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勘會(勘會)
審核議定。 唐 陸贄 《貞元改元大赦制》:“京畿及近縣所欠百姓和糴價直,委度支即勘會支給?!?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四:“尚書省文字下六司諸路,例皆言‘勘會’。 曾魯公 為相,始改作‘勘當(dāng)’,以其父名 會 ,避之也。”按“勘會”一詞 唐 已用之, 葉 說不確。《元典章新集·刑部·隱藏人口》:“諸人誘畧良人等罪,經(jīng)原免,其被賣之人雖未勘會完備,合依發(fā)付給親?!眳⒁姟?勘當(dāng) ”。
《漢語大詞典》:勘當(dāng)(勘當(dāng))
(1).審問核察。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持法》:“ 崔宣 反狀分明,汝( 張行芨 )寬縱之,我令 俊臣 勘當(dāng),汝無自悔?!?span id="1z16gdv" class="book">《新唐書·儒學(xué)傳中·徐堅(jiān)》:“比犯大逆,詔使者勘當(dāng),得實(shí)輒決?!?br />(2).審核議定。 宋 蘇轍 《論邊防軍政斷案宜令三省樞密院同進(jìn)呈札子》:“元係樞密院指揮取勘及保甲司乞特斷公案,令大理寺定斷,刑部勘當(dāng)申院?!?宋 洪邁 容齋隨筆·吏文可笑:“予白丞相別令勘當(dāng),乃得改命?!?/div>
《國語辭典》:詞譜(詞譜)  拼音:cí pǔ
集錄各種詞調(diào),說明其格律及變體,以供填詞者參考的書。
《國語辭典》:說開(說開)  拼音:shuō kāi
1.說清、說明?!毒┍就ㄋ仔≌f。西山一窟鬼》:「這只詞……原來皆是集古人詞章之句。如何見得?從頭與各位說開。」元。無名氏《漁樵記》第四折:「若不是哥哥說開就里,你兄弟怎生知道?」
2.說定?!肚迤缴教迷挶?。合同文字記》:「我有個女孩兒,劉二哥求做媳婦,就今日說開?!?br />3.調(diào)解。《水滸傳》第二二回:「縣里有那一等和宋江好的相交之人,都替宋江去張三處說開?!?br />4.說話不著邊際,沒有重點(diǎn)?!缎咽篮阊浴>硪蝗???逼ぱ巫C二郎神》:「當(dāng)日冉貴見觀察眉頭不展,面帶憂容,再也不來答擾,只管南天北地,七十三、八十四說開了去?!?br />5.某一名詞或話語普遍流行。如:「這個詞兒已經(jīng)說開了,大家也都懂得了?!?/div>
《漢語大詞典》:丕登
[英Patent]“專利、專利證”一詞的音譯。 清 末使用。 清 鐘天緯 《擴(kuò)充商務(wù)十條》:“頒給牙帖,即西語所謂丕登也。丕登者,如士人考得新理新法,工商創(chuàng)成一技一藝,即獻(xiàn)諸國家,由商部考驗(yàn),上者錫以爵祿,中者酬以寶星,下次亦準(zhǔn)其擅為專門之藝,或傳為世業(yè),或?qū)@麛?shù)年,國家給以文憑,以杜通國工商剿襲仿造?!?/div>
分類:一詞音譯
《漢語大詞典》:札薩克(札薩克)
蒙語的音譯。源出“札撒”一詞,意為“支配者”、“尊長”。 清 代 蒙古 地區(qū)旗長的稱呼。內(nèi)屬 蒙古 各旗一般不設(shè),外藩 蒙古 各旗由 清 政府就旗內(nèi)王公中委派一人充任,直隸理藩院,受中央監(jiān)督。解放后只保留旗的稱謂,相當(dāng)于縣,取消札薩克,設(shè)旗長。清史稿·兵志一:“ 內(nèi)外蒙古 之兵,設(shè)旗編次,略同內(nèi)八旗。每旗設(shè)札薩克一人,汗、王、貝勒、貝子、公、臺吉為之?!?/div>
分類:音譯一詞
《漢語大詞典》:以眥睚殺人
因?yàn)樾⌒〉氖職⒘巳?。眥睚也作“睚眥”,今有“睚眥必報”一詞,瞪眼睛,發(fā)怒,指極小的仇恨。眥:眼眶,睚:眼邊
一日果以眥睚殺人,上大怒,立命斥出?!?· 王讜《唐語林·雅量》
《漢語大詞典》:轉(zhuǎn)品(轉(zhuǎn)品)
(1).升遷官位品秩。宋史·選舉志五:“文班中書舍人、武班大將軍以上,并許廕補(bǔ);如遇轉(zhuǎn)品,許更蔭一子。由是奏薦之恩始廣?!?br />(2).也叫轉(zhuǎn)類。修辭學(xué)辭格之一。指寫文章時有意將某一詞類的詞臨時轉(zhuǎn)作另一詞類的詞來用。如 漢 劉向 說苑·貴德:“春風(fēng)風(fēng)人,夏雨雨人?!逼渲械暮笠粋€“風(fēng)”、“雨”就是將名詞臨時用作動詞。
《國語辭典》:附加成分  拼音:fù jiā chéng fèn
事物主體之外的部分。如「花兒」一詞中的「兒」是這一詞的附加成分。
《國語辭典》:集體訴訟(集體訴訟)  拼音:jí tǐ sù sòng
集體訴訟一詞來自美國「Class Action」一詞,指稱由一個或多個成員作為集團(tuán)全體成員的代表,代表全體當(dāng)事人起訴或應(yīng)訴的訴訟。也稱為「集團(tuán)訴訟」。
《國語辭典》:搓圓仔湯(搓圓仔湯)  拼音:cuō yuán zǐ tāng
圓仔,日語作「團(tuán)子」,音だんご,與「談合」だんごう一詞音近。日語談合為協(xié)商之意,常用在商場對于利益的協(xié)商分配。如投標(biāo)時在場外協(xié)調(diào),日語就叫「談合」。臺灣地區(qū)遂借搓制湯圓一語,暗指透過協(xié)商瓜分利益的行為。「搓圓仔」加一「湯」字,乃因見者有分,人人可以分一杯羹。如:「本地的營建工程,一向由王先生壟斷,每次投標(biāo)時,他總是在背地里搓圓仔湯?!?/div>
分類:日語一詞
《漢語大詞典》:公班衙
“公司”一詞的英文company及荷蘭文compagnie的音譯。鴉片戰(zhàn)爭前, 中國 人對 英國 東印度公司駐 廣州 辦事處及 南洋 華僑對 荷蘭 東印度公司 吧城 ( 雅加達(dá) )辦事處的稱呼。
《漢語大詞典》:棒喝主義(棒喝主義)
即法西斯主義。因“法西斯”一詞在意大利語和拉丁語中與古 羅馬 的“束棒”、“權(quán)標(biāo)”有關(guān),故亦譯為“棒喝主義”。 魯迅 《〈三閑集〉序言》:“我當(dāng)初還不過是‘有閑即是有錢’,‘封建馀孽’或‘沒落者’,后來竟被判為主張殺青年的棒喝主義者了?!?陳同生 《珠江風(fēng)暴》:“盡管敵人,特別是以棒喝主義者 朱輝日 為首的惡棍們,不分晝夜的偵察、捉捕,我們的工作并未有絲毫的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