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延壽

相關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釋慧覺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五 護教科
其先太原晉陽孫氏。江右喪亂。徙居丹陽之秣陵。方覺之娠也。時志公適至。謂其家當出神童。俄而覺生。八歲入道。即依興皇朗法師學既而嘆曰。是豈足以澄神入慧哉。嘗聞攝山泉石佳勝。誠息心之地也。乃摳衣往從慧布法師。請開大智度論。以餐服幽微。陳晉安王伯恭。刺史湘州。并要一眾。南游弘化。吏部尚書毛喜。護軍將軍孫玚。并鞠躬頂禮。左衛(wèi)將軍傅縡。通內外學。平居慎許可。每見覺則心形俱肅。談論為傾倒。隨平江表下令。一州惟留二寺。馀從屏廢。覺聞懼焉。于是百舍扣閽。天聽斯允。煬帝在蕃邸。出鎮(zhèn)淮甸。復賜書。請住慧日寺。及正位青宮。令旨使知江都寶臺經(jīng)藏事。大業(yè)二年從駕入京。感疾于路。三月二十二日。至泗州宿預縣卒。春秋五十三。其年五月十三日。還窆干江陽縣之茱萸里。其碑則秘書詔誥舍人虞世南制序文。金紫光祿大夫內史侍郎虞世基制銘。門人智果立。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二 義解篇八
釋慧覺。
姓孫氏。
其先太原晉陽人也。
江右喪亂。
遷居丹陽之秣陵焉。
覺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測人也。
游宅徘徊顧而言曰。
此處當出神童。
俄而載誕。
有若符契。
幼而風神特達氣調不群。
雖則青襟。
便有奇心遠識。
于五蔭六塵。
深知泡電。
誓求離俗。
二親弗能違也。
年八歲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業(yè)。
即興皇朗法師也。
學門擁盛咸暢玄風。
入室之徒莫非人杰。
覺稟承宏論備觀幽旨。
領略津會鐫求幽賾。
騁馳眾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賞相擊稱為法器。
加以游心九部備觀數(shù)論。
詭說異門并尋枝葉。
既而嘆曰。
槍榆豈沖天之舉。
小道乖適遠之津。
聊以忘憂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門。
攝山泉石致美息心勝地。
乃摳衣獨往止于棲霞寺焉。
有慧布法師。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韞櫝于懷。
佇知音者及見欣然便即開授。
又以大智度論江左少弘。
布備宗緒將陳請說。
乃垂覃思申暢幽微。
布公披襟嘆美。
即命開講。
于是舊文新意兩以通之。
遠近餐服聞所未聞。
釋論廣興于斯盛矣。
陳晉安王伯恭為湘州刺史。
深加禮異并請講眾。
南行弘演。
吏部尚書毛喜。
護軍將軍孫玚。
并鞠躬頂禮虔仰殊常。
左衛(wèi)將軍傅縡。
學通內外氣調甚高。
緇素之間無所推敬。
每見覺來必心形俱肅。
劇談高論流連無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類。
隋朝剋定江表憲令惟新。
一州之內止置佛寺二所。
數(shù)外伽藍皆從屏廢。
覺懼金剛之地淪毀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聞天聽。
有敕霈然從其所請。
啟沃神衿弘護像法信有力焉。
煬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欽佇勝人義踰仄席。
乃賜書曰。
法師安善。
涼暑惟宜。
承棲遲龜山之域。
闡揚龍樹之旨。
其義端雄辯。
獨演暢于稽陰。
談柄微言。
偏引級于鏡水。
弟子欽風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內建慧日道場。
延屈龍象大弘佛事盛轉法輪。
上人名稱普聞眾所知識。
今遣迎候。
遲能光拂也。
于即賁然來儀。
膺此嘉命。
法濟上人者。
靈智難思。
于永福道場請開大論。
主上親臨法席稱善久之。
后止白塔恒事敷說。
大品涅槃華嚴四論等二十馀部。
遍數(shù)甚多。
學徒滿席。
法輪之盛莫是過也。
先是江都舊邸立寶臺經(jīng)藏。
五時妙典大備于斯。
及踐位東朝。
令旨允屬掌知藏事。
僉曰得人。
大業(yè)二年從駕入京于路見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無廢。
及至將漸明悟如常。
咸見金剛大神前后圍繞外國梵僧燒香供養(yǎng)。
初有智覺禪師。
爰感靈應。
乃見覺名題于金錄。
固其所得位地義量難測。
至三月二十二日。
遷化于泗州之宿預縣。
春秋五十有三。
惟覺美詞令善容止。
身長八尺風表絕倫。
攝??升堂俯仰可則。
覿其威儀莫不改容易觀。
寓目忘倦。
至于吐納玄言宣揚妙義。
雄辯清論云飛泉涌。
真可謂日月入懷風飆滿室。
雖復褊志滯情。
亦頓忘鄙吝。
然其芝蘭所化。
陶誘之功日就月將。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牘。
屬詞染翰造次可觀。
折簡所至皆為模楷。
加以風度淹遠雅量弘深。
談絕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窺。
信施相積隨用檀舍。
二翼之外纖芥罔畜。
止有論文談疏。
盈于幾篋而已。
豈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詔喪事所須隨由備辦。
恩禮周給務從優(yōu)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將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還窆于江陽縣之茱萸里。
傳業(yè)學士數(shù)甚滋多。
門人智果。
稟承遺訓情深追遠。
乃與同學紀諸景行碑于寺門。
秘書詔誥舍人虞世南為文。
金紫光祿大夫內史侍郎虞世基為銘。
見于別集。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天臺人。少從靈墟道場出家。游方京邑。因駐錫于禪定寺。每念古者諸德之。維持佛法也。其心之至焉??闪吭?。如神僧智苑于范陽北山。寫經(jīng)刊石。灌以鐵汁。以祈不壞。為利益。至今。準乃發(fā)心。于貞元戊寅。正月命工郎山鏨石刊法華經(jīng)。以垂將來。然石皆頑惡。不足用。準乃禱之山靈。使裨助善事。定中見紙若干幅。列粘石上。已而連率博陵崔公。與僚佐二十八人。各愿手寫一品。勒碑環(huán)立廡下。元和元年八月落其成。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明準者。
不詳氏族生緣。
本天臺靈墟道場出俗。
游方至京邑。
觀古之神僧智苑。
于苑陽北山刊石寫經(jīng)。
灌鐵以俟慈氏下生
免水火之虞。
又東洛長壽寺寫華嚴。
圣善寺寫法華。
嵩山岳寺寫楞伽。
悉刊貞珉皆圖不朽。
準遂于貞元戊寅歲春正月。
見寺僧鏨山攻石石悉頑惡。
知匠氏不虔山靈秘吝。
時準疏告陰靈請裨善務。
俄于定中見若干幅貯無量石。
冥冥之間如有宰割。
皆中刻字。
時連率博陵崔公激勸幕府參佐。
各書一品。
從序至勸發(fā)。
凡二十八。
圜廊挺立不期畢工。
準之化人皆此類也。
元和元年八月中也。
后不詳終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1—972 【介紹】: 五代宋初僧。處州縉云人,俗姓陳。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戒。后唐莊宗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后謁靜慧禪師文益,于是大悟。至天臺山,見智顗遺跡,恍如舊居,建寺院道場,大興法道,歸依者眾。吳越錢俶嗣位,迎至杭州,尊為國師。有《傳燈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891-972) 俗姓陳,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
17歲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開元寺。
后唐同光間曾歷參投子大同、龍牙居遁等,終嗣法眼文益。
歸住天臺山白沙道場。
臺州刺史錢弘俶曾從其問道。
后漢隱帝乾祐元年(948)錢弘俶即吳越王位后,尊之為國師。
世稱天臺國師。
從其學者甚眾,以永明延壽最為有名。
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后書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陳,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一說處州縉云(今屬浙江)人(《宋高僧傳》卷一三)。住天臺山,稱德韶國師。后漢乾祐元年(九四八),吳越忠懿王錢俶即位,延請德韶,申弟子之禮。宋太祖開寶四年卒,一說五年卒(同上書),年八十二?!?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今錄偈、頌各一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七
