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416—1492 【介紹】: 明陜西盩厘人,字廷用,號貞齋。正統(tǒng)六年舉人。授武陟儒學訓導,改荊門,升武陟知縣,擢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持憲嚴明,官至襄陽知府。有《貞齋集》。明詩紀事·丙簽·卷四
佐字廷用,福州中衛(wèi)人。天順己卯舉人,授桐廬訓導,改鄒平教諭。有《三留稿》。(《靜志居詩話》:廷用《宮怨詩》:「芙蓉帳冷減容光,愁倚熏籠嫩著床。寒氣逼人眠不得,鐘聲催月下回廊。一曹能始《十二代詩》采之。游用之《夢蕉詩話》謂南寧伯毛舜臣留守南都,灑掃舊內(nèi),見別院墻壁多舊宮人題詠,年久剝落,不可辨識。其一署曰「媚蘭仙子書」,即此詩末二句也。當出好事者傅會,不然裕陵定都北京之后,康陵未南巡以前,安有宮人以廷用詩書之南內(nèi)壁乎?。?div id="3xvbs8n" class='inline' id='people_50279_1_8_comment'>
人物簡介
【生卒】:1446—1528 【介紹】: 明湖廣武昌人,字汝礪,號西軒。成化八年進士。除婺源知縣,擢南京御史。弘治初出按浙江,尋遷山西副使,歷云南左布政使。進右副都御史,巡撫其地,擊破普安女土司米魯兵。召為南京戶部右侍郎。正德初總督兩廣軍務,鎮(zhèn)壓柳州所屬馬平、洛容僮族反抗。召為左都御史。六年,總制軍務,鎮(zhèn)壓江西東鄉(xiāng)王鈺五、姚源汪澄二、華林羅光權等變亂,調(diào)廣西狼土兵作戰(zhàn),俘殺甚眾。但謠云“土賊猶可,土兵殺我”。而義軍亦敗后再起。言官交章劾之,乃召還,掌都察院事。世宗立,請老歸卒。維基
陳金(1446年—1528年),字汝礪,號西軒,祖籍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德安府應城縣(今湖北省應城市),出生于武昌府,官至右都御史、南京戶部尚書。陳金出身于官宦之家。成化八年,陳金登進士,授婺源知縣,擢南京監(jiān)察御史。弘治初年,出按察浙江,借災異之機彈劾文武大僚十九人,其中侍郎丁永中、南京大理卿吳道宏、南寧伯毛文等多罷去。之后升任山西按察司副使,歷任云南左布政使,討伐平竹子箐苗族民變。弘治十三年,拜為右副都御史,巡撫云南等地。奉詔發(fā)緬甸、干崖、隴川、南甸諸部兵,平定孟養(yǎng)酋思祿與孟密酋思揲等叛變,隨后攻破貴州米魯?shù)扰炎?,晉升為南京戶部右侍郎。正德元年,給事中周璽等彈劾陳金不稱職,明武宗不予追問。陳金以母老乞求歸鄉(xiāng),不予批準。之后以右副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當時內(nèi)臣韋霦等建議,請求輸兩廣各司所貯銀于京師。陳金上疏稱不可,詔留二十余萬。當時,馬平、洛容僮族民變猖狂,陳金率領總兵官毛銳發(fā)兵十三萬征討,俘虜斬獲七千馀人,晉升為左都御史。陳金認為苗民喜愛魚鹽,可以用其為計約束。于是命百姓與苗民互市,改峽名為永通。然而,苗民性貪而黠,最初表面接受約束,但不久仍然殺掠不止。潯州人紛紛稱陳金失計。正德三年,升任南京戶部尚書。次年冬,召為左都御史,但因母喪歸養(yǎng)。正德六年,江西盜亂爆發(fā)。武宗命陳金擔任故官,總制軍務。南畿、浙江、福建、廣東、湖廣文武將吏均歸其節(jié)制,許其便宜從事,都指揮以下不聽命者均可施刑斬殺。當時,撫州有東鄉(xiāng)賊王鈺五、徐仰三、傅杰一、揭端三等;南昌則有姚源賊汪澄二、王浩八、殷勇十、洪瑞七等;瑞州則華林賊羅光權、陳福一等;而贛州大帽山賊何積欽等又起。官軍累年無法攻克,陳金認為其屬郡兵不足用,奏請調(diào)用廣西狼兵。次年二月,連續(xù)攻克東鄉(xiāng)、姚源、華林、大帽山等,半年之內(nèi),剿賊幾盡。隨后請在東鄉(xiāng)立縣,并成立萬年縣,招降百姓。隨后加太子少保,蔭子錦衣世百戶。陳金屢次攻破賊寨,但所用士兵均貪殘嗜殺,其,剽掠甚至超過叛軍。百姓民謠稱「土賊猶可,土兵殺我。」陳金雖然知百姓之患,但卻仰賴土兵,于是不禁止。他又不能持廉,軍資頗私入。所以雖然功勞很多,百姓仍然深怨他。后因攻打姚源賊時,作戰(zhàn)失策,被給事中黎奭及兩京言官彈劾,于是被召回,改以俞諫繼任,陳金遂請終喪去。正德十年,再次起用擔任兩廣總督。當時府江賊王公珣叛亂,陳金集諸道兵偕總兵官郭勛等分六路討伐平定。后加少保、太子太保。正德十二年,許可佛朗機人進入廣州,不久命令驅逐該批人物。正德十四年,掌都察院事。明世宗即位后,請老歸鄉(xiāng)。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伯生,號膴原。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授行人,累遷至布政使。所在有治績。性和平,不矯激絕物,亦不趨附權要。后乞罷歸家以讀書賦詩自娛。年八十卒。有《知希庵稿》、《素園草》。維基
