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勃

相關人物:共 25 位。
共 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83—515 【介紹】: 即元恪。
北魏皇帝。
鮮卑族。
孝文帝次子。
即位初,由大臣贊輔。
年十六親政,寵用外戚高肇,剪除宗室。
在位時,與南朝梁連年戰(zhàn)爭,互有勝負,取得梁壽春、義陽等城。
正始三年,俘楊紹先,滅氐楊氏。
崇信佛教,曾親為諸僧及朝臣講《維摩詰經(jīng)》。
境內(nèi)共建寺廟一萬三千余座。
在位十六年,廟號世宗。
全后魏文·卷八
帝諱恪,孝文帝第二子。太和二十一年立為皇太子,二十三年四月即位。改元四:景明、正始、永平、延昌。在位十六年。謚曰宣武皇帝,廟號世宗。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一名僧仙。西域康居國人。少業(yè)賈。泛兩舶往來吳蜀江海間。致貲貨。直鉅萬緡。時僧達禪師。居梓州新城之牛頭山。仙偶造焉。達則為說法曰。夫生死輪轉。愛必有離。身且如爾。而況外物乎。又嘗扣達房。達不應。因窺其戶。獨見水盈室內(nèi)。識者以為達入水觀故然。于是仙大領寤。即沈兩舶。謝遣妻子。薙落于灌口山之竹林寺。對眾自誓曰。茍非得道。終不出山。益遁夐絕地。結宇習定。每定必四五日乃出。因能言未來事。皆驗無小爽。明日客至。夜先具告其數(shù)。神異?以著聞。梁始興王澹鎮(zhèn)蜀。待以師禮。攜至陜。天監(jiān)十六年。游青溪山。將駐錫焉。先是道士李學祖等。占之以事營建。仙至輒芟墾。道士屢訶止弗為聽。而所辟僅容繩床許。無何火發(fā)。而道士望見之。相顧以為且燼仙。趨視之。仙則危坐烈焰中自若也。由是知其獲火光三昧者。雖道士亦從而推敬矣。后道場之成。多其力焉。澹以冥感。造四天王于梁泰寺。凡六齊日。則設供會眾。仙往赴。而五色光明。出四王頂。流耀近遠。所執(zhí)香爐不待火爇。而煙氣自騰。州刺史鄱陽王恢。躬受教戒。太尉陸法和。微時即慕向侍左右。給薪水二十年??蜕月谙蓜t曰。此三臺貴公。可詈辱耶。偶臥疾?;蛞娍~衣童子持藥。出青溪水中跪進之。疾良已。尋歸蜀。蓋留陜者二十有八年矣。至則蜀民如見父母。會大旱。托之祈雨。仙徐以杖扣龍湫曰。何嗜睡如此。雨霶霈不旋踵。民率歌舞其德復時為請者。捫肘腋。應念獲舍利。隋混一。蜀王秀命召之不至。怒以兵詣。勢殊可畏。仙聞之。著僧伽梨。念佛以俟。而天氣倏變。云霧晦冥。雹雪飄灑。溪澗湍涌壞行路。士卒沮莫進。王懼而悔過。乃霽。及見仙禮敬聽法。迎住成都之眾凈寺。開皇中。仍歸山寺。其將歸。山靈前為掃除道路。既歸。有客僧。宿房中。亟起之曳出。已而屋傾壓。嗚呼其悲濟可量耶。年百馀歲而滅。葬山中。俗至今以仙阇梨呼之。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道仙。
一名僧仙。
本康居國人。
以游賈為業(yè)。
往來吳蜀。
江海上下集積珠寶。
故其所獲貲貨乃滿兩船。
時或計者云。
直錢數(shù)十萬貫。
既瑰寶填委。
貪附彌深。
惟恨不多。
取驗吞海。
行賈達于梓州新城郡牛頭山。
值僧達禪師說法曰。
生死長久無愛不離。
自身尚爾況復財物。
仙初聞之。
欣勇內(nèi)發(fā)。
深思惟曰。
吾在生多貪。
志慕積聚。
向聞正法。
此說極乎。
若失若離要必當爾。
不如沈寶江中出家離著。
索然無擾豈不樂哉。
即沈一船深江之中。
又欲更沈。
眾共止之。
令修福業(yè)。
仙曰。
終為紛擾。
勞苦自他。
即又沈之。
便辭妻子。
又見達房凝水滉瀁。
知入水定信心更重。
投灌口山竹林寺而出家焉。
初落發(fā)日對眾誓曰。
不得道者終不出山。
即迥絕人蹤結宇巖曲。
禪學之侶相次屯焉。
每覽經(jīng)卷。
始開見佛在其處。
無不哽咽。
我何不值但見遺文。
而仙挺卓不群。
野棲禽狩。
或有造問學方者。
皆答對善權冥符正則。
自初入定。
一坐則以四五日為恒。
唯客到其門。
潛然即覺。
起共接語。
若無人往端坐靜室寂若虛空。
有時預告。
明當有客至。
或及百千。
皆如其說曾無缺長。
梁始興王澹。
褰帷三蜀禮以師敬。
攜至陜服沮曲。
以天監(jiān)十六年。
至青溪山。
有終焉志也。
便薙草止客繩床。
于時道館崇敞巾褐紛盛。
屢相呵斥甚寄憂心焉。
仙乃宴如曾無屑意。
一夕道士忽見東崗火發(fā)。
恐野火焚害仙也。
各執(zhí)水器來救。
見仙方坐大火猛焰洞然。
咸嘆火光神德。
道士李學祖等。
舍田造像。
寺塔欻成。
遠近歸信十室而九。
州刺史鄱陽王恢。
躬禮受法。
