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字:  或選擇韻部:
總目多音字下載中華通韻韻表(試行稿)

韻字 五絶 362七絶 2845五律 241七律 253 362四言 20六言 129古體 8728樂府 77 8 214 76辭賦 3 18其他 266聯(lián) 245
共266,分9頁顯示  上一頁  1  2  4  5  6  7 下一頁
(續(xù)上)
蔣維東 一首
薛能 817 - 882 二首
謬獨一 一首
賈馳 一首
趙仁獎 一首
鄭虔 705 - 764 一首
高元裕 777 - 852 一首
晏殊 991 - 1055 一首
楊萬里 1127 - 1206 一首
林逋 967 - 1028 一首
歐陽修 1007 - 1072 二首
王安國 1028 - 1074 二首
王安石 1021 - 1086 一首
蘇軾 1036 - 1101 一首
范成大 1126 - 1193 一首
丁謂 966 - 1037 二首
丁逢 一首
上官仲恭 一首
何憲 一首
余子畏 一首
元絳 1009 - 1084 一首
馮坦 一首
馮宋 一首
劉夔 一首
劉筠 971 - 1031 二首
劉象功 一首
流水從將去,春風(fēng)解送來
⑴ 以上《五代詩話》六引《零陵總記》
① 璘儀質(zhì)瑣陋,成名后為婿,能為儐相,為詩嘲謔。
火爐床上平身立,便與夫人作鏡臺。
就樹撮將黃葉去,入山吹出白云來
⑴ 見《吟窗雜錄》卷十四《詩中旨格》。
唐末 · 謬獨一
思牽吳岫起,吟索剡云開
⑴ 貫休《禪月集》卷十《懷諸葛玨二首》「謬獨哭不錯」句自注引。
唐 · 賈馳
東風(fēng)吹曉霜,雪鳥雙雙來。
⑴ 見《唐詩紀(jì)事》卷六十引張為《詩人主客圖》。
唐 · 趙仁獎
令乘驄馬去,丞脫繡衣來。
⑴ 贈上蔡令潘好禮拜御史。見《朝野僉載》
石壓筍斜出,谷陰花后開。
(元籍)(見《全浙詩話》卷五引《三臺詩話》)(〖1〗《三臺詩話》云:「鄭司戶虔初至臺,見風(fēng)俗樸野,選民間子弟教之。一日與弟子林元籍輩郊行,舉一對曰〖略〗。元籍應(yīng)聲云〖略〗。司戶大驚異曰:何教化神速如是?!梗?。
唐 · 高元裕
中丞為國拔賢才,寒俊欣逢藻鑒開(《贈知貢舉陳商》,見《池陽志》)。
頻瞻太一青藜見,欲賦甘泉自鳳來(宋呂祖謙《詩律武庫》后集卷八)。
疏星煜煜沙貫日,綠云擾擾水舞苔。
天寒絡(luò)緯悲向壁,秋高風(fēng)露聲入懷(同上書前集卷三四)。
一句坐中得,片心天外來(苦吟)。
按: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一一引《青瑣集》
最好花常最后開(答王君貺)。
同上書卷四○引《詩史》 《詩話總龜》:王君貺送牡丹與永叔,答詩云云。蓋君貺同時輩皆入兩府,永叔以最后戲之也。
當(dāng)時徐氏擅筆墨,夜圍夢墮空中篩(和篩事韻)。
宋《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二六 《錦繡萬花谷》:王師伐金陵,城將破,或夢女子行空中,以巨篩篩物,散落如豆,著地皆成人。問其故,曰此當(dāng)死于難。復(fù)見一貴人盛冠服,墜于地,云此徐舍人也。既寤,聞鍇死圍城中。后王平甫和篩事韻詩云云,謂此。
山圍燕作畫圖出,水作夜窗風(fēng)雨來。
⑴ 以上宋何汶《竹莊詩話》卷二四引《詩事》
內(nèi)史文章只廢臺(謝康樂翻經(jīng)臺)。
按:同上書卷一○九五○引《元一統(tǒng)志》
白頭逢國士,青眼酒尊開。
⑴ 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九引《王直方詩話》 按:《總龜》此條引青眼、白頭聯(lián)語六聯(lián),謂“此坡、谷所為用青眼對白頭者非一,而工拙亦各有差”。他五聯(lián)均見黃庭堅集中,故存此一聯(lián)。
橫枝對菊開。
楚子夢云鈴閣密,郢人歌雪射堂開(送陳荊南)
按:以上同上書卷一二引《楊文公談苑》
逐朵檀心巧勝栽。
鹿走舊隨云底去,鶴翻時帶雨飛來(白鹿洞)。
按:萬歷《郴州志》卷六
君不見喬木參天獨樂園,至今猶是溫公宅(城西曲)。
宋陳文蔚《晦庵詩說》 《晦庵詩說》:蔡京父子在京城之西南坊對賜甲第四區(qū),極天下土木之工……嘗見上官仲恭詩一篇,其間有《城西曲》,言蔡氏奢侈敗亡之事,最為豪健,末云云。仲恭乃上官彥衡之子也,惜乎其詩不行于世。
人間正作云霓望,天半忽驚霖雨來。
⑴ 宋王十朋《梅溪后集》卷八《次韻何憲子應(yīng)喜雨》注引
我合焚香夜深坐,等君頭白柳州來。
⑴ 宋陳藻《樂軒集》卷二《謁羅池廟》詩序引
黃閣勢連東鳳闕,紫樞光直右銀臺(和張文裕慶宰執(zhí)詩)。
一春多是雨,四壁半生苔。
北宋 · 馮宋
布衣已有回天力,太學(xué)翻為御史臺(與陳東)。
按:《輿地紀(jì)勝》卷一五八《潼川府路·普州》
題詩人已貴,袞路冠三臺(題靜游亭)。
按: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八
朱飾兩番巡屬邑,案留雙筆在中臺(楊處州)。
⑴ 《宋朝事實類苑》作轓
三壤月臨承露掌,九雛烏繞守宮槐(閣)。
北宋 · 劉象功
千尋雙劍截不斷,一片閑云飛過來(劍閣)。
按:《輿地紀(jì)勝》卷一八六《利州路·隆慶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