。事見《乾道臨安志》卷三。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仙上人,失其姓名。早年曾修舉子業(yè),年過三十不第,遂削發(fā)為僧。事見《東牟集》卷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覺阿上人,俗姓滕,日本國人。年十四得度受具,習(xí)大小乘有聲。年二十九,屬商者自華回,言禪宗之盛,遂奮然拉法弟金慶渡海,拜靈隱佛海禪師。次年秋,辭游金陵,抵長蘆江岸,聞鼓聲忽大悟,返靈隱,作五偈述所見,辭佛海東歸,住睿山寺。為南岳下十六世,靈隱佛?;圻h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御訂全金詩增補中州集·卷六十一
元好問《木庵詩集》序:東坡讀參寥子詩,愛其無蔬筍氣。參寥用是得名。宣政以來,無復(fù)異議。予獨謂此特坡一時語,非定論也。詩僧之詩,所以自別于詩人者,正以蔬筍氣在耳。假使參寥子能作,柳州超師院,晨起讀禪經(jīng)五言,深入理窟,高出言外,坡又當(dāng)以蔬筍氣少之耶?木庵英上人,弱冠作舉子,從外家遼東,與高博州仲常游,得其論議為多。且因仲常得僧服。貞祐初,南渡河,居洛西者久之。時人固以詩僧目之矣。三鄉(xiāng)有辛敬之、趙宜之、劉景玄,予亦在焉。三君子皆詩人。上人與相往還,故詩道益進。出世住寶應(yīng),有山堂夜岑寂及梅花等篇傳之。京師閒閒趙公及內(nèi)相楊公,屏山李公及雷李劉王諸公,相與推激,至以不見顏色為恨。予嘗以詩寄之云:“愛君山堂句,深靜如幽蘭。愛君梅花詠,入手如彈丸。詩僧第一代,無愧百年間。”曾說向閒閒公,公亦不以予言為過也。近年七夕感興詩,余為之擊節(jié)稱嘆,恨楊趙諸公不及見之。乙酉冬十月,將歸太原,侍者出《木庵集》求予為序引,試為商略之。上人才品高真,積力久住龍門崧少二十年,仰山又五六年,境用人勝,思與神遇,故能游戲翰墨道場而透脫叢林科臼,于蔬筍中別為無味之味。皎然所謂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者,蓋有望焉。正大中,閒閒公侍祠太室,會上人住少林,久倦于應(yīng)接,思欲退席。閒閒公作疏留之云:“書如東晉名流,詩有晚唐風(fēng)骨?!庇柚^閒閒雖不序木庵集,以如上語觀之,知閒閒作序已竟。然則向所許百年以來,為詩僧家第一代者,良未盡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蒙古人,字道夫。仕為河南北道廉訪司僉事。入明居河南永寧。洪武中授秦王府紀(jì)善,改御史。請重刊律令憲綱,頒之諸司。未幾擢翰林修撰,坐事降典籍,進應(yīng)奉。十一年,以老致仕。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四
與權(quán)字道夫,河南永寧人。元進士。由秘書監(jiān)管勾歷河南北道廉訪使僉事。洪武初,用薦授秦府紀(jì)善,改御史,出為廣西僉事。未之任,復(fù)留為御史。擢翰林修撰,降典籍,進應(yīng)奉,以年老致仕歸。有集十卷。 田按:道夫其先蠻部人,有別號答祿者,子孫因以為氏。明初流寓河南永寧。余觀道夫題詠,自署洛上人,則著籍永寧明矣。道夫集十卷,著錄于《明史藝文志》及《千頃堂書目》,今罕傳本。史稱道夫博學(xué)強記,明初祀三皇、建帝王廟,皆自道夫發(fā)之。余從《宋文憲集》附錄得詩一首,以補明初詩家缺遺焉。
維基
答祿與權(quán),字道夫,蒙古人。元朝進士,明朝初期政治人物。其早年在元朝任河南北道廉訪司僉事。明朝初期,在河南永寧居住。洪武六年,擔(dān)任御史。七年,擔(dān)任廣西按察僉事,后為御史。后上書請祭祀三皇,并建帝王廟。后任翰林修撰。洪武十一年因年邁辭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蘇州府吳江人,字元玉,號石居,晚號青龍上人。成化五年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歷員外、郎中。性好學(xué),詩文未嘗屬草,畫山水法戴進。卒年五十二。有《石居遺稿》。
維基
吳珵(1435年—?),字元玉,直隸蘇州府吳縣人,順天府大興縣匠籍。進士出身。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二十九名。成化五年(1469年)乙丑科會試第十三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二十七名。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滿起。時稱白云上人。安州牛氏子。落發(fā)于永安寺。正德間。南游伏牛諸山。遇西宗和尚。授以禪旨。隱界嶺禪林。用全護珠之志。又入伏牛之茅坪。方來四集。師舍之去游五臺。入神京。居天慶寺中。貴姜賈二君。為供養(yǎng)主。師嚴(yán)戒律??嘈蕹帧O矤I福業(yè)。印造龍藏十三部。安置名山大剎。其馀飯僧造像。隨緣之舉。系其小者耳。一日謂其屬曰。吾有命債欲還。須靜攝數(shù)日。今閉戶。非呼喚切勿入。眾從隙中窺之。見師面里臥。背上肉紫黑色。墳起甚鉅。經(jīng)七日始消。師興召眾入。曰。吾適還命已畢。今無苦矣。師有眾緣。凡所寓歷。從徒嘗至五百。京城內(nèi)外。爭趨供奉。祇園物色。日甚絢灼。因喟然嘆曰。輦轂之下。固宜若此乎。遂挈缽返伏牛。謝絕人事。不復(fù)出山。嘉靖壬戌九月坐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湖南湘鄉(xiāng)人,字駿工,自號楚云上人。順治五年拔貢。遍游名山,隱居江南棲霞寺。有《旃檀集》、《西江游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