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韋應(yīng)物

相關(guān)人物:共 51 位。
共 6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照綠蘋。
忽聞歌苦(一作古)調(diào),歸思欲沾巾。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后漢徵君徐君碣銘(727年) 唐 · 張九齡
四言詩
后漢高士徐君。諱稚。字孺子。南昌人也。先生受天元休。含道杰出。生知而上。貫之以一。體資清純。動適元妙。知道之將廢。乃窮而獨善。躬耕取資。非力不食。鄰落所處。率化無訟。在漢之季。遭時溷濁。不抗跡以庇物。故退棲山林。不茍利以辱身。故進(jìn)無祿位。五辟宰府。四察孝廉。又舉有道。就拜太原太守。皆辭疾不起。延嘉二年。尚書令汝南陳蕃仆射南郡胡廣相與上疏。極言先生宜為輔弼。協(xié)和人神。漢桓帝猶能安車元纁。備禮徵聘。而竟不屈志。知時之不可支也。然而諸公嘉招。雖不之屑就。及聞薨卒。徒步吊祭。禮有所尚。只雞不薄。意有所加。生芻為貴。士之感義。實衰世之有補。人而見德。俾后生之可尋。其廢中權(quán)。行中慮。皆此之類也。昔者夷齊介潔而遠(yuǎn)去。沮溺野逸而離群。顏闔鑿壞以遁逃。接輿狂歌而詭激。此誠作者?;蝾惞撩?。夫有所不為。志則偏也。無適不可。用之極也。先生則貶絕在心。而經(jīng)修于世。純儉以存戒。博愛以體仁。應(yīng)物以會通。全巳以歸正。漢庭所以宗其德。天下所以服其行。豈與彼數(shù)子直徑庭而巳哉。靈帝初欲蒲輪聘。會先生以疾終。時年七十二。有子曰季登。篤行孝悌。亦高尚不仕?;侍崎_元十五年。予忝牧茲郡。風(fēng)流是仰。在懸榻之后。想見其人。有表墓之儀。豈孤此地。則先生之德。其可沒乎。銘曰。
靈芝無根,醴泉無源。
角立杰出,先生斯存。
英英先生,德不可名。
麟出無應(yīng),鴻飛入冥。
道高事遠(yuǎn),跡陳名劭。
勒石舊邦,以觀其妙。
李潮八分小篆歌(766年) 唐 · 杜甫
蒼頡鳥跡既茫昧,字體變化如浮云。
陳倉石鼓(其石粗有鼓形,字刻石旁,其數(shù)有十,初在陳蒼野中。韓愈為博士時,請于祭酒,欲以數(shù)橐駝輿致太學(xué),不從。鄭馀慶始遷之鳳翔,愈以為宣王鼓,韋應(yīng)物以為文王鼓,宣王刻,歐陽修集古錄始設(shè)三疑,鄭樵摘丞殹二字,見于秦斤、秦權(quán),而以為秦鼓,程大昌又云成王之鼓,《左傳》成有岐陽之蒐,其字乃番吾之跡)(一作文)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jié)h蔡邕,中間作者寂不聞。
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
苦縣光和骨立(一作力),書(一作畫)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復(fù)(一作可)得,吾甥李潮下筆親。
尚書韓擇木(昌黎人),騎曹蔡有鄰(濟陽人)。