天臺國師名德韶。處州龍泉人。生陳氏。母葉。夢白光觸體。覺而娠。生而杰異。年十五。有梵僧見之。拊其背曰。汝當出家。塵中無置汝所也。乃往依龍歸寺剃發(fā)。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滿分戒。后唐同光中。謁舒州投子庵主不契。造龍牙遁禪師問。雄雄之尊。因什么親近不得。遁曰。如火與火。曰忽遇水來。又作么生。遁曰。汝不會我語。又問。天不蓋。地不載。此理如何。遁曰。合如是。韶惘然。固要為說。遁曰。道者汝向后自會去。時疏山有矮師叔者。精峭號能齧鏃機。韶問。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矮曰。左搓芒繩縛鬼子。曰不落古今請師說。矮曰不說。曰為什么不說。矮曰。個中不辨有無。韶曰師今善說。矮駭之。久而辭去。所至少留。見知識五十四人。括磨搜剝。窮極隱秘。不知端倪。心志俱疲。至曹山。但隨眾而已。無所咨參。有僧問。法眼禪師曰。十二時中。如何得頓息萬緣去。法眼曰??张c汝為緣耶。色與汝為緣耶。言空為緣。則空本無緣。言色為緣則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為汝緣乎。韶聞悚然異之。又有問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源一滴水。于是韶大悟于座下。平生凝滯。渙若冰釋。感涕沾衣。法眼曰。汝當大宏吾宗。行矣。無自滯于是。游天臺。觀智顗禪師遺蹤。如故居。眷然有終焉之心。初寓止白沙時。吳越忠懿王。以國子刺臺州。雅聞韶名。遣使迎之。申弟子之禮。日夕問道。韶曰。他日為霸主。無忘佛恩。漢乾祐元年戊申。王嗣國位。遣使迎至尊。事之以為國師焉。韶說法簡而要。撥去枝葉。曰古圣方便。猶如河沙。六祖曰。非風幡動。仁者心動。是為無上心印。至妙法門。我輩稱祖師門下士。何以解之。若言風幡不動。汝心妄動。若言不撥風幡。就風幡處通取。若言風幡動處。是什么。若言附物明心不須認物。若言色即是空。若言非風幡動。應須妙會。與祖師意旨了沒交涉。既非種種解會。合如何知悉。若真見去。何法門不明。雖百千諸佛方便。一時洞了。或問如何是古佛心。答曰此問不弱。又問亡僧遷化。向何處去。曰終不向汝道。曰為什么不道。曰恐汝不會。問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化生于蓮花之上。為父母說法。未審如何是太子身。曰大家見。上座問。故每曰。大凡言句。應須絕滲漏乃可。僧隨問。如何是絕滲漏句。曰汝口似鼻孔。又曰。眼中無色識。色中無眼識。眼識二俱空。何能令見色。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若不能自見。云何見馀物。古圣方便。皆為說破。若于此明得寂靜法。不寂靜法也收盡。明得遠離法。不遠離法亦收盡。未來現(xiàn)在。亦無遺馀。名一法界。何有遮障。各自信取。僧義寂者。謂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寖遠。必多散失。唯新羅國有善本。愿藉禪師慈力。致之使再開。東土人天眼目。于是韶以聞忠懿王。遣使航海。傳寫以還。而韶適與智者同姓。疑其后身也。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山谷。六月有星。隕于峰頂。林木皆白。二十八日集眾告別而化。閱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贊曰。聞僧問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而法眼但曰。是曹源一滴水。韶乃開悟。夫問詞答語。無所增損。所謂悟者。何自而發(fā)之。及觀韶所對問者。如問古佛心。對曰此問不弱。如問如何是太子身。對曰大家見上座問。則問答之間。不令意根椿立。蓋嘗曰。大凡言句。須絕滲漏。而學者方爭趨微妙之域。欲見祖師之心。譬如趨越而首燕也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縉云陳氏子。幼年出家受具。同光中。尋訪知識。初發(fā)心于投子。次謁龍牙遁和尚問云。雄雄之尊。為什么近之不得。牙云如火與火。問忽遇水來又作么生。答汝不會我語。又天不蓋地不載時如何。答合如是。韶不喻。請益。牙謂韶曰。汝向后自會去。問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云左搓芒繩縛鬼子。進云。不落古今請師說。疏云不說。進云。為什么不說。疏云。個中不辨有無。進云。師今善說。疏大駭。如是歷參五十四善知識。然韶亦倦于參請矣。后至臨川但隨眾耳。一日有僧問凈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墼?。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韶則豁爾開悟于側。遂以所見似慧。慧云汝向后當為國王師。祖道光大。吾不如也。游天臺。州牧錢俶。以國王子。向韶之名。延請問道。韶知其他日必貴。因以佛法囑累焉。漢乾祐元年。戊申俶果嗣國位。為忠懿王。即遣使迎致。申弟子之禮。擇形勝地。為作道場。而般若其一也。開堂說法。凡十二會。語多不錄。得其旨者。遍天下。且智者顗公之傳鈔疏為多。自唐季以五代之亂。放失海外。新羅諸國。至是而忠懿以書幣求于高句麗。使一家教觀全璧而還者。韶之力也。故世以韶為智者后身云。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遐邇。韶曰吾寧久乎。明年六月。大星隕于峰頂。林木變白。韶方示疾于蓮華峰眾參問如常。時二十八日。集弟子言別而逝。壽八十二。臘六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德韶者。姓陳氏??N云人也。幼出家于本郡登。戒后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屈指不勝其數(shù)。初發(fā)心于投子山和尚。后見臨川法眼禪師。重了心要。遂承嗣焉。始入天臺山建寺院道場。無幾韶大興玄沙法道。歸依者眾。漢南國王錢氏嘗理丹丘。韶有先見之明。謂曰。他日為國王當興佛法。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后署大禪師號。每有言時無不符合蘇州節(jié)使。錢仁奉有疾。遣人赍香往乞愿焉。乃題疏云。令公八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壽八十一也。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類。韶未終之前也。華頂石崩振驚百里。山如野燒蔓筵。果應韶終。焚舍利繁多營塔。命都僧正贊寧為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臘六十四。即開寶五年壬申歲六月二十八日也。語錄大行。出弟子傳法百許人。其又興智者道場數(shù)十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術數(shù)尤精利人為上。至今江浙間謂為大和尚焉。 論曰。梵語禪那華言念修也。以其觸情念而無念。終日修而無修。又云正定也。正受也正則廓然冥而定矣。正受簡邪思惟。增遍計故。所以奢摩他以寂靜故。三摩提以觀如幻故。若禪那者俱離靜幻故。始云菩薩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眾生令登彼岸也。若然者諸圣住處既如彼。諸圣度生復若何?;蚍ㄑ轁h庭。極證之名未著。風行廬阜。禪那之學始萌。佛陀什秦擯而來。般若多晉朝而至。時遠公也密傳坐法深斡玄機。漸染施行依違祖述。吳之僧會亦示有緣。俱未分明肆多隱秘。及乎慧文大士。肇尋龍樹之宗思大禪翁繼傳三觀之妙。天臺智者引而伸之?;瘜ш愃?。名題止觀粵有中天達磨哀我群生。知梵夾之雖傳為名相之所溺。認指忘月。得魚執(zhí)筌。但矜誦念以為功。不信己躬之是佛。是以倡言曰。吾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波羅蜜徑直而度免無量之迂回焉嗟乎經(jīng)有曲指。曲指則漸修也。見性成佛者。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了無異。如此修證。是最上乘禪也。不立文字者經(jīng)云。不著文字不離文字非無文字。能如是修不見修相也。又達磨立法要唯二種。謂理也行也。然則直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權合道也。爾時梁武不知魏人未重。向少林而面壁。唯慧可以神交。亦猶白雪雖歌巴童寡和。后則臨汧。牧圉子孫終號于強秦避狄。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缮?。璨生信。信下分二枝。一忍二融。融牛頭也。忍生秀與能。能傳信衣。若諸侯付子孫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蔭車百輛。尼拘樹而展轉垂枝施雨萬方阿耨龍而連筵布潤。當是時也應其懸記屬于此人。后來得道無央數(shù)。是歟。重之曰。夫禪之為物也其大矣哉。諸佛得之升等妙。雌龍得之破障纏。率由速疾之門無過此。故今之像末斗諍復生。師足既傷資爭未已。如聞此心是佛。便言。三十二相何無?;蚵勔宦纺鶚劇t曰。八萬法門何在。曾不知經(jīng)中發(fā)菩提心此見佛性也。云何修菩薩行。此行布修行也。因信不及無明所迷溺喪忘歸。何由復業(yè)?;蚺e經(jīng)以示之。則對曰。此性宗法?;蛑^之曰。莫是魔說還可焚毀否。且置而勿論。又欲棄之。又欲存之。不其惑乎。昔者于闐諸部謂道行經(jīng)為婆羅門書。烏茶小乘謗大乘學作空華外道。西乾尚爾此何驚乎良以六代宗師一期舉唱。但破百年之暗。靡營一室之隳。殊不知禪有理焉禪有行焉。脫或戒乘俱急。目足更資。行不廢而理逾明。法無偏而功兼濟。然后如可與言禪已矣。其如玄學多斥講家。目為數(shù)寶之人。終困屢空之室。那不見經(jīng)是佛言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定不相違。施設逗根用有時處。況以經(jīng)江高國紀之名。論??偝谥畷嵋粚W軌范千途。授形俱筑釋子之基。唱隨行凈沙門之業(yè)。擬捐三事何駕一乘。終包不足之羞。豈倒轉依之地。通人不誚豎子何知。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吠聲貽責遷怒傷人。因擊鼠以破盆。為爭摶而噬主。自他俱有彼我須均。縱橫盡而成一秦。氣劑和而成一味者也。今從貞觀及于宋朝。于山選山露須彌而出海。于羽求羽。放金翅以騰空。令其鉆仰之儔慕此堅高之道矣。吾徒通達無相奪倫。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藝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若相推重佛法增明。酬君王度己之恩。答我佛為師之訓。慎之哉。慎之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又禪悅,字天空,昌平鄭氏子。
童年依安樂寺道首上人祝發(fā),日夕課誦,年學漸富,始于靈峰凈老人受具。
太宗癸卯初,來上方居臥云庵,息影林阿,二十馀載,蔬食苦行,常修百舟三昧。
久之,玄德昭聞,上達帝聰,徵召入京。
悅辭以衰朽,而詔書三至,未敢恝然,扶掖就道,既底都闉,便承恩渥,欽企戒行,就宮奉養(yǎng),乃闡諷《護國仁王般若經(jīng)》,九旬不怠。
帝用勞止,賜號曰“遐齡益壽禪師”。
及辭歸,太宗御制贊云:“古人修隱尚游訪,涉水登山步林莽。
禪衣露濕煙霞明,拄杖橫施風月爽。
”“餐霞服氣度春秋,白云秋水空悠悠。
有時危坐入禪定,不關名利輕王侯。
”“湯湯逝水盡流東,塵寰萬慮皆為空。
識得浮生若漚幻,百般憂恨自消融。
”“頓息塵緣坐來靜,劈破鴻濛見真性,常生不死度流年,萬古高風超人敬。
”以海陵王正隆丙辰九月甲子示寂,偈曰:“名利光如水月,慧辯恰似鏡痕。
今朝消除夢幻,法界出入天門。
”春秋九十有七,法臘六十,有二弟子。
超賢奏聞,賜白銀三百鏹,為之建塔。
文華殿大學士馮國相為文樹碣紀之,亦具《山志》。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小壽禪師。
不知何許人誰氏子也。
以同時有永明壽。
故稱小壽以別之。
。
皆天臺韶國師真子。
師聞墮薪而悟。
作偈曰。
撲落非他物。
縱橫不是塵。
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
國師頷之。
及開法。
衲子爭師尊之。
