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故紙研


《景德傳燈錄》卷九〈古靈神贊禪師〉
本師又一日在窗下看經(jīng),蜂子投窗紙求出,師睹之,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鉆他故紙,驢年去得!」遂有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鉆古紙,何日出頭時?」
典故
小符
 
研丹作厭兵符


《抱樸子》卷十五〈內(nèi)篇·雜應(yīng)〉~245~
或問辟五兵之道。抱樸子答曰:「吾聞吳大皇帝曾從介先生受要道云,但知書北斗字及日月字,便不畏白刃。帝以試左右數(shù)十人,常為先登鋒陷陣,皆終身不傷也。鄭君云,但誦五兵名亦有驗。刀名大房,虛星主之;弓名曲張,氐星主之;矢名彷徨,熒惑星主之;劍名失傷,角星主之;弩名遠(yuǎn)望,張星主之;戟名大將,參星主之也。臨戰(zhàn)時,常細(xì)祝之?;蛞晕逶挛迦兆鞒囔`符,著心前。或丙午日日中時,作燕君龍虎三囊符。歲符歲易之,月符月易之,日符日易之?;蚺逦魍跄副胖蚺鍩苫笾烊钢?,或佩南極鑠金之符,或戴卻刃之符,祝融之符?;蚋涤裨ⅲ蛟〗[湯,或取牡荊以作六陰神將符,符指敵人?;蛞栽挛g時刻,三歲蟾蜍喉下有八字者血,以書所持之刀劍?;驇渫麩苫鹜??;蚪讳h刃之際,乘魁履●,呼四方之長,亦有明效。今世之人,亦有得禁辟五兵之道,往往有之。」
《漢語大詞典》:研精
(1).盡心;專心。 三國 魏 曹操 《請爵荀彧表》:“ 彧 左右機(jī)近,忠恪祗順,如履薄冰,研精極鋭,以撫庶事?!?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乃研精而究其理,不習(xí)而盡其功?!?br />(2).窮究精義。后漢書·盧植傳:“少與 鄭玄 俱事 馬融 ,能通古今學(xué),好研精而不守章句。” 晉 張華 《勵志》詩:“末伎之妙,動物應(yīng)心。研精躭道,安有幽深?!?唐 楊炯 《從弟去盈墓志銘》:“ 朱穆 好學(xué),中食忘飱; 譙周 研精,欣然獨笑。”
(3).猶精研。后漢書·曹褒傳:“﹝ 褒 ﹞常感朝廷制度未備,慕 叔孫通 為 漢 禮儀,晝夜研精,沉吟專思,寢則懷抱筆札,行則誦習(xí)文書,當(dāng)其念至,忘所之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論也者,彌綸羣言而研精一理者也?!?宋 范仲淹 《進(jìn)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及乞推恩與弟寘狀》:“﹝ 寀 ﹞幼有俊材,服膺儒術(shù),研精道訓(xùn),務(wù)究本源?!?梁啟超 《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一節(jié):“士之欲得志於時者,莫不研精學(xué)問,標(biāo)新領(lǐng)異,以自取重?!?/div>
《漢語大詞典》:筆研(筆研)
見“ 筆硯 ”。
《漢語大詞典》:筆硯(筆硯)
亦作“ 筆研 ”。
(1).筆和硯。泛指文具。三國志·魏志·后妃傳“ 文昭甄皇后 ”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年九歲,喜書,視字輒識,數(shù)用諸兄筆硯?!?span id="5hpd5ea" class="book">《世說新語·方正》“ 夏侯玄 ” 劉孝標(biāo) 注引 晉 孫盛 《魏氏春秋》:“ 正始 中,護(hù)軍 曹爽 誅,徵為太常,內(nèi)知不免,不交人事,不畜筆研?!?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育子:“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羅列盤琖於地,盛菓木、飲食、官誥、筆研、筭秤等,經(jīng)卷鍼綫,應(yīng)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清 昭槤 嘯亭雜錄·王太倉上書事:“時舉朝失色,無敢與筆硯者?!?br />(2).指文墨書寫之事。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雜藝:“猶以書工,崎嶇碑碣之間,辛苦筆硯之役。” 唐 李復(fù)言 《續(xù)玄怪錄·李岳州》:“苦心筆硯二十餘年,偕計而試者,亦僅十年,心破魂斷,以望斯舉,今復(fù)無名,豈不終無成乎?” 宋 劉攽 《遣悶》詩之一:“若能全療詩書癖,用底聊均筆硯勞。”
《國語辭典》:精研  拼音:jīng yán
仔細(xì)研究?!逗鬂h書。卷七九。儒林傳下。何休傳》:「精研六經(jīng),世儒無及者?!?/div>
《國語辭典》:精深  拼音:jīng shēn
精微深奧。《新唐書。卷二○一。文藝傳上。杜審言傳。贊曰》:「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5235' target='_blank'>常袞 〈授郗昂知制誥制〉:「有精深之學(xué),實究儒元?!?/div>
《漢語大詞典》:研幾(研幾)