惲厥初(1572年—1652年),字伯生,號衷白、膴原,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惲厥初是萬歷二十二年甲午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六十八名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的進士,獲授行人,轉為戶部主事。天啟初年,水西夷族安邦彥作亂,他調(diào)任兵部到四川監(jiān)督將吏平定。天啟二年(1622年),魏忠賢侄子魏良卿以修筑慶陵功勞蔭官指揮僉事,他時任郎中托辭外補,因此補任浙西副使,改任福寧參政,升為湖廣按察使。崇禎二年(1629年),清兵從遵化入口,北京戒嚴。惲厥初督鎮(zhèn)篁兵三千人勤王。當時各地士兵集中,軍糧不足,沿途也多阻撓;他先至北京,鼓多獲得三個月糧食。兵部尚書梁廷棟檢閱軍隊,入朝上奏曰:「惲厥初并非書生,有大將才能。」崇禎帝派遣內(nèi)侍慰勞,并且詢問策略;他說明利害,收到溫旨,然而兵部調(diào)派卻未如他的建議,因而提出患病退休。弘光元年(1645年),朝廷召其為添注光祿卿,經(jīng)常嘆息時事;南京淪陷后歸鄉(xiāng),和從弟惲本初潛心佛學,不見賓客。后來因為南寧伯楊昆連絡浙江和南直隸義師,而被莊保生牽連,他服毒自殺,虛歲八十一。
人物簡介
余鹍翔(1603年—1654年1月15日),字昌若,號誕北,湖廣辰州府辰溪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余鹍翔是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聯(lián)捷進士,授金溪知縣,懲治侵吞官府金錢的縣吏朋黨,又突擊許灣盜賊巢穴擒拿寇匪,讓居民為他的智慧震驚。之后調(diào)任遂安,升為戶部主事、員外郎,外任徽寧參議,再改官浙江、山東副使以及蘇松道參政。隆武帝繼位,余鹍翔獲任命為南京戶部右侍郎。永歷年間改任戶部,晉官兵部尚書,監(jiān)督七省糧餉,和張嵋在云南、貴州奔走。永歷六年(1652年),南寧伯楊昆奉永歷帝詔令連絡浙江和南直隸義師,在安慶和尚書楊卓然、總督汪碩德、僉都御史葉士彥、僉都御史巡撫天津于在镕、副使萬日吉等人被清朝政府抓獲擒,送往南京,次年(165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他和與汪碩德等七十二人一同遇害。
人物簡介
萬日吉(?—1654年1月15日),字允康,湖廣黃州府黃岡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萬日吉是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授直隸昆山縣知縣。隆武初,轉任兵部主事;當時的選貢會得任職庶吉士,他上疏這不符合制度。隆武帝說:「拔士取貢中是作育人才的舉動,事關特殊。稱為『萃士』原本是和庶吉士作區(qū)別,不用激動詆毀。」轉任建南道副使。清朝軍隊攻至,他逃亡,后來起兵,授官嶺北參議,前往寧波聯(lián)絡海師,打算進見監(jiān)國魯王,但未成行。永歷六年(1652年),南寧伯楊昆奉永歷帝詔令連絡浙江和南直隸義師,在安慶和尚書楊卓然、總督汪碩德、僉都御史葉士彥、僉都御史巡撫天津于在镕等人被清朝政府抓獲,送往江寧,次年(165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和與汪碩德等七十二人一同遇害,死前依然拿石頭擲向清兵,罵不絕口,南明朝廷追贈太仆寺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