天禧中。
御史中丞王公隨。
出鎮(zhèn)錢塘。
往候師至湖上。
去騶從。
獨步登寢室。
師方負暄毳衣自若。
忽見之問曰。
官人何姓。
王公曰。
名隨姓王。
即拜之。
師推蒲團藉地坐。
語笑終日而去。
門人讓之曰。
彼王臣來。
奈何不為禮。
此一眾所系。
非細事也。
師唯唯。
他日王公復至。
眾橫撞大鐘。
傾寺出迎。
而師前趨立于松下。
王公望見。
出輿握其手曰。
何不如前日相見。
而遽為此禮數(shù)耶。
師顧左右。
且行且言曰。
中丞即得。
奈知事嗔何。
其天資粹美如此。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了明。秀州人。妙喜會中龍象。叢林所謂明大禪也。身長八尺。腹大十圍。所至人必聚觀之。始妙喜謫梅州。州縣防送甚嚴?;蛞詾榈溤诓粶y。師為荷枷。以行間關。辛苦未曾少怠。既至貶所。衲子追隨。問道者。率不下二三百人。妙喜。以齋粥不給。且慮禍。嘗勉之令去。師輒不肯。以身任齋粥。每肩栲栳行乞。至晚即數(shù)十人為之荷米面薪疏。食用之屬。成列以歸。衲子雖多。無不具足。如是者十七年如一日。妙喜法嗣之盛。在貶所接者居其半。師之力也。妙喜被旨復僧衣自便。繼被旨往育王。師嘗在座下。師為人豪邁。機鋒敏速。妙喜室中。不許衲子下喝。師每入室。必振聲一喝而退。妙喜一日榜方丈前云。下喝者罰一貫錢。師見之。乃密具千錢于袖中至室中。先頓于地。高聲一喝便出。如是者數(shù)矣。妙喜無如之何。再榜曰。下喝者。罰當日堂供一中。師見之。即驟步往庫司語曰。和尚要十兩金。主事者不疑。即與之。乃遣行者隨往方丈。師袖之以入。復頓于地。高聲一喝。而妙喜大駭。入室罷徐問知其然。為之一笑。每語師云。你這肥漢。如是會禪。驢年也未夢見在。然念其勤劬之久。舉令出住舒州之投子。先是。投子諸莊。牛遭疾疫。死斃幾盡。比歲不登。師以大愿力?;僦慌?。以實之。連歲大稔倍嘗。頗有異跡。遷住長蘆。衲子輻湊。叢林改觀。及妙喜住徑山。師來供施。及飯大眾。洎歸長蘆。妙喜送以偈云。人言棒頭出孝子。我道憐兒不覺丑。長蘆長老恁么來。妙喜空費一張口。從教四海妄流傳。野干能作師子吼。孰云無物贈君行。喝下鐵圍山倒走。后奉詔住徑山。道望愈著。先是。陽和王。夢一異僧。長大皤腹緩行。言欲化蘇州一莊。覺而異之。未言也。翼日師忽杖履徒步而至。門者呵。不止。以白。和王出見之。遙望師奇?zhèn)?。與夢中見者無異。遽呼其眷屬。出觀之。眷屬并炷香作禮。茶罷。師首言。大王莊田至多。可施蘇州一莊。以為徑山供佛齋僧。無窮之利。和王未有可否。因令一辦齋。師飯罷便出。更無他語。時內外閧然傳言。和王以蘇州莊。施徑山長老。遂達孝宗。會和王入朝。上為言。聞。卿舍蘇州一莊施徑山。朕當為蠲免賦稅。和王謝恩歸。次日以書至徑山。請師入城。而二日前。先已遷化矣。自是和王。宴居寤寐之際?;蛏倬虢唤?。即見師在前。語曰。六度之大。施度為先。善始善終。斯為究竟。和王即以莊隸徑山。此莊。歲出十萬。犁牛舟車。解庫應用。百事具足。師于緇素。有大因緣。所在施供云委。衲子臻萃。佛事殊勝。江浙兩湖皆號之。為布袋和尚再出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禪師了明者。
不知何許入。
長身大腹。
所至驚眾。
眾皆稱之曰。
大禪大禪。
機鋒敏疾。
儀度豪朗。
為妙喜杲禪師會中之龍象。
當妙喜住育王時。
室中不許下喝。
大禪每入室。
必振聲一喝而退。
妙喜榜示曰。
下喝者罰錢一貫。
大禪乃密袖千錢。
先頓于地。
高聲連喝而出。
妙喜曰。
柰者漢何。
再榜曰。
下喝者罰當日堂供一中。
大禪即往言庫司。
和尚要金十兩。
主事者不疑與之。
隨袖以入。
復頓于地。
高聲一喝。
妙喜大駭。
徐問知之。
為之一笑。
一日妙喜謂大禪曰。
你者肥漢。
如是會禪。
驢年未夢見在。
大禪曰。
靈山授記。
何異今日。
妙喜乃以德山托缽因緣。
徵其節(jié)目。
大禪對曰。
凜凜吹毛炤膽寒。
不容擬議豈容傳。
抬眸已是身三段。
此是吾家紅鐵團。
妙喜嘆曰。
此話它日大行去在。
于是出赴投子。
叢席改觀。
次遷長蘆。
百廢俱修。
嘗過徑山。
省妙喜。
妙喜送以偈曰。
人言棒頭出孝子。
我道憐兒不覺丑。
長蘆長老恁么來。
妙喜空費一張口。
從教四海妄流傳。
野干能作獅子吼。
孰云無物贈伊行。
喝下鐵團顛倒走。
大禪既主長蘆。
頗著異跡。
雖萬指周旋。
而檀施如山。
故時以布袋和尚擬之。
晚年繼席徑山。
室中惟以臺山婆子話。
驗學者。
遁庵以偈嘲曰。
一按牛吃草。
一與賊過梯。
早知燈是火。
飯熟已多時。
大禪答曰。
干戈中有太平基。
不用干戈始得之。
若無舉鼎拔山力。
千里烏騅不易騎。
徑山當妙喜遷化之后。
其法政大禪為之再新。
然歲計浩大。
知事以將來不給為諫。
大禪獨以龍?zhí)斐W∥恐?div id="fwypmfw"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49_1_84_comment'>
楊和王夢。
一異僧長大皤髯。
坦腹緩行。
言欲化蘇州一莊。
王異之。
次旦大禪杖履而至。
閽人不能止。
急啟王。
王立見大禪。
奇?zhèn)ヅc夢合。
乃炷香設禮。
大禪首言。
大王莊田至廣。
可施蘇州一所。
以供佛僧。
無窮之利也。
王未可否。
大禪齋畢。
便出。
無他語。
是時內外訇傳。
和王以蘇州莊田。
施徑山大禪布袋和尚。
王入朝。
孝宗聞王舍業(yè)。
為王助喜。
王謝歸。
遣使至徑山。
請大禪。
而大禪前二日無疾別眾示化矣。
自是和王宴居寤寐。
或少交睫。
即見大禪在前。
語曰。
六度之大。
施度為先。
善始善終。
則為究竟。
王嗟慕即以莊??徑山。
此莊歲計十萬。
舟庫皆備。
乃大禪之遺光也。
初妙喜謫梅州。
防送甚嚴。
或為禍在不測。
大禪挺力。
荷枷從行。
而師資儀禮。
旦夕益慎。
至貶所。
衲子追隨者。
率二三百輩。
妙喜以齋用不給。
復慮生議。
嘗勉之令去。
大禪曰。
不可。
衲子所抱者道也。
所履者義也。
況重繭千里。
咨決為事。
縱拮據(jù)辛勞。
風波不定。
聽之龍?zhí)臁?div id="7kipxjw"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49_1_148_comment'>
安忍棄之。
遂身任齋粥。
每日肩栲栳。
行乞至晚。
則數(shù)十人為之荷饙。
成列而歸。
衲子雖多。
無不具足。
如是十六年。
似一日。
顧妙喜法嗣之盛。
在貶所接者居其半。
大禪明之力也。
贊曰。
禪師明公。
于盤錯之際。
執(zhí)禮凜若冰霜。
可法也。
及讀其生平語句。
如神鋒出匣。
截鐵如泥。
稽其行事。
順逆普應。
靈異疊出。
一時疑為慈氏下生。
抑何神也。
經(jīng)云。
譬如心王寶。
隨心現(xiàn)眾色。
眾生心凈故。
得見清凈剎。
信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3—1323 【介紹】: 元僧。杭州新城人,號中峰,俗姓孫。仁宗賜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元詩選
明本,號中峰,錢塘人。住雁蕩村,姓孫氏,出家吳山圣水寺。聞高峰原妙禪師居天目山,往叩之,一見驩然,薙染于師子院,遂契妙旨。與斷厓義公俱為高峰座下,或問優(yōu)劣,曰:義首座固是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維那卻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元貞間,高峰將遷化,以大覺禪寺相屬,辭推第一座祖雍主之。登皖山,游廬阜,至金陵,結庵廬州弁山及平江雁蕩,已而還山,領師子院。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辭,因日避走南北間,朝廷聞其名,特賜金襕伽梨衣,進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欲召見闕廷,終不一至。惟再封香下詔,即所居修敬而已。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世壽六十有一,僧臘三十有七。文宗敕詞臣制碑,謚曰智覺,塔曰法云,有《中峰廣錄》三十卷。元統(tǒng)二年,詔收入佛藏,藝文監(jiān)丞揭徯斯為之序,謂其提倡激揚,如四瀆百川,千盤萬轉,沖山激石,鯨吞龍變,不歸于海不已。其大機大用,見于文字有如此者。中峰屢辭名山,屏跡自放。時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脫笠,即結束茅而棲,俱名曰幻住。自作《幻住庵記》。其居東林也,趙學士子昂、馮學士海粟為之躬運土木以執(zhí)役。初,子昂與中峰為友,海粟甚輕之。一日,子昂偕中峰往訪,海粟出示《梅花百韻詩》。中峰一覽,走筆和之。復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與定交。
梅花百詠
明本號中峰,錢塘人,住雁蕩村,姓孫氏,出家吳山圣水寺,得法于高峰原妙禪師,屢辭名山主席,屏跡自放。時趙孟頫與明本友善,子振意輕之,一日,孟頫偕明本往訪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詠詩》,明本一覽走筆和成,復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與定交。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師。諱明本。俗姓孫。錢塘人。母娠師時。夢無門開道者寄燈籠其家而生師。師生至性不好弄。而好歌梵唄結趺坐。髫??讀論孟未終卷。母喪輟學。年十五輒然臂持戒。誓向空寂。久之。閱傳燈錄有疑。志在參決。遂登死關。見妙公。妙發(fā)長不薙。衣弊不易。孤峭嚴冷。未嘗一啟齒而笑。亦未嘗為其徒剃落。獨見師即驩然。欲為祝發(fā)。蓋亦已知為大器焉。久之。誦金剛經(jīng)?;腥糸_解者。師自謂識量疏通。于義趣無不融貫。然非性也。已薙染給侍死關。入天目。于東南諸山最高寒。廩粟屋材。微飛挽則莫能至其上。師晝服力役。夜事禪定。十年脅膚不沾席。后于妙言下。機旨洞契。妙以其克肖。書偈付之。師益自晦。未嘗以師道自任也。然而玉在山珠在淵。其光氣自不可掩。況審之以咨決。重之以記莂哉。至元間。松江瞿霆□。施田建寺于蓮花峰。號大覺正等禪寺。妙將遷化。以寺屬師。師辭。師每謂。住者必無上大道。其力可以開明人天。夙植福緣。其力可以蔭結徒眾。明智通變。其力可以酬酢事宜。故凡住持。道為之體。而緣與智為之用。有其體而缺其用。則化權不周。事儀不備。猶之可也。使無其體。而徒倚其用。則雖處眾而眾歸。制事而事宜。亦不足言矣。況三者并缺而冒焉。尸之者。其于因果。能無懼乎。當五山缺主席。宰執(zhí)大臣。致書幣屢以為請。師皆力辭。至于窮厓孤洲。草棲浪宿。屏遁其跡而避之。然四方學者。北殫龍漠。南踰六詔。西連身毒。東極摶桑。裹糧躡[尸@憍]。萬里奔走。而輻輳赴師者。殆無虛日。南詔僧玄鑒。素明教觀。辨博英發(fā)如。曰。吾聞。大唐有禪宗。使審是耶。吾將從學。設或未當。吾將易其宗旨。而俾趨教觀。繇其國來。一聞師言。即悟昔非洞發(fā)源底。方圖歸以倡其道。而沒于中吳。鑒之徒。畫師像歸國。像出神光燭天。南詔遂宗禪。奉師為禪宗第一祖。至治三年春三日。山木稼。其徒之老異之。秋八月甲子。師遂入寂。即山之西岡。塔其全身。未逝前一日。遣別其外護并法屬。一一皆師手書。是日白虹貫山。師世壽六十一。僧臘三十七矣。師所至。四眾傾慕。香茗金幣。拜禮供養(yǎng)。悉成寶坊。而師一衲一簞。未嘗屬目。人念其豐肌暑月腠腐。奉葛衣以袣袢者。師一不以近體。他可知已。雖屢辭名山。以自放于山林江海。解縢屩脫袍笠。在處結茆以居。一皆名曰幻住蒲團禪板。晝作夜參。規(guī)程條章。井井森列。儀矩慎嚴。如臨千眾。至于激揚提唱。機用翕?。嬰之者膽喪。聞之者意消。每謂其教傳佛心宗。單提直指。惡有所謂微妙授受。惡有所謂言語依解哉。故于教法。欲救其弊砭其病。皆以身先之師之于物。洪纖高下。緩急后先。拒之不遺。接之不攜。人雖見其發(fā)于悲愿。而不知其一以誠。而匪事夫空言也。當世公卿大夫。如徐君威卿。鄭君鵬南。趙君子昂。一聞師之道。固已知敬。及親炙言容。無不歆慕終其身。江浙丞相脫驩公。最號嚴重。讀師之書。斂衽望拜。高麗沈王。以天屬懿親。萬里函香拜禮。起謂左右曰。某閱人多矣。未有如師福德最勝者。獲師開示。涕泣感發(fā)。師躬己以究其道。豈有毫發(fā)涉世意哉。然而其名不行而彰。其道不言而信。自非行戒相應聲。寔一致永久益。章而弗昧。亦何以致此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中峰普應國師者。