天監(jiān)末。
始興王冥感。
于梁泰寺造四天王。
每六齋辰常設凈供。
仙后赴會。
四王頂上放五色光。
仙所執(zhí)爐自然煙發(fā)。
太尉陸法和。
昔微賤日。
數(shù)載在山。
供仙給使。
僧有肆責者。
仙曰。
此乃三臺貴公。
何緣罵辱。
時不測其后貴也。
和果遂升袞服。
仙或勞疾。
見縹衣童子從青溪水出碗盛妙藥跪而進服。
無幾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復游井絡。
化道大行時遭酷旱。
百姓請祈。
仙即往龍穴。
以杖扣門數(shù)曰。
眾生憂苦。
何為嗜睡如此。
語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
民賴斯?jié)伞?div id="fce0gob"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161_1_111_comment'>
咸來禱賽欽若天神。
有須舍利即為祈請。
應念即至如其所須。
隋蜀王秀。
作鎮(zhèn)岷絡。
有聞王者。
尋遣追召。
全不承命。
王勃然動色。
親領兵仗往彼擒之。
必若固蹤可即加刃。
仙聞兵至都無畏懼。
索僧伽梨。
被已端坐念佛。
王達山足。
忽云雨雜流雹雪崩下。
水涌滿川藏軍無計。
事既窘迫。
乃遙歸懺禮。
因又天明雨霽。
山路清夷得至仙所。
王躬盡敬。
便為說法。
重發(fā)信心。
乃邀還成都之靜眾寺。
厚禮崇仰。
舉郭恭敬。
號為仙阇梨焉。
開皇年中返于山寺。
道路自凈山神前掃。
一夜客僧止房。
仙往曳出。
房因即倒。
年百馀歲端坐而卒。
仍葬彼山。
益州今猶有木景白疊尚存。
云是圣人仙。
阇梨許。
神僧傳·卷第五
釋道仙。
一名僧仙。
本康居國人。
初以游賈為業(yè)。
后值僧達禪師為其說法。
遂沈寶船于江。
辭妻子投灌口竹林寺而出家焉。
初落發(fā)日對眾誓曰。
不得道者不出此山。
即迥絕人蹤結宇巖曲。
禪學之侶相次屯焉。
每覽經(jīng)卷始開見佛在某處無不哽咽。
我何不值但見遺文。
而仙挺卓不群野棲禽獸。
或有造問學方者。
皆答善權冥符正則。
自初入定一坐則以四五日為恒。
準客到其門。
潛然即覺起共接晤。
若無人往端坐靜室。
寂若虛空。
有時預告明當有客至。
或及百千皆如其說。
曾無欠長。
梁始興王澹褰帷三蜀。
禮以師敬攜至陜。
于時道館崇敞巾褐紛盛。
屬相呵斥甚寄憂心焉。
仙乃晏如曾無所屑。
一夕道士忽見東岡火發(fā)恐野火焚害仙也。
各執(zhí)水器來救。
見仙方坐大火中猛焰洞然。
咸嘆火光神德。
道士李學祖等。
舍田造像寺塔欻成。
遠近歸信十室而九。
州刺史鄱陽王恢躬禮受法。
天監(jiān)末始興王冥感。
于梁泰寺造四天王像。
每六齋晨常設凈供。
仙后赴會。
四王頂上放五色光。
仙所執(zhí)爐自然焰發(fā)。
太尉陸法和昔微賤日。
數(shù)載在山供仙給使。
僧有肆責者。
仙曰。
此乃三臺貴公何緣辱罵。
時不測其后貴也。
和果遂升袞服。
仙或勞疾見縹衣童子從青溪水出碗盛妙藥跪而進服。
無幾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復游井絡化道大行。
時遭酷旱百姓請祈。
仙即往龍穴以杖叩門。
數(shù)曰。
眾生何為嗜睡如此。
語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
民賴斯?jié)伞?div id="tphpx0e"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161_2_59_comment'>
咸來禱賽。
欽若天神。
有須舍利即為祈請。
應念即至如其所須。
隋蜀王秀作鎮(zhèn)岷絡有聞王者。
尋遣追召全不承命。
王勃然動色。
親領兵仗往彼擒之。
必若固縱可即加刃。
仙聞兵至都無畏懼。
索僧伽黎披衣端坐念佛。
王達山足忽云雨雜流雹雪崩下。
水涌滿川藏車無計。
事既窘迫乃遙歸懺禮。
因又天明雨霽山路清夷得至仙所。
王躬盡敬便為說法重發(fā)信心。
乃邀還成都之靜眾寺。
厚禮崇仰舉國恭敬。
號為仙阇梨焉。
開皇年中返于山寺。
道路自凈山神前掃。
年百馀歲端坐而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2—683 【介紹】: 唐蒲州汾陰人。薛收子。太宗時授太子舍人,預撰《晉書》。高宗即位,擢給事中,轉中書舍人,加弘文館學士,拜東臺侍郎。坐事貶簡州刺史,配流巂州。上元初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永隆間拜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武則天聽政,乞致仕,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22—683 名振,以字行。