亦作“ 研機(jī) ”。 窮究精微之理。易·繫辭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韓康伯 注:“極未形之理則曰深,動適微之會則曰幾?!?三國 魏 曹植 《文帝誄》:“研幾六典,學(xué)不過庭。潛心無妄,亢志清冥?!?南朝 齊 王屮《頭陀寺碑文》:“語彝倫者,必求宗於九疇;談陰陽者,亦研幾於六位?!?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阿踰陀國:“其弟 世親菩薩 於説一切有部出家受業(yè),博聞強識,達(dá)學(xué)研機(jī)。” 清 方文 《喜左又錞見訪即送其歸里》詩之一:“學(xué)元同舍,研幾爾獨能?!?/div>
《國語辭典》:研究  拼音:yán jiù
1.窮究、探索。唐。李山甫〈古石硯〉詩:「憑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埂对?。卷一四○。鐵木兒塔識傳》:「鐵木兒塔識天性忠亮,學(xué)術(shù)正大,伊洛諸儒之書,深所研究?!?br />2.商量、考慮。如:「這件事我們必須再研究一下?!?br />3.仔細(xì)詢問?!读凝S志異。卷八。褚生》:「既起,見褚生在旁,惚惚若夢,屏人而研究之?!?/div>
《國語辭典》:研窮(研窮)  拼音:yán qióng
精審窮究。元。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悶懨懨廢寢忘食,你教我怎研窮?!埂读凝S志異。卷九。小梅》:「王力審所自。女曰:『不必研窮,既以為神,朝夕供養(yǎng),自無殃咎?!弧?/div>
《國語辭典》:鉆研(鑽研)  拼音:zuān yán
澈底深入研究。南朝陳。江總〈借劉太常說文〉詩:「三寫遍鉆研,六書多補益?!挂沧鳌秆秀@」。
《國語辭典》:研磨  拼音:yán mó
磨碎。如:「研磨成細(xì)末兒。」
《漢語大詞典》:研池
指硯。亦指硯心。 元 鮮于樞 《題高房山墨竹》詩:“添陰生研池,葉葉秋可數(shù)。”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卓筆峰兩詩:“ 笠澤 研池小, 穹窿 架石峩?!?清 劉獻(xiàn)廷 《廣陽雜記》卷三:“其子于研池下得一紙,乃細(xì)書其死之時日并諸未完事。”`參見“ 硯池 ”。
分類:
《漢語大詞典》:研席
硯臺與坐席。亦借指學(xué)習(xí)。晉書·劉弘傳:“ 弘 有干略政事之才。少家 洛陽 ,與 武帝 同居 永安里 ,又同年,共研席?!?明 方孝孺 《嚴(yán)光論》:“ 子陵 與 光武 布衣研席之舊,知其志趣德量之淺深審矣?!?清 杜浚 《別興》詩:“晝吟分研席,夜臥共匡牀?!眳⒁姟?硯席 ”。
《國語辭典》:硯席(硯席)  拼音:yàn xí
1.硯臺與坐席。借指學(xué)習(xí)。《北史。卷一五。魏諸宗室列傳。陳留王虔》:「好涉獵書記,少得美名于京下。周文禮之,命與諸子游處,每同硯席,情契甚厚?!骨濉<o(jì)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三?;蔽麟s志三》:「甲與乙鄰居世好。幼同嬉戲,長同硯席,相契如兄弟。」
2.習(xí)作或執(zhí)教的地方。唐。劉得仁 答韋先輩春雨后見寄詩:「軒窗透初日,硯席絕纖塵。」宋。柳永郭郎兒近拍。帝里〉詞:「硯席塵生,新詩小闋,等閒都盡廢?!?br />3.書信中用于同學(xué)間的提稱語。
《漢語大詞典》:研山
硯臺的一種。利用山形之石,中鑿為硯,硯附于山,故名。 宋 蔡絳 鐵圍山叢談卷五:“ 江 南 李氏后主 ,寳一研山,徑長尺踰咫,前聳三十六峯,皆大如手指,左右則兩阜坡陀,而中鑿為研?!?宋 米芾 《寶晉齋研山圖》:“右此石是 南唐 寳石,久為吾齋研山,今被 道祖 易去?!?清 王士禛 分甘馀話卷三:“ 靈璧 石、 英德 石可作研山、懸磬?!眳⒁姟?硯山 ”。
分類:硯臺山形
《漢語大詞典》:硯山(硯山)
硯臺的一種。利用山形之石,中鑿為硯,硯附于山,故名。 宋 賈似道 《悅生隨抄》:“ 江 南 李氏后主 嘗買一硯山,徑長纔踰尺,前聳三十六峯,皆大猶手指,左右則引兩阜坡陀,而中鑿為硯。及 江 南國破,硯山因流轉(zhuǎn)數(shù)十人,為 米老 元章 得。” 元 揭傒斯 有《硯山》詩。
分類:硯臺山形
《國語辭典》:研墨  拼音:yán mò
磨墨。《官話指南。卷四。官話問答》:「我是不長于做詩,不過去給眾位研墨就是了。」《紅樓夢》第七○回:「次日起來梳洗了,便在窗下研墨,恭楷臨帖?!?/div>
分類:磨墨
《漢語大詞典》:研摩
研究揣摩。 宋 歐陽修 《讀〈徂徠集〉》詩:“子生誠多難,憂患靡不罹?;聦W(xué)三十年,六經(jīng)老研摩?!?金 元好問 《論詩》詩:“切響浮聲發(fā)巧深,研摩雖苦果何心。” 清 趙翼 《晤錢竹汀宮詹話舊》詩:“研摩結(jié)習(xí)自諸生,舘閣歸來業(yè)益精?!?葉圣陶 《倪煥之》十八:“雪景的課文要叫南方的學(xué)生研摩,鄉(xiāng)村的教室里卻大講其電話和電車。”
分類:揣摩
《國語辭典》:鉆故紙(鑽故紙)  拼音:zuān gù zhǐ
在舊紙堆里鉆洞。比喻人埋首研讀古書,不知人情世故?!段鍩魰?。卷四。古靈神贊禪師》:「百年鉆故紙,何日出頭時?」
分類:一味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