諱明本。
其先臨濟玄。
玄七傳楊岐會。
會八傳無準范。
范傳雪巖欽。
欽傳高峰妙。
妙之嗣四人。
師居其首。
師自臨濟其世十八。
臨濟自少林其世十一。
是師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
師出錢塘孫姓。
母李氏夢。
無門開道者。
持燈至其家而生。
師生之時。
內室五色光明者三晝夜。
襁褓即具大人相。
坐則跏趺。
嬉戲則為佛事。
既冠。
閱傳燈錄。
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為甚卻被生死之所流轉。
大疑。
乃求依獅子院高峰妙禪師。
妙公喜度之。
三載觀流泉有省。
求妙公印證。
被打趁出。
自此日作夜侍。
常至晨鐘鳴不去。
妙公不顧。
久而洞徹玄旨。
妙公大悅。
書自相贊與師曰。
我相不思議。
佛祖莫能視。
獨許不肖兒。
得見半邊鼻。
洎十載。
妙公告寂時。
以大覺寺屬師。
師推首座祖雍主之。
遂一笠吳楚。
西至皖山匡廬。
乃東還。
結幻住庵于吳雁蕩。
遂成叢席。
霆發(fā)瞿公請主大覺。
不就。
舉定叟泰應之。
泰嘗受職于一山萬矣。
乃欲改嗣于師。
師大不然。
以書卻之曰。
昨者坐語。
未及它論。
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
惟恐足下茍循世諦故也。
本與足下。
納交十六年。
彼此心懷。
洞然明白。
豈意足下不諒愚情。
反欲相及。
何臨事反覆若此耶。
古人于法嗣嫡傳。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
不可誣也。
世漓俗薄。
奉金請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本嘗痛心于此。
夫大覺雖先師開山。
然十方叢林盡有尊宿。
舍彼不取。
而必欲本尸。
何識量之不廣也。
本非畏住持。
實畏嗣法于開山也。
故退避力辭。
而舉足下為之主政。
以足下自師一山禪師。
豈可茍循世俗而易其所師哉。
繇此言之。
本猶不欲以先師座下人。
迭尸大覺。
而況牽枝引蔓。
欲為本之嗣乎。
聞命駭然。
專浼逆流。
塔主預此拜聞。
望以玉峽之音。
直與拈出。
或欲循俗易嗣。
則本斷然不敢與足下一日相聚也。
至扣至扣。
師還天目廬高峰塔。
至大戊申。
仁宗在青宮。
聘之不就。
賜金紋衣。
加號法慧禪師。
師隱去儀真。
己酉。
即船以居。
乃吟曰。
懶將前后論三三。
端的船居勝住庵。
為不定方真丈室。
是無住相活伽藍。
煙村水國開晨供。
月浦花汀放晚參。
有客扣舷。
來問道。
頭陀不用口。
喃喃庚戌。
又還天目。
辛亥。
復船居。
吳江陳子聰為師建幻住庵。
師又去之。
北隱汴梁。
吟曰。
廛市安居盡自繇。
百般成現(xiàn)絕馳求。
綠菘紫芥攔街賣。
白米青柴倚戶收。
十二時中生計足。
數(shù)千年外道緣周。
茍于心外存諸見。
敢保驢年會合頭。
明年又結幻住庵于六安山。
吟曰。
胸中何愛復何憎。
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斷云修破衲。
高攀危磴閣枯藤。
千峰環(huán)繞半間屋。
萬境空閒一個僧。
除此現(xiàn)成公案外。
且無佛法繼傳燈。
丞相脫驩公望風訪師。
師又棄庵。
去之東海州。
吟曰。
道人孤寂任棲遲。
跡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煙昏茅屋窄。
一天霜重板橋低驚濤拍岸明生滅。
止水涵空示悟迷。
萬象平沉心自照。
波光常與月輪齊。
驩公戒邑吏強師至私第。
乃與中書平章并諸山。
必致師于靈隱。
師固辭曰。
夫住持者。
須具三種力。
庶不敗事。
一道力。
二緣力。
三智力。
道體也。
緣智用也。
有其體而缺其用。
尚可為之。
但化權不周。
事儀不備耳。
使道體既虧。
便神異無算。
雖緣與。
智亦奚為哉。
或體用并缺。
冒然居之。
曰因曰果。
寧無慊于中乎。
貧道無其實。
故不敢尸其名。
竟稱病還天目。
延祐丙辰。
上諭宣政院。
簡釆名山宿德。
以聞。
承旨者期入天目。
師聞遁去。
南徐丹陽蔣均為建幻住庵。
戊午。
又還天目。
明年九月。
朝旨褒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改獅子院。
為正宗禪寺。
駙馬沈王王璋。
又赍御香紫衣。
即所居而修敬慕焉。
宣政又以徑山請師。
師不就。
乃結幻住庵于中隹山。
中隹去西峰三十里。
巖磴險絕。
緇素跋涉甚難。
求師歸院。
至治癸亥。
西峰凍涸。
大木摧折。
師自敘曰。
余初心出家。
志在草衣。
垢面習頭陀行。
以冒服田衣。
抱愧沒齒。
平昔懶退。
非矯世絕俗。
蓋以文字則失于學問。
參究則缺于悟明。
尋常為好事者之所稱道。
亦報緣之偶然耳。
秋示微疾。
有省候者。
師皆曰。
幻住庵漏且朽矣。
不可久住也。
有僧告歸吳門。
師曰。
何不過了。
中秋去十三日。
手書屬弟子曰。
幻者朝死夕化。
骨便送歸三塔。
依清規(guī)儀式。
不許循世禮也。
次日白虹貫山。
巔師跏趺。
書偈而化。
停龕三日。
顏益和悅。
道俗奔集踰萬。
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
閱世六十一。
坐夏三十七。
明宗己巳賜謚。
曰智覺禪師。
塔曰法云。
元統(tǒng)甲戌。
追尊為普應國師。
乃以廣錄三十卷。
頒入大藏。
更命重臣。
銘國師道行于碑南詔五比丘。
繪師頂相還國。
四眾迎相。
入中慶城相。
放五色異光。
繇是傾信禪宗。
奉師為南詔第一祖。
時皆曰。
本公圓辯不閟。
針砭多方。
哀講士之趨岐。
傷禪流之混繼。
乃推大覺以嗣開先。
接玄鑒而化南詔。
??有大愚安龍?zhí)缎胖唢L。
至于大功不宰。
至讓無名。
杖履蕭然。
云行鶴舉視聲名。
而若浼甘。
肥遁以如飴。
楷芙蓉訥圓通不足過之。
以其瀚海馀波。
煙屯雨驟。
提鳳閣之儒臣。
醒天潢之貴戚。
永明壽明教嵩。
庶可并駕云。
贊曰。
人人抱荊山之璧。
個個得赤水之珠。
何難兄釋迦。
而弟彌勒。
及讀本祖自敘之語。
愧汗橫流。
俯仰無地矣。
嗟乎非真祖師心語不吐。
非正嫡裔背汗不流。
心語不吐者昧后也。
背汗不流者欺先也。
昧后欺先。
互相啖啖。
則本祖隱現(xiàn)。
堪忍世界。
何日而休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明本,字幻住,晚號中峰,姓孫氏,錢塘人。幼好梵唄,長乃出家。初依吳山圣水,聞高峰原妙居天目山師子巖立死關,以待參學。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許,知為大器。久之,明本誦《金剛經(jīng)》恍有開解者,謂“識量依通,雖于義趣通解,終非悟也。”已而薙染。時原妙閉關獨居,誓不接納,獨見本授以?頭。由是給侍死關,晝服力役,夜事禪定,十年而學成,豁然超脫。宗旨別傳,九流諸子,罔不淹貫,激揚提唱,機鋒翕靃,圓轉不窮,時稱大辯焉。元貞間,高峰將遷化,以大覺禪寺相屬,辭之。登皖山,游廬阜,至金陵結庵廬州弁山,及平江雁蕩。已而還山,領師子院。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辭,因日避走南北間。朝廷聞其名,特賜金襕伽梨,進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元統(tǒng)二年,并詔明本所著《廣錄》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為之序。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壽六十一,臘三十七。文宗敕詞臣制碑,謚曰“智覺”,塔曰“法云”。明本身履長大,倍于時人,所遺麻履二,尚藏寺中。寂時茶毗于天目,虞集銘其塔,趙孟頫書其凈土詩。初,松雪極致敬禮,馮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詩》六十首,明本和之,復成百詠,及九言一首,馮由是嘆服加禮焉。今有爪發(fā)舍利塔在圣水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9—1370 【介紹】: 明浙江上虞人,字一云,號別峰,俗姓王。出家于會稽崇勝寺。精研佛典,持律甚嚴。元仁宗延祐中主蕭山凈土寺,后又主持紹興寶林寺,傳徒甚廣。明太祖洪武二年,被召赴鐘山無遮大會,尋放歸。有《寶林類編》、《天柱稿》。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別峰其別號也。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師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師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辭章翩翩大有可觀。于是父以纘承家學屬之。母獨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郡之景德。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精且博矣??譁挠诖謭?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錢塘見晦機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迿C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贊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硲z春谷臘高。欲風之讓席。