排行八。
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
薛收子。
9歲襲爵汾陰男。
及長,好學善屬文,甚得太宗愛重,累授太子舍人,預修《晉書》。
高宗朝,歷給事中、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上元三年(676),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又拜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
政出武后,以疾辭官。
卒,贈光祿大夫、秦州都督。
生平見楊炯《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新舊《唐書》本傳。
元超好薦才俊之士,推進文壇革新,楊炯稱之為“朝右文宗”(《王勃集序》)。
舊唐書·經(jīng)籍志下》、《新唐書·藝文志四》錄《薛元超集》30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九
元超。贈太常卿收子。九歲襲爵。尚巢刺王女和靜縣主。授太子舍人。高宗朝累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拜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帝疾劇。政出武后。陽瘖乞骸骨。加金紫光祿大夫。卒年六十二。贈光祿大夫秦州都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5—718 【介紹】: 唐晉州臨汾人,字榮期,本名馀慶。少舉童子科。長師事王義方。高宗上元初,應八科舉皆中,授武陟尉。嘗乘縣令赴州,開倉賑濟災民。武則天時,為左衛(wèi)長史、弘文館直學士。長安中,五遷正諫大夫,兼右控鶴內(nèi)供奉,忤旨,下遷水部郎中。武三思用事,以賢見忌,出守豪、蘄二州刺史,所至禮化大行。睿宗初,拜太子右諭德,兼崇文館學士,累封平原郡公。有《三國春秋》、《明堂新禮》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28—721 原名馀慶,字榮期,排行四,齊州全節(jié)(今山東濟南)人,客居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
高宗上元三年(676)應八科舉,授武陟尉。
永隆元年(680)應岳牧舉,對策擢上第。
武后垂拱中,累補左衛(wèi)胄曹參軍,入閣供奉。
歷司賓寺主簿、左衛(wèi)長史兼弘文館直學士、正諫大夫兼右控鶴內(nèi)供奉,左遷水部郎中,出為棣州刺史。
中宗時,為濠、蘄二州刺史。
睿宗即位,拜太子右諭德,兼崇文館學士,封平原郡公。
玄宗開元九年(721),卜居堯山、沮水間,卒。
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王勃、駱賓王交往。
著有《明堂新禮》3卷,又文集10卷等,均已佚。
全唐詩》存詩3首。
《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全唐詩補逸
員半千字榮期,晉州臨汾人。卒玄宗開元間(《舊唐書》謂卒開元二年,《新唐書》則謂卒開元九年),年九十四。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
半千字榮期。齊州全節(jié)人。本名馀慶。少師事王義方。義方謂曰。五百年一賢。足下當之矣。因改名半千。上元初舉八科皆中。授武陟尉。又應岳牧舉。對策擢上第。垂拱中累補左衛(wèi)冑曹入閣供奉。長安中五遷正諫大夫。除棣州刺史。中宗時為濠蘄二州刺史。睿宗立。徵拜太子右諭德兼崇文館學士。加銀青光祿大夫。封平原郡公。開元九年卒。年九十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35—約689,一說約636—695后 【介紹】: 唐幽州范陽人,字升之,號幽憂子。
初授鄧王府典簽,王甚愛重之。
高宗乾封初,出為益州新都尉。