開元已來數(shù)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況潮小篆逼秦相,快劍長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一作千)金,蛟龍盤拿肉屈強。
吳郡張顛誇草書,草書非古空雄壯。
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東(一作江)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⑴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蒼頡古文或異。秦李斯、胡毋敬輩,改省為小篆。程邈獻(xiàn)隸書,主于徒隸簡易,王次仲作八分。蓋小篆古形猶存其半,八分已減小篆之半,隸又減八分之半,本謂之楷書,楷隸大范相同。張懷瓘謂程邈以后之隸與鐘、王之今楷為一意。歐陽修以八分為隸,洪適因之,迄無定說
⑵ 苦縣老子碑,蔡邕書,樊毅西岳碑,漢光和中立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詩教殆淪缺,庸音互相傾。
忽觀風(fēng)騷韻,會我夙昔情。
蕩漾學(xué)海資,郁為詩人英。
格將寒松高,氣與秋江清。
何必鄴中作,可為千載程。
受辭分虎竹,萬里臨江城。
到日掃煩政,況今休黷兵。
應(yīng)憐禪家子,林下寂無營。
跡隳世上華,心得道中精。
脫略文字累,免為外物攖。
書衣流埃積,硯石駁蘚生。
恨未識君子,空傳手中瓊。
安可誘我性,始愿愆素誠。
為無鸑鷟音,繼公云和笙。
吟之向禪藪,反愧幽松聲。
唐故揚州慶云寺律師一公塔銘(762年10月) 唐 · 獨孤及
四言詩
公諱靈一。俗姓吳。廣陵人也。神氣清和。方寸地靈。與太初元精。合其純粹。聞思修惠。介然生知。九歲出家。三千斷結(jié)。嚴(yán)持律藏。將紹法寶。示人文學(xué)。以誘世智。初不計身中有我。我中有身。德充報圓。緣斷相滅。寶應(yīng)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終于杭州龍興寺。春秋三十有六。臨滅顧命。以香木茶毗。為送終之節(jié)。門弟子虔奉遺旨?;浺允窃履橙铡7偕碛谀成?。起塔于某原。從拘尸城之制也。右補闕趙郡李紓。殿中丞侍御史頓邱李湯。嘗以文字言語。游公廊廡。至是相與追錄遺懿。以詒塵劫。謂公貞靜直方。淵遠(yuǎn)宏大。而密識洞鑒。天倪道機。注不滿。酌不竭。沖如也。自受生至于出家。貪恚不入念。哀樂不見色。自出家至于涅槃。六根不染欲界之塵。自知道至于返真。雙履不踐居士之門。公之嚴(yán)持也。初公之先世為富家。既削發(fā)。推萬金之產(chǎn)。悉以讓諸孤昆季。所取者獨衲衣錫杖。及身而三。舍七界五欲。如棄涕唾。公之純白也。其所底止。必?fù)裆介g樹下無塵垢之地。初舍于會稽南山之南懸溜寺焉。與禪宗之達(dá)者釋隱空虔印靜虛相與討十二部經(jīng)第一義諦之旨。既辨惑。徙居馀杭宜豐寺。鄰青山。對佳境。以嶺松澗石為梵宇。竹風(fēng)月露為丈室。超然獨往。與法印俱。自是師資兩忘??丈郧病1╋L(fēng)偃山。而正智不動。巨浪沃日。而浮囊自安。于是著法性論以究實諦。公之懸解也。公智刃先覺。法施無方。每禪誦之隙。輒賦詩歌事。思入無間。興含飛動。潘阮之遺韻。江謝之闕文。公能綴之。蓋將吻合詞林。與儒墨同其波流。然后循循善誘。