乃設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后學。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我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元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人咸榮師。師亦高臥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徠俊乂。故天下學者莫不擔簦躡[尸@憍]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臣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亂寺災。師奮然謀復新之。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極設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師生神宇超邁伏犀貫頂。身修偉玉立而美談吐。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惟誦華嚴經(jīng)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師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斷江恩少林之學者乃薦之主天衣。天岸濟臺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師游閩。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師偶遇旅邸。乃設豐食從容餉之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事遂寢。師性至孝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養(yǎng)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已。必使心餐道味。及亡蒸嘗無闕。且求名儒撰行實樹石于墓側。師持律甚嚴一缽外無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示微疾。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現(xiàn)高麗之若蘭景德之仁靜姜山之明善延壽之師顗南塔之國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悅凈土之梵翱寶林之日益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一云。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母嘆曰。是子般若種也。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精且博矣??譁挠诖謭?zhí)。但益多聞??`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于是命出錢塘。謁晦機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迿C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讀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憐春谷臘高。欲風之讓席。乃設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后學。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元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乃放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來俊人。故天下學者。莫不擔簦躡屩。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臣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至太祖高皇帝御極。設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師持律甚嚴。一缽外無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示微疾。次年年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大同。
一云其字。
號別峰。
越之上虞王氏子。
世推簪纓之族。
父有樵。
母陳氏。
妊師已十月。
父見龐眉僧。
振錫而行。
問僧來自何所。
曰。
昆崙山也。
竟排闥而入。
父急追之。
寂然無有也。
暨出。
聞房中兒啼聲。
笑曰。
兒豈向來浮屠也。
幼極俊爽。
覽諸載籍。
輒會其玄奧。
父授以辭章之訣。
握筆翩翩。
輒有可觀。
遂以纘承家學屬之。
母獨嘆曰。
是子。
般若種也。
可俾其纏繞塵勞乎。
命舍家入會稽崇勝寺。
從僧貴游。
已而剃落。
受菩薩戒。
會春谷講經(jīng)景德師。
復往依之。
獲受五教儀玄談二書。
又謁懷古肇師。
受四種法界觀。
懷古春谷。
皆南山大弟子。
深于華嚴之學者也。
師天分既高。
又加精進之功。
凡清涼一家疏章。
悉攝其會通。
而領其樞要。
義趣消融。
智光發(fā)現(xiàn)。
識者心服之。
春谷升主寶林華嚴教院。
召師謂曰。
子學精且博矣。
恐滯于心胸。
以成粗執(zhí)。
曷從事思惟。
修以刬滌之乎。
師即出錢塘。
見佛智熙禪師。
于慧日峰下。
舊所記憶者。
一切棄絕。
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
如是者。
閱六暑寒。
佛智嘉其有成。
欲縻以上職。
不聽而去。
俄上天目山。
禮普應本禪師。
普應見已。
期之如佛智。
師將久留。
普應曰。
賢首之宗。
日遠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張大之。
毋久淹乎此也。
為贊清涼像而遣之。
師喜曰。
吾今始知萬法皆本一心。
不識孰為禪那。
而孰為教乘。
內外自此空矣。
亟還寶林見春谷。
且告之故。
春谷曰。
可矣。
乃命之司賓。
尋升上座。
當時相從者。
皆宏偉之龍象。
師為分講雜華玄門。
會要統(tǒng)宗。
必極其所言。
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
聞之。
相與崇獎莫置。
聲光煥著。
五尺童子。
皆能知其名。
郡守范侯某。
憐春谷僧臘已高。
風之使讓其席。
師毅然不答。
侯設伊蒲供。
延師親與之語。
師曰。
有是哉。
所貴乎道者。
在明師弟子之分。
垂訓后人。
茍乘其耄。
而攘其位。
豈人之所為乎。
明公縱愛我厚。
名義不可犯也。
侯不覺離席。
把師臂曰。
別峰誠非常人也。
元延祐初。
始用薦者。
出世蕭山凈土寺。
師自念。
圭峰以來。
累葉相承。
其間或絕或續(xù)。
系執(zhí)法者之賢否。
遂發(fā)弘誓。
力持大法。
晨講夕演。
雖至于勞勚。
弗敢少懈。
天歷初。
朝廷新設廣教都總管府。
遴選名山主僧。
一歸至公。
升師住景德。
重紀至元中。
行宣政院。
遷主嘉禾之東塔。
師不赴。
時宰臣領院事。
乃改寶林。
寶林清涼肄業(yè)之地。
人咸為師榮。
師固守謙退。
遲回不上。
州牧。
邑尹。
山林友社。
交疏延請。
亦不允。
至第二疏。
始投袂而起。
仿終南山草堂故事。
建高齋。
辟幽舍。
招徠俊乂。
浙水東西。
莫不擔簦躡屩。
爭集輪下。
師竭忱開授。
比景德為尤勤。
法席之盛。
不減東山。
時至正初。
順帝。
御宣文閣。
近臣。
有以師之道行聞者。
帝嘉之。
特賜金襕伽黎衣。
帝師大寶法王。
亦俾以六字師號。
隱然作鎮(zhèn)江南。
宗門恒倚之為重。
狀元忠介公泰不華守越。
病旱無以禳。
僉謂。
非師不可。
師為爇香臂上。
以請雨。
即澍。
師蒞事一紀馀。
以疾固辭。
堅臥崇福庵中。
而時事日棘。
師因退處瞻博迦室。
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極。
四海更化。
設無遮大會于鐘山。
名浮屠咸應詔集闕下。
入見于武樓。
獨免師拜跽之禮。
命善世院護視之。
次日復召。
賜食禁中。
及還復有白金之賜。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
得疾久不瘳。
口占辭眾語。
端坐而蛻。
寔三年春三月十日也。
世壽八十一。
僧臘六十五。
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
準法阇維。
收馀燼瘞焉。
其嗣法分布列剎者。
則妙心大衍。
臬亭善現(xiàn)。
高麗若蘭。
景德仁靜。
姜山明善。
延壽師顗。
南塔國琛。
福城大慧。
景福性澄。
妙相道稱。
法云道悅。
小寶□日益。
凈土梵翱也。
師神宇超邁。
伏犀插腦。
長身而玉立。
美談吐。
遇王公貴人輕重教門者。
發(fā)論兗兗弗休。
其挺己衛(wèi)道。
理或不直。
雖斧锧在前。
不少挫其氣。
中歲稍涉魔事。
至中之以危法。
師不顧。
下帷卻掃。
日味華嚴。
其人一旦自斃。
然其游心文。
翰賓接賢。
公卿燕饗贐遺。
唯恐不盡其意。
永康胡公長孺。
吳興趙文敏公孟頫。
巴西鄧文肅公文原。
長沙歐陽文公玄烏。
傷黃文獻公溍武。
威余忠宜公闕。
咸樂與師交。
函詩往來。
無虛歲。
晚歲與安陽韓莊節(jié)公性。
李著作孝光。
唱酬于水光山色間。
尤極其情趣。
扶植他宗。
無塵毛猜忌。
聞其賢也。
斂衽不暇。
斷江恩師少林學也。
薦之主天衣。
天岸濟師臺衡教也。
挽之尸圓通。
至于甄別人品。
摩厲后進。
三宗屢得其人。
古林茂師之主保寧。
馭下過嚴。
楚僧無賴者數(shù)人。
將愬之于公府。
師偶遇于旅邸。
設豐食食之。
從容謂曰。
吾雖不識古林。
聞其為禪林名德。
子等將不利之。
君子以為何如人。
不如且已。
否則恐罹大咎也。
眾沉吟良久。
稽首列拜而去。
事遂寢。
師性至孝。
自恨蚤喪父。
養(yǎng)母純至。
及亡。
春秋祭禮無闕。
且請名臣書父母群行。
樹碑于墓。
生平無躁進意。
高麗沈王。
遣參軍洪瀹。
施大藏經(jīng)于二浙。
瀹自負通內外典。
不復下人。
入越見師。
茫然如有失。
力言于王。
邀公游燕都。
將振拔之。
過吳。
辭以疾而還。
持律甚嚴。
不敢違越。
撫世酬物。
終始如一。
不以久近為礙。
而散其誠。
逮革代之后。
囊無一錢。
唯存書史五千卷。
盡散其徒之能文者。
著述頗多。
未脫稿。
輒為人持去。
其外集曰天柱稿。
錄師自制詩文。
曰寶林編。
額聚古今人。
為寺所作者也。
嗚呼。
賢首之宗。
不振久矣。
凜乎若九鼎一絲之懸。