秩滿,漫游蜀中。
后患風痹,居長安附近太白山中,因服丹藥中毒,手足致殘。
疾轉篤,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shù)十畝,預筑墳墓,偃臥其中,作《釋疾文》、《五悲文》等自傷。
后終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潁水而死。
工詩文,與王勃、楊炯、駱賓王齊名,并稱王楊盧駱,后人又稱初唐四杰。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4—686,一說635—689 字升之,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讀詩書,嘗從曹憲、王義方學《蒼》、《雅》及經(jīng)史。年弱冠,調(diào)鄧王府典簽(據(jù)張鷟《朝野僉載》卷六)。高宗龍朔末(663),拜益州新都縣尉。總章二年(669)底,二考秩滿去官?!?a target='_blank'>舊唐書》、《新唐書》本傳皆謂因染風疾去官,不確。其染風疾當在咸亨三年(672)居洛陽時。上元元年(674)秋冬,入太白山服餌,中毒,風疾轉篤。后轉少室山中之東龍門山,再徙陽翟具茨山。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自投潁水而卒。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今人傅璇琮有《盧照鄰簡譜》,張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譜》。其詩以抒發(fā)仕宦不遇、貧病交加之憂憤為主,亦有揭露上層統(tǒng)治者之驕奢淫逸,嘲諷其權勢榮華不可久恃之作。盧照鄰為“初唐四杰”之一,擅長七言歌行。與駱賓王同創(chuàng)初唐近體歌行破奇為偶,四句一轉,上下蟬聯(lián),以賦為詩之基本體式。代表作為《長安古意》。五言排律用力亦勤。其詩風格典重清峻。詩集以明張燮輯《幽憂子集》為最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本,中華書局1980年排印本題《盧照鄰集》。今人任國緒有《盧照鄰集編年箋注》,祝尚書有《盧照鄰集箋注》,李云逸有《盧照鄰集校注》。《全唐詩》存詩2卷
唐詩匯評
盧照鄰(約630—約680后),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
貞觀二十三年前后,為鄧王(元祐)府典簽,王愛重,比之相如。
高宗總章二年,拜新都尉,因染風疾去官,處太白山中,以服藥餌為事。
調(diào)露年間遷居陽翟(今河南禹縣)具茨山下,疾益篤,不堪其苦,遂自投潁水而死。
照鄰長于七言歌行,詞采富艷,境界開闊,與王勃、楊炯、駱賓王齊名,并稱“四杰”有《盧照鄰集》二十卷,又《幽憂子集》三卷,已佚。
今《幽憂子集》七卷乃明張燮所輯。
全唐詩》編詩二卷。
今人任國緒有《盧照鄰集編年箋注》。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
照鄰字升之。幽州范陽人。初授鄧王府典簽。調(diào)新都尉。因風疾去官。沈痼攣廢。不堪其苦。投潁水死。年四十。

作品評論

《唐詩品》
升之河朔英生,盛年振藻,典簽之日,即擅相如之譽,可謂彬彬學士矣。然神情流蕩,早痾傷困,廢居太白山中,殆欲采掇若華,曜靈駐節(jié),竟以不堪,自沉潁水,悲夫!壯士激志,而橫骨朔野;忿妻感淚,而魂逐飄蓬。若生之死,謂之何哉?生感時尚法,作《五悲文》掎摭其志。作《幽憂子》三卷,皆出詞賦之上。
《藝苑卮言》
七言歌行長篇須讓盧、駱。怪俗極于《月蝕》,卑冗極于《津陽》,俱不足法也。
詩藪
盧、駱五言,骨干有馀,風致殊乏。至于排律,時自錚錚。
唐音癸簽
范陽較楊微豐,喜其領韻疏拔,時有一往任筆不拘整對之意。
《竹林答問》
六朝之為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間唯盧升之出入風騷,氣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盧前”,非虛語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江記室,間以奇氣,振其豐采,唯貪排對,致氣格不凝。夫其雅情幽怨,凄清自寫,雖繁弦損調(diào),固無泛音。《長安古意》宛轉芊綿,則七言佳體不讓子山,開闔往來,猶以氣勝。