指以學(xué)路。由是與天臺道士潘清廣陵曹評趙郡李華潁川韓極中山劉穎襄陽朱放趙郡李紓頓邱李湯南陽張繼安定皇甫冉范陽張南史清河房從心相與為塵外之友。講德味道。朗詠終日。其終篇必博之以文。約之以修。量其根之上下而投之以法味。欲使俱入不二法流。公示教之攘門也。內(nèi)張?zhí)鞕C。外與物接。舍法無我。以虛受人。曠焉若空谷之響。止水之象。優(yōu)而柔之。使自得之。其道樞未始不無為也。而飲其和者。亦虛而來。實而歸。明徵其所以然。則不得其眹。公應(yīng)之無涯也。宜豐寺地臨高隅。初無井泉。公之戾止。有靈泉呀然而涌。噴金沙之溜。于禪庭左右。挹之彌清。之無窮。公精至感物也。嗚呼。日發(fā)天啟壽量彼一劫住世圣道以拯拔喪得大云而涼火宅。其公乎。吁嗟昊穹。奪我善友。使生不極其涯。道不竟其源。豈前已就。諸有可出。將轉(zhuǎn)現(xiàn)他方乎。為應(yīng)化之始終。法身之去來。非思議所及乎。凡今學(xué)徒戒歸。若涉大水而無梁。抽毫強名。以志陳跡。其銘曰。
茫茫五濁。
愛習(xí)如債。
何以為師。
尸羅之戒。
卓爾上士。
一念識滅。
萬法懸解。
名離性空。
破魔結(jié)壞。
穎脫諸有。
獄視三界。
上德不器。
大道無方。
天縱之文。
亦和其光。
發(fā)彼蒙童。
啟迪思量。
我皆令入。
直心道場。
奈何法船。
今也則亡。
適來豈逆。
適去豈順。
施未及普。
天胡不憖。
飛鳥無跡。
法雷罷震。
福庭空虛。
來者曷問。
言之糟粕。
留為秘印(謹(jǐn)按自知道至于返真以下文苑英華作雙舄不踐居士之門六根不染欲界之塵學(xué)無常師悟不以漸內(nèi)以了因證心果外以惠用接物與止水空谷同其應(yīng)和而法施不住天機無方精義元言或形于章句騷雅之遺韻陶謝之缺文公能綴之其終篇必以了義博約和者量其根之上下而投以法味飽其風(fēng)者亦虛而來實而歸或以足言言必緣情一緣則萬緣作而諸相見無乃不可乎曰佛法自利他不系于權(quán)實將善誘之心咱和之固曰示入固波可也公又嘗謂無生正位實相宗本二乘所感談?wù)吣坑谑侵ㄐ哉撘员嬷热~后問惠遠(yuǎn)奧旨騞焉疑斷渙若冰釋者是以為向使大啟壽量好務(wù)宏道則法王度聞非公孰寄嗚呼生不極其涯道不竟其源豈應(yīng)物之緣住世之?dāng)?shù)止于是乎為世締之始終報身之去來非思議之所及乎清塵緬然學(xué)者安仰若涉大水而無舟航儒生強名以志陳跡)
⑴ 英華作卓爾立志于焉懸解持佛秘藏俾道勿壞
皇帝嗣位二載。河內(nèi)得賢二千石曰猗氏楊承仙者。剛毅公廉。仁明愛人。起鞞鼓間。為唐循吏。天生貞方。非有經(jīng)術(shù)潤飾。推誠御眾。以身率先。民用不擾。政是以茂。于時王師始平河北。而覃懷才歸于我。大兵之后。城郭為墟。相國梁公。拔公于戎馬之上。表為刺史。俾慰安斯人。公既至。則吊其瘡痍。剪其荊棘。省事節(jié)用。寬其征而均其力。然后浚決古溝。引丹水以溉田。田之污萊。遂為沃野。衣食河內(nèi)數(shù)千萬口。流人襁負(fù)。不召自至。如歸市焉。鰥煢無告不能自耕者。貸其種與農(nóng)器而教之。視五谷所宜。督其程課。勞來不怠。使民無不咸返其本。每循行屬縣。問所疾苦。時其饑飽。心為慘怛。如身之恤臂指。慈父之視幼子也。性嚴(yán)不殘。而恭于奉法。訓(xùn)軍以律。禁暴以肅。有抵刑者。雖拔葵犯禾。殺之無赦。由是兵不為盜。