師獨能撐支震耀。
使孤宗。
植立于十馀傳之后。
凡五十年。
非賢者。
其能致是乎。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亦字別峰,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
”曰:“昆崙山。
”竟排闥趨內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
”同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辭章,翩翩大有可觀。
于是,父以纘承家學屬之。
母獨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
”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
聞春谷講清涼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盡得其傳。
又謁古懷肇,精四法界觀。
會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同曰:“子之學精且博矣,恐滯心于粗執(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錢塘,見晦機熙禪師,見其揮塵之間,同之夙習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晦機深嘉其志。
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
”特書偈贊清涼像,付以遣之。
同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
”還寶林,復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
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
郡守范公憐春谷臘高,欲風之讓席,乃設伊蒲,親與同言,同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后學,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
明公固愛我,使我陷于名,義實傷之也。
”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耶。
”元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尋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人咸榮之,同殊高臥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徠俊人,故天下學者莫不擔簦躡屩,集其輪下。
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
元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同禱。
同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亂,寺災,同奮然謀復新之。
大明龍興,太祖御極,設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同入見武樓,時年八十,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
同神宇超邁,狀甚修偉,玉立亭亭,而美談吐。
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惟誦《華嚴經(jīng)》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
同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繼江恩,少林之學者,乃薦之主天衣。
天岸濟,臺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
同游閩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同偶遇旅邸,乃設豐食餉之,從容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
不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
”事遂寢。
同性至孝,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養(yǎng)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必使心餐道味。
同持律甚嚴,一缽外無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說法辭眾,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
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
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現(xiàn)、高麗若蘭、景德仁靜、姜山明善、延壽師顗、南塔國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悅、凈土梵翱、寶林日益,十三人俱繼其法,化亦弘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0 【介紹】: 元明間僧人。浙江象山人,俗姓朱,字楚石,小字曇曜。出家后居嘉興天寧寺。明初太祖建法會于蔣山,征江南成德高僧,琦為第一。學行為當世所推崇,禪寂之外,專志凈業(yè)。自號西齋老人。所作西齋凈土詩數(shù)百首,皆蘊含凈土宗教義以勸世。
槜李詩系·卷三十一
梵琦。字楚石。小字曇曜。象山人。姓朱氏。出家海鹽天寧永祚寺。得法于徑山元叟端和尚。元英宗詔令金書藏經(jīng)。聞譙樓鼓聲。豁然大悟。遍主法席。名滿夷夏。泰定中住當湖福臻院。晚歸天寧。筑西齋退老。明興再被詔徵。建法會于蔣山。琦居第一。賜伊蒲供于文樓。洪武三年秋。召問鬼神之理。館于天界寺。示微疾。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書畢而化。賜謚佛日普照慧辯禪師。宋濂為撰塔銘。銘曰:大監(jiān)密旨馀十傳,妙喜起蹴龍象筵。有如大將據(jù)中堅,鐵卒十萬佩櫜鞬。或觸之者命發(fā)懸,誰歟五世稱象賢。佛日曉出瀛海壖,紅焰閃閃行中邊。流光所至無幽玄,憶初飛錫來北燕。彤樓畫閣金星躔,一擊三際皆廓然?;鹬行路笄鍍羯?,紺色涵空絕蔓牽。自茲口噴百丈泉,洗滌五濁離腥膻。內而諸夏外朝鮮,紛紛來者人駕肩。示以實相非空言,塔廟赫赩名山川。一佛能變萬與千,會萬歸一道則全。不識誣為有漏緣。帝敕中使來傳宣。鐘山說法超沈綿。萬人瞻依曲兩拳。一朝入滅同蛻蟬。西方彈指即見前。白玉樓閣琉璃田。金鈴寶樹演真詮。師之往矣神弗遷。寂光常定無偏圓。我作銘詩翠琰鐫。昭朗盛業(yè)垂年年。愚庵及公有悼楚石詩云:潦倒奚翁的骨孫,高年說法屢承恩。麻鞋直上黃金殿,鐵錫時敲白下門。煩惱海中垂雨露,虛空背上立乾坤。秋風唱徹無生曲,白牯貍奴亦斷魂。錢與善曰:曹溪五派臨濟下,妙喜遞傳元叟,而琦公嗣之,有六會錄,流布叢林。電坼霜開,金聲玉振。姚廣孝亦謂琦公于凈業(yè)一門,至老力行不懈。后云溪宏禪師亦推琦為明宗師第一。有凈土、和陶諸詩。北游鳳山,西齋三集。自楚石倡詩,教于永祚。正、嘉、隆、萬間,詩僧輩起,吟派之盛,于茲為最矣。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楚石,小字曇曜,族姓朱氏,象山人,居海鹽天寧寺。明初,徵至京建法會,賜第一座。有《北游》、《鳳山》、《西齋》三集。
皇明名僧輯略
行實 師諱梵琦。楚石其字也。寧波府象山縣人。姓朱氏。年九歲。授經(jīng)于訥翁謨公。十六剃染。閱楞嚴經(jīng)有省。隨元叟端公入京。聞西樓鼓聲。汗如雨下。因偈曰。捉得紅爐一點雪。卻是黃河六月冰。見元叟。元叟許可。會報恩虛席以待。師勉赴。而筑室西齋。為終焉之計。師形軀短小。而神觀精朗。舉揚正法。無愧妙喜。世壽七十五。僧臘六十三。有六會語錄行世。 上堂 除夜小參。善哉三下板。知識盡來參。既善知時節(jié)。吾今不再三。諸仁者。一舉更不再舉。今已再舉。一聞更不再聞。今已再聞。頭頭上明。物物上了。如理如事。亙古亙今。不是涅槃心。亦非正法眼。恁么恁么。三世諸佛祇言自知。不恁么不恁么。六代祖師無啟口處。設使言前薦得。猶為滯殼迷封。假饒句下精通。未免觸迷狂見。今紅爐上拾得一點雪??菽旧霞R些子花。與你諸人赴個時節(jié)。殘燈隨臘盡。爆竹送春來。復舉盤山云。向上一路。千圣不傳。慈明云。向上一路。千圣不然。妙喜云。向上一路。熱碗鳴聲。師云。三大老盡力道。只發(fā)明得向下一路。若是向上一路。驢年未夢見在。 普說 上堂。舉僧問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未審路頭在什么處。峰以拄杖畫一畫。云在這里。師云。白云萬里。僧舉前話問云門。門云。扇子??跳上三十三天。筑著帝釋鼻孔。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師云。白云萬里。忽有人出來。問天寧與么批判。還愜得二大老意么。向他道白云萬里。呵呵呵。啰啰哩。啰啰哩。啰啰哩。剎剎塵塵知幾幾。十字街頭石敢當。忽然吸竭滄溟水。你輩茄子瓠子那里知得。拍禪床便起。 當晚小參。僧問諸佛不出世。祖師不西來。佛法遍天下。談玄口不開。既是佛法遍天下。為什么談玄口不開。師云。南斗七。北斗八。進云。未審此理如何。師云。去去西天路。迢迢十萬馀。乃云。人天眾前激揚此事。也須是本分衲僧始得。若非本分衲僧。未免遭人怪笑。只如適來禪客立個問頭。恁么答他。卻理會不得。再舉一遍。既是佛法遍天下。為什么談玄口不開。檐聲未斷前宵雨。電影還連后夜雷。 結夏小參。僧問如何是山里禪。師云。胡孫上樹尾連顛。進云。如何是城里禪。師云。十字街頭一片磚。進云。如何是村里禪。師云。扶桑人種陜西田。進云。謝師答話。師云。蒼天蒼天。乃云。衣食養(yǎng)壽命。一日不可無。糞埽敵寒暑。粗糲療形枯。昨日三春。今朝九夏。何不趁色身強健時。撥教生死路頭明白。要去便去。要住便住。誰障得你。誰礙得你。豈不俊哉。豈不快哉。且道生死路頭作么生撥??帐职唁z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若不會。與你下個注腳。空手把鋤頭。驟馬上高樓。步行騎水牛。鬧處冷湫湫。人從橋上過。飯?zhí)}頭受餓。橋流水不流。撥火覓浮漚。時不待人。參。復舉圓覺經(jīng)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師云。