猛獸不食人。河內(nèi)之犬。無夜吠者。人人得敦其業(yè)而厚其生。上奇其能。以璽書勞勉。封宏農(nóng)郡公。邑二千戶。拜其男銳河南府參軍。方倚以牧人。不遐其福。大歷二年八月六日。公薨于州。春秋五十四?;实鄣肯?。詔曰。軍興已來。列郡凋耗。二千石少能以教化稱者。唯承仙苦心精力?;荽艘恢荨<医o而人知禮節(jié)。氣和而歲無災(zāi)害。三年有成。表課第一。賢守既歿。誰其嗣之。宜贈太子少傅。好事者撰公景行。謂公清直強力。能勤其官。百城之州。三軍之帥。可使居其任。量不及而歿。惜哉。初岐國公魯炅之守襄鄧也。公為新軍佐。敢殊死督戰(zhàn)。奮士卒。先藺石。亂中敗面滅鼻。而不言病。卒以是挫敵。軍中服其義勇。及涼公秉鉞而委質(zhì)焉。前后保河陽。守高平。安潞鎮(zhèn)鄴。董戎壺口。戮力危機之中。賈勇倉猝之間。惟盡敵是求。未嘗顧身。元戎賴之。卒成大勛。由是歷羽林金吾光祿大夫。加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而后至于是州也。公嘗表請歸葬。途由于洛。洛陽人聞楊懷州之至也。環(huán)而觀之。及其還也。懷人數(shù)千須于路。其亡也。闔境相吊。童子不巷歌。凡立誠應(yīng)物者。信不足則行失。飾知沽名者。實不足則名喪。若楊公者。非仁必由已。而誠在言前。則不能使千萬人悅之之速如是。某官某耆壽某等。愿復(fù)攀公之朱轓。望公之清揚而靡因也。故立石為碑。慰彼永思云。其詞曰。
吳公文翁,遭時無危。
因而綏之,其績易施。
公之來斯,大盜始夷。
師旅饑饉,丁于此時。
頑民反側(cè),比屋流離。
飲公醇仁,而忘怨咨。
饑者得食,寒者得衣。
豈知典謨,以吏為師。
豈必法令,信則不欺。
功倍古人,愛及煢嫠。
人之戴公,父兮母兮。
公之品望,與古賢希。
宜從人欲,俾壽無期。
嗚呼不傭,舍我曷歸。
公俾我活,何以報之。
我思公兮,涕淚此碑。
寵至乃不驚,罪及非無由。
奔迸歷畏途,緬貌赴偏(一作荒)陬。
牧此彫弊氓,屬當(dāng)賦斂秋。
鳳興諒無補,旬暇焉敢休。
前日懷友生,獨登城上樓。
迢迢西北望,遠(yuǎn)思不可收。
今曰車騎來,曠然銷人憂。
晨迎東齋飯,晚度南溪游。
以我碧流水,泊君青翰舟。
莫將遷客程,不為勝境留。
飛札謝三守,斯篇希見酬。
君家誠易知,易知復(fù)難同。
新裁尺一詔,早入明光宮。
西齋何其高(一作遠(yuǎn)),上與星漢通。
永懷洞庭石,春色相玲瓏。
久懷巴峽泉,夜落君絲桐。
信是怡神所,迢迢蔑華嵩。
鳥飛晴云滅,疊嶂盤虛空。
君家誠易知,易知意難窮。
① 一題作《奉和同郎中韋使君郡齋雨中宴集》,時況左遷饒州。
好鳥依佳樹,飛雨灑高城。
況與二三(一作數(shù)君)子,列坐分兩楹
文雅一何盛(一作麗),林塘含馀清。
府君(一作我公)未歸朝,游子不待晴。
白云帝城遠(yuǎn),滄江楓葉鳴。
卻略欲一言(一作拜手欲無言),零淚和酒傾。
寸心久(一作已)摧折,別離重(一作方)骨驚。
安得凌風(fēng)(一作霜)翰,肅肅賓天京。
朝沐敞南闈(一作扉),盤跚待日晞。
(一作揚)梳發(fā)更落,覽鏡意多違。
吾友見嘗少,春風(fēng)去不歸。
登高(一作臨)(一作至)一醉,猶可及芳菲。
共 6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