若然。道有也得。道無也得。向上也得。向下也得。得也得。不得也得。數(shù)片白云籠古寺。一條綠水繞青山。 示眾 師云。一朝村院主。萬劫出頭難。大難大難。若是個漢。佛語祖語不教蘊在胸襟。掉向他方世界。何況世間淺近之學。便誦得四韋陀典。但增妄想??白魃趺?。食人涎吐。未有了日。不如無事好。見我道無事。便作無事會又爭得。若要真?zhèn)€無事。須下死工夫。大死一回。死中得活。便能超毗盧。越釋迦。百匝千重。七通八達。祖師巴鼻。向上宗乘。盡與埽除。不勞拈出。云門云。我今日共你說葛藤。屎灰屎火。泥豬疥狗。不識好惡。屎坑里作活計。汝若跳出屎坑。卻來山僧手里吃棒。 示眾??催@般時節(jié)。有志學道兄弟那里放包。從上來建立門庭為什么事??傻珵槟銕奏l(xiāng)親法眷。圖口腹。恣無明。成群作隊。造地獄業(yè)。佛法禪道推向一邊。爭知業(yè)報卒亸避不得。刀山劍樹。鑊湯爐炭。無人替代渠。如今大方叢林。兵變以來。南北東西。萬中無一。因什么如此。蓋是惡貫滿。業(yè)果熟。自作自受。更教誰承當。祖師勸你出家。終不但為衣食名利拋鄉(xiāng)別井也。只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尋師訪友。切切究明。噴地一發(fā)。成佛作祖去。報父母深恩去。度脫天下人去。既不如此。因何出家。冷地思量。古風大好。饑則乞食。寒則補衣。日中一餐。樹下一宿。旅泊三界。示一往還。永斷無明。方成佛道。豈不見無業(yè)國師示眾云。古人得意之后。茅茨石室。折腳鐺里煮飯吃過三二十年。名利不干懷。財寶不為念。大忘人世。隱跡巖叢。君王命而不來。諸侯請而不赴。豈同吾輩貪名愛利。汩沒世涂。如短販人。有少希求。而忘大果。與么指示??缮贩置?。作福不如避罪。多虛不如少實。在此衣線下一道圓光。阿誰無分。莫教失卻人身。只要你直下?lián)k取。便與佛祖齊肩。若道山僧妄語。甘入拔舌地獄。 示眾。教中有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衲僧門下念個什么。若道念佛。念著佛字。漱口三日。不可是念佛也。若道念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不可是念法也。清凈行者。不入涅槃。破戒比丘。不入地獄。不可是念僧也。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不可是念戒也。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不可是念天也。施者受者。并所施物。三輪空寂。俱不可得。不可是念施也。莫是無念么。才無念便是有念。避溺投火。轉見病深。直饒獨脫無依。要作山僧奴子未可在。欲得會么。千年無影樹。今時沒底靴。 舉云門一日拈拄杖云。凡夫實謂之有。二乘析謂之無。緣覺謂之幻有。菩薩當體即空。衲僧見拄杖但喚作拄杖。行但行。坐但坐。總不得動著。妙喜云。我不似云門老人。將虛空剜窟籠。驀拈拄杖云。拄杖子不屬有。不屬無。不屬幻有。不屬即空。卓一下云。凡夫二乘緣覺菩薩盡向這里各隨根性悉受用。惟于衲僧分上為害為冤。要行不得行。要坐不得坐。進一步則被拄杖子迷卻路頭。退一步則被拄杖子穿卻鼻孔。只今莫有不甘底么。試出來與拄杖子相見。如無。來年更有新條在。惱亂春風卒未休。凡夫不合起有見。二乘不合起無見。緣覺不合起幻有見。菩薩不合起當體即空見。不可放過。云門老漢貪觀白浪。失卻手橈累天下衲僧總落拄杖圈?。放過不可。好與一坑埋卻。 舉昔有一婆子施財。請趙州和尚轉大藏經(jīng)。趙州下禪床繞一匝云。轉藏已畢。人回似婆子。婆子云。比來請轉一藏。如何和尚只轉半藏。妙喜云。眾中商量道。如何是那半藏?;蛟圃倮@一匝?;驈椫敢幌??;蚩人砸宦??;蚝纫缓??;蚺囊慌摹mッ匆娊?。只是不識羞。若是那半藏。莫道趙州更繞一匝。直饒百千萬億匝。于婆子分上只得半藏。設使更繞須彌山百千萬億匝。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假饒?zhí)煜吕虾蜕幸嗳缡抢@百千萬億匝。于婆子分上也只得半藏。設使山河大地。森羅萬象。若草若木。各具廣長舌相。異口同音。從今日轉到盡未來際。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諸人要識婆子么。良久云。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師云。這婆子謂趙州只轉半藏。弄假像真。當時只消道何不向未繞禪床時會取。 舉德山小參示眾云。老僧今夜不答話。問話者三十棒。時有僧出禮拜。德山便打。僧云。某甲話也未問。為什么打某甲。山云。你是甚處人。僧云。新羅人。山云。未跨船舷。好與三十棒。法眼云。大小德山話作兩橛。圓明云。大小德山龍頭蛇尾。雪竇云。德山握閫外之威權。有當斷不斷不招其亂底劍。要識新羅僧。只是撞著露柱底瞎?jié)h。 涂毒鼓未擊。早是鴨聞雷。漫天網(wǎng)未收。躍鱗沖浪來。德山老。德山老。正令當行非草草。法眼重加矢上尖。圓明更向聲前掃。千古流芳雪竇師。長劍在手親提持。 舉德山挾復子到溈山。上法堂。從東過西。從西過東。溈山默坐不顧。德山云。無無。便下去。復云。也不得草草。遂具威儀見溈山。提起坐具云。和尚。溈山擬取拂子。德山便喝。當時背法堂著草鞋便去。溈山至晚問首座。適來新到在什么處。首座云。當時背法堂著草鞋便去。溈山云。還識此子么。已后向孤峰項上蟠結草庵呵佛罵祖去在。 作家相見。無背無面。眼似流星。機如閃電。提起坐具。略露鋒铓。擬取拂子。聊乘快便。已后孤峰結草庵。牛頭向北馬頭南。 開示 既稱長老。出世為人。喻如金錍刮眼膜。非是小事。若傷鋒犯手。未免破睛。危乎險哉。間不容發(fā)。豈可恣矇袋。掉三寸舌。脫空瞞人。你看他挾山初住京口寺。已有發(fā)明。到垂手處。不無滲漏。后往華亭見船子。及船子向他道。離鉤三寸。子何不道。道不得。劈口一橈。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始大徹。所以道參禪須是悟始得。悟了須是見人始得。若不見人。只成杜撰禪和。說拍盲禪。到處教壞人家兒女去也。第一本領要端正。履踐須明白。院子大小正當置之度外。臨濟下風穴首山何嘗聚三百五百眾來。至今道行天下。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也。 又云兄弟開口便道我是禪和。及問他如何是禪。便東覷西覷。口如扁擔相似??嘣涨铡3灾鹱骘?。不去理會本分事。爭持文言俗句。高聲大語。略無忌憚。全不識羞。有般底不去蒲團上究明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冷地里學客舂。指望求福。懺除業(yè)障。與道太遠在○凝心斂念。攝事歸空。念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返的死人。又有妄認能瞋能喜能見能聞。認得明白了。便是一生參學事畢。我且問你。無常到時。燒作一堆灰。這能瞋能喜能見能聞的什么處去也。恁么參的。是藥汞銀禪。此銀非真。一煅便流。因問你尋常參個什么。答道有教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又教我只如此會。今日方知不是。就和尚請個話頭。我道古人公案有什么不是。汝眼本正。因師故邪。累請不已。 凈土詩(略舉十首) 有個彌陀在自心。才生一念隔千岑。于中豈待回光照直下翻為向外尋。綠水青山皆妙體。黃鶯紫燕總玄音。凡夫只為貪瞋重。不覺身棲寶樹林。 遙指家鄉(xiāng)落日邊。一條歸路直如弦。空中韻奏般般樂。水上花開朵朵蓮。雜樹枝莖成百寶。群居服食勝諸天。吾師有愿當垂接。不枉翹勤五十年。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稱身瓔珞隨心現(xiàn)。盈器酥酡逐念來。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樓無地著塵埃。法王為我談真諦。直得虛空笑滿腮。 將參法會禮金仙。漸逐香風出寶蓮。紅肉髻光流不盡。紫金身相照無邊。重重樹網(wǎng)垂平地。一一華臺接遠天。諸佛界中希有事。了如明鏡現(xiàn)吾前。 一寸光陰一寸金。勸君念佛早回心。直饒鳳閣龍棲貴。難免雞皮鶴發(fā)侵。鼎內香煙初未散。空中法駕已遙臨。塵塵剎剎雖清凈。獨有彌陀愿力深。 金作層樓玉作臺。琉璃田地絕纖埃。惟心凈土無高下。自性彌陀不去來。紅日初非天外沒。白蓮只在意根栽。眾生障重須存想。想極情亡眼豁開。 莫將胎獄比華池。早向池中占一枝。卻坐寶華成佛子。何煩慈母浴嬰兒??诓头ㄏ舱骐瑞?。心得明門妙總持。般若臺前定回日。令人長憶雁門師。 多言極樂向西尋。究竟不離清凈心??沼叭氤亟员逃瘛H展獯浔M黃金。事如夢幻雖非實。理到圓常卻甚深。八萬四千真相好。請君危坐扣靈襟。 須摩提國贊何窮。不與他方佛境同。百味酸甜長滿缽。一身輕健任游空。初心便獲無生忍。具縛能教宿命通。今古往生留傳記。盡塵沙界扇慈風。 念極心開見佛時。自然身到碧蓮池?;疠喿飪羟Ы?。琪樹光分萬萬枝。善友深談終不厭。靈禽妙語實難思。功成果滿須臾事。尚謂奔流閃電遲。 袾宏曰。本朝第一流宗師。無尚于楚石矣。筑石室。扁曰西齋。有西齋凈土詩一卷行世。今止錄十首以見大意。彼自號禪人而淺視凈土者??梢陨铋L思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字楚石。明州象山人。姓朱。父杲。好善。有隱德。母張氏。事佛惟謹。以大元元貞二年。丙申六月。夢日墮懷而生。襁褓中。有神僧見之。謂曰。此兒佛也。他日當大振佛法。四歲失怙恃。祖母王氏鞠之。六歲善屬對。七歲能書大字。詩書過目不忘。九歲抵西淅。從海鹽天寧衲翁模受經(jīng)業(yè)。年十六。入杭昭慶受具戒。一日閱首楞嚴。有說偈曰。七處徵心心不肯。八還辨見見元無。劈開秘密千重鎖。迸出圓明一顆珠。從此圣凡知解絕。有何生死性情拘。話頭拈起知音少。留與人間作楷模。時元叟端禪師。主徑山。師往參即問。如何是言發(fā)非聲。色前不物。叟遽云。言發(fā)非聲。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師擬進語。叟震威一喝。師乃錯愕而退。會英宗皇帝詔善書者赴闕。金書大藏經(jīng)。師在選中。辭叟遂行。既至。館于萬寶坊。近崇天門。一夕睡起。聞?樓鼓鳴。豁然大悟。徹見徑山為人處。述偈曰。崇天門外鼓騰騰。驀劄虛空就地崩。拾得紅爐一片雪。卻是黃河六月冰。甲子東歸。再參元叟于徑山。叟迎笑曰。且喜汝大事了畢。遂以第二座延之。學者多咨叩焉。未幾以行宣政院命。出世海鹽州之福臻。題五相無礙曰。萬法圓成一念中。眾生世界盡牢籠。光相大小珠相似。赤白青黃色不同。畢竟未知何處起。如今方信本來空。平常一句如何會。日出西方。夜落東天。歷遷州之天寧。至元遷杭之報國。至正遷嘉興之本覺。丁亥。帝賜號佛日普覺慧辯禪師。復遷天寧。建大毗盧閣。又建寶塔七層。高二百四十馀尺。塔成忽偏倚欲什。師日禱于佛。夕大風雨。州民聞空中有聲曰。急往天寧救塔。明日塔乃四正如初。后以兵燹殆廢。失頂之寶瓶。師復鳩施完葺。以錢鑄寶瓶補之。上瓶之日。天花紛雨。異香滿空。大明洪武元年秋九月。詔江南大浮圖十馀人。于蔣山寺。作大法會。師與其列。隨升座說法。以聳人天龍鬼之聽。上大悅。二年三月。復修故事。召師說法。錫燕于文樓下。親承顧問。出內府白金以賜。館于天界寺。上以鬼神情狀。幽微難測。命著三藏之說。既而援據(jù)經(jīng)論成□將入奏。忽示微疾。越四日。趣左右具浴更衣。索筆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厲聲一喝。泊然而化。茶毗。齒牙舌根數(shù)珠咸不壞。弟子文晟奉歸海鹽。建塔于天寧永祚禪寺。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梵琦。
楚石其字也。
小字曇耀。
明州象山人。
姓朱氏。
父杲。
母張氏。
張夢日墜懷而生。
師方在襁褓中。
有神僧摩其頂曰。
此佛日也。
他時能炤燭昏衢乎。
人因名之為曇耀云。
年七歲。
靈性穎發(fā)。
讀書即了大義。
或問所嗜何言。
即應聲曰。
君子喻于義。
至于屬句仿書。
皆度越馀子。
遠近號為奇童。
九歲棄俗入永祚。
受經(jīng)于訥翁謨師。
尋依晉翁詢師于湖之崇恩。
詢師。
師之從族祖也。
趙魏公。
見師器之。
為鬻僧牒。
得薙染為沙門。
繼往杭之昭慶。
受具足戒。
年已十有六矣。
詢師遷住道場。
師為侍者。
居亡何。
命司藏室。
閱首楞嚴經(jīng)。
至緣見因明暗成無見處。
恍然有省。
歷覽群書。
不假師授。
文句自通。
然膠于名相。
未能釋去纏縛。
聞元叟端公倡道雙徑。
師往問云。
言發(fā)非聲色前不物。
其意何如。
元叟。
就以師語詰之。
師方擬議欲答。
元叟叱之使出。
自是群疑塞胸。
如填鉅石。
會英宗詔。
粉黃金為泥。
書大藏經(jīng)。
有司以師善書。
選上燕都。
一夕聞西城樓鼓動。
汗如雨下。
拊幾笑曰。
徑山鼻孔。
今日入吾手矣。
因成一偈。
有拾得紅爐一點雪。
卻是黃河六月冰之句。
翩然南旋。
再入雙徑。
元叟。
見師氣貌充然。
謂曰。
西來密意。
喜子得之矣。
遽處以第一座。
且言。
妙喜大法。
盡在于師。
有來參叩者。
多令師辨決之。
元泰定中。
行宣政院。
稔師之名命。
出世海鹽之福臻。
遂升主永祚。
永祚師受經(jīng)之地。
為創(chuàng)大寶閣。
范銅鑄賢劫千佛。
而毗盧遮那。
及文殊師利。
普賢。
千手眼觀音諸像。
并寘其中。
復造塔婆七級。
崇二百四十馀尺。
功垂就。
勢偏將壓。
師禱之。
夜乃大風雨。
居氓聞鬼神相語。
曰。
天寧塔偏。
亟往救之。
遲明。
塔正如初。
遷杭之報國。
轉嘉興之本覺。
更搆萬佛閣。
九楹間。
宏偉壯麗。
儼如天宮。
下移人世。
帝師嘉其行業(yè)。
賜以佛日普炤慧辯禪師之號。
佛日頗符昔日神僧之言。
識者異焉。
會報恩光孝虛席。
僉謂報恩一郡巨剎。
非師莫能居之。
師勉徇眾請而往。
尋退隱永祚。
筑西齋。
為終焉之計。
至正癸卯。
州大夫。
強師主其寺事。
時塔燬于兵。
師重成之。
景瓛為鑄寶壺冠于顛。
感天花異香之祥。
師舉景瓛為代。
復歸老于西齋。
入我明洪武元年。
詔江南大浮屠十馀人。
于蔣山禪寺。
作大法會。
師實預其列。
升座說法。
以聳人天龍鬼之聽。
上大悅。
二年春復如之。
錫宴文樓下。
親承顧問。
暨還。
出內府白金以賜。
三年之秋。
上以神鬼情狀。
幽微難測。
意。
遺經(jīng)當有明文妙柬。
僧中通三藏之說者問焉。
師以夢堂噩公。
行中仁公對。
同館于大天界寺。
上命儀曹勞之。
既而援據(jù)經(jīng)論成書。
將入朝敷奏。
師忽示微疾。
越四日。
趣左右具浴更衣。
索筆書偈曰。
真性圓明。
本無生滅。
木馬夜鳴。
西方日出。
書畢謂夢堂曰。
師兄。
我將去矣。
夢堂曰。
子去何之。
師曰。
西方爾。
夢堂曰。
西方有佛。
東方無佛耶。
師厲聲一喝。
泊然而化。
時禁火葬。
禮部以聞。
上特命從其教。
茶毗之馀。
齒牙舌根數(shù)珠咸不壞。
設利粘綴。
遺骨累累然如珠。
弟子奉骨及諸不壞者。
歸海鹽。
建塔于天寧永祚禪寺。
葬焉。
世壽七十五。
僧臘六十三。
其說法機用。
則見于六會語。
其游戲翰墨。
則見于和天臺三圣。
永明壽陶潛林逋諸作。
別有凈土詩。
慈氏上生偈。
北游鳳山西齋三集。
通合若干卷。
并傳于世。
師為人。
形軀短小。
而神觀精朗。
舉明正法。
滂沛演迤。
有不知其所窮。
凡所涖之處。
黑白向慕。
如水歸壑。
一彈指間。
涌殿飛樓。
上插云際。
未嘗見師有作。
君子謂師。
縱橫自如。
應物無跡。
山川出云。
雷蟠電掣。
神功收斂。
寂寞無聲。
繇是。
內而燕齊秦楚。
外而日本高麗。
咨決心要。
奔走座下。
得師片言。
裝潢襲藏。
不翅拱璧。
師可謂無愧妙喜諸孫者矣。
續(xù)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諱梵琦。字楚石。明州象山人。朱姓。母張氏。元元貞二年丙申六月丁巳。生在襁褓。有僧見而謂其父曰。此兒必當振佛法。照耀濁世。九歲從海鹽天寧訥公受業(yè)。十六為僧。二十侍族祖晉翁洵公。因閱楞嚴至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fā)。則諸暗相永不能昏。于此有省。然于向上一著尚有滯礙。元叟端和尚主徑山。往參謁。問。如何是言發(fā)非聲。色前不物。叟遽云。言發(fā)非聲。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師擬進語。叟震威一喝。師乃錯愕而退。已而應書寫大藏之選。至京師崇天門。一夕聞?樓上鼓聲?;砣淮笪?。東歸。再參元叟。叟笑迎曰。且喜大事了畢。未幾。出世海鹽之福臻。至元乙亥遷杭之報國。洪武元年九月十一日。徵師說法于蔣山。 上大悅。又明年七月復被召。二十六日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端坐而逝。阇維。齒舌數(shù)珠不壞。有語錄二十卷及西齋凈土詩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楚石禪師。名梵琦。乃徑山元叟端禪師之高弟也。道弘海鹽福臻。次則天寧。乃至杭州報國。嘉興本覺。德風所被。聲重九洲。當元文順二帝時。楚山南北。浙水東西。其有道尊宿。無不經(jīng)錫徽號。琦獨遠引不與焉。至正間。帝師強贈師號佛日普照慧辨。琦亦不署也。暮年以門人景獻。代主天寧法席。則別筑方齋于天寧院西。為休老計。自稱西齋老人。至正間。四方多事。士大夫逃禪海濱者眾矣。從西齋游者。如宋公景濂輩。最稱博物。入西齋之門。劇談多北?;蛴袉枙r勢否臧。琦但唱休休歌。其聲韻莫測。癸卯。元帝師以手書微琦。琦稱病篤不赴。戊申。明高帝建極。以為折抱毀鼓之初。而歿于王事者無答焉。遂蒲車四出。徵天下高行沙門。敕儀曹。請琦升座于蔣山。使存亡者。均沾法利。高帝見提唱語。大悅。明年春。召入宴文樓。以琦年邁。賜杖而行。留琦館天界。又明年復徵天下有道禪師。均赴天界。其赴詔尊宿三十馀員。出元叟之門者。三居一焉。惟國清曇噩。雙徑智及。并琦三人。頻入宴文樓論道。高帝問鬼神幽玄不測之理。琦援據(jù)經(jīng)論。剖釋宸衷。然起居脫略。無異西齋時。高帝每嘆曰。楚石真林下道人也。是年七月十六日。琦呼侍僧進墨池。大書一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即謂噩夢堂曰。師兄我去也。噩曰。何處去。琦震聲一喝而逝。年七十有五矣。以遺偈聞高帝。帝命依法阇維。其不壞者二。齒如珂玉。舌如珊瑚。無數(shù)舍利。連綴其上。歸塔天寧西齋。愚庵以偈哭曰??锎舱勑ψ术?。遺偈親書若貫珠。木馬夜鳴端的別。西方日出古今無。分身何啻居天界。弘法毋忘在帝都。白發(fā)弟兄空老大。剎竿倒卻要人扶。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三
釋梵琦,字楚石,小字曇耀,象山人。嘗閱《楞嚴》,至“緣見因明,暗成無見”,恍然有悟。元叟端倡道雙徑,琦往問之:“言發(fā)非聲,色前不物,其意如何?”叟就以詰之。琦擬答叟,叱之使出,自是胸疑,如填巨石。會元英宗詔,粉黃金為泥書大藏經(jīng),以琦善書,選至闕下。一夕聞樓鼓動,汗如雨下,拊幾笑曰:“徑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因成偈有“舍得紅爐一點雪,卻是黃河六月冰”之句。旋入雙徑,叟見其氣宇充然,謂曰:“西來密意,喜子得之矣。”元泰定中,出主海鹽之福臺,尋遷永祚。明洪武初,詔名浮屠,于蔣山建廣薦會,琦首應詔躋席說法,圓音高唱,萬籟俱清。帝心悅懌,賜宴文樓,親承顧問,既還出帑金以賜之。館于天界寺,忽謂噩夢堂曰:“吾將去也。”曰:“子欲何之?”曰:“西方爾?!币蛴屩唬骸拔鞣接蟹?,東方無佛?!毙扮鶇柭曇缓?,泊然而化。荼毗,齒牙舌根,數(shù)珠咸不壞,舍利黏綴,遺骨累累如珠,所著有《楚石語錄》及《和永明山居詩》,并見《寺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94—1533 【介紹】: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履仁,后字履吉,號雅宜山人。為蔡羽先生門生,居洞庭三年,既而在石湖之濱讀書二十年。由諸生貢入國子監(jiān)。工書畫,行書疏秀出塵,妙得晉法。于書無所不窺。詩刻尚風骨。有《雅宜山人集》。
明詩紀事·丁簽·卷十一(下)
寵字履仁,更字履吉,吳人。
以諸生貢入太學。
有《雅宜山人集》十卷。
(《國寶新編》:王履吉清夷廉曠,與物無競,人擬之黃叔度。
詩辭刻尚風骨,擺脫輕靡,陶熔李、杜,汰滌情文,既正體裁,復滅蹊徑,可謂后來之高足。
惜乎天不假年,進而未止,學士觀其汗血可也。
行書疏秀出塵,頗得晉法。
《胥臺集》:山人詩才力雄闊,醉篇麗贍,去輕靡而就沈著,尚鋪綴而略陶熔。
又白雀》諸篇,與興寄沖玄,思調清逸,遂窺陶、謝之堂,幾入王、孟之室。
甫田集》:王君風儀玉立,舉止軒揭,讀書石湖之上,偃息長林豐草間,含曛賦詩,倚席而歌,邈然有千載之思。
《績吳先賢贊》:吳書學自宋克、祝允明逮王寵皆名得魏、晉法。
寵所為詩與文徵明相若,而格少尚之。
《藝苑卮言》:王履吉詩如鄉(xiāng)少年久游都會,風流詳雅而不盡脫本來面目。
又似揚州大宴,雖鮭珍水陸而時有宿味。
四友齋叢說》:文衡山之后,當以王雅宜為第一。
蓋其書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絕,迥出諸人之上。
雅宜詩清警絕倫,無一點塵俗氣,真所謂天上謫仙人也,所欠者沈著耳。
《六硯齋筆記》:王履吉不以畫名,偶然興到,隨筆點染,深得大擬、云林墨外之趣。
可見高人胸中無所不能。
無聲詩史》:雅宜山人書法出入晉、唐,持亦清新絕俗,作畫仿黃子久,蒼秀處不減徵仲。
嘗自題云:「遠岸疏林斜日外,春風碧水草堂前。
匡廬突兀開屏障,坐看銀河一道懸。
」 《明詩選》:李舒章曰:「履吉風華燁燁,自有駿骨。
」陳臥子曰:「履吉中首山詩,追蹤顏光祿。
」 《列朝詩集》:王履吉初學于蔡九逵,其后游邊、顧之間,浸浸改轅而北。
《明詩別裁》:履吉圭臬顏、謝,痕跡未融。
然爾時吳中詩格以履吉為最。
七言律亦頗沈郁,或者必以摹古短之何也。
《田按》:履吉五古步趨顏、謝,亦時希蹤左、阮,固是吳中俊特。
其《贈邊太?!吩娫疲骸钢兄輧升垔^東魯,一夙摩傾倒李何。
」與邊至矣。
牧齋北轅之論,是履吉得力處,不得以此訾議。)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