《詩學淵源》
(照鄰)與駱賓王、王勃、楊炯,天下稱為“四杰”,而盧居首。
詩有奇氣,實出陳隋之上。
詠史諸作高古,幾窺魏晉之藩。
七言長篇,頗似子山。
七絕則為李、杜所宗者也。
當時近體為唐律之漸,未變陳隋之遺,敁其《送梓州高參軍還京》、《大劍送別劉右史》等篇,其第七句每用四平四仄,迨亦四子之創(chuàng)也。
又有連用仄仄乎平仄、平平仄仄平數(shù)聯(lián)者,與虞世南應制詩同一機杼,為齊梁與唐律逗變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26或627—684后 【介紹】: 唐婺州義烏人。
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稱。
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號四杰。
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
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
調(diào)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
武則天光宅元年,徐敬業(yè)起兵揚州反則天,賓王為作《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
敬業(yè)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殺,或云為僧。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22—684,有生于619、640等說 排行四,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出身寒門,其父為青州博昌令,早卒。7歲能詩。高宗朝,初為道王府屬,后歷任奉禮郎、東臺詳正學士、武功主簿、長安主簿,遷侍御史。為奉禮郎時,曾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塞外還,又曾宦游蜀中。調(diào)露元年(679)冬,因數(shù)上疏言事獲罪下獄,次年秋下除臨海(今屬浙江)丞。睿宗文明中(684)隨徐敬業(yè)起兵討武后,作檄傳之天下斥其罪。敬業(yè)兵敗,賓王被誅(一說逃亡不知所之)?!?a target='_blank'>本事詩·微異》言宋之問于靈隱寺吟詩,遇駱賓王隱跡為僧,為續(xù)“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等句,傳播甚廣,而不可信。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張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譜》。賓王為“初唐四杰”之一,才情縱放,擅長七言歌行,《帝京篇》為代表作。其詩或自述仕途坎坷,或同情下層婦女愛情婚姻之不幸,或揭露上層統(tǒng)治者之驕奢淫逸,題材較為廣泛。筆調(diào)宏肆,風格雄放。《全唐詩》編其詩為3卷。其詩集以清咸豐年間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為最通行。
唐詩匯評
駱賓王(638?
—685?
),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
弱冠為道王(元慶)府屬。
高宗咸亨年間,從軍塞上。
上元元年回京參選,歷武功、長安主簿,擢侍御史,因上書言事,被誣下獄。
后任臨海(今浙江天臺)丞,怏怏失志,棄官去。
文明元年,從徐敬業(yè)討武,兵敗,被殺。
或謂“投江而死”,或謂“亡命不知所之”。
賓王兼擅詩文,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并稱“四杰”。
有《駱賓王文集》十卷行世。
全唐詩》編詩三卷。
清陳熙晉有《駱臨海集箋注》十卷。
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七
賓王。婺州義烏人。初為道王府屬。歷武功主簿。調(diào)長安。武后時數(shù)上書言事。下除臨安丞。怏怏失志。棄官去。徐敬業(yè)舉兵。署為府屬。軍中書檄。皆其詞也。

作品評論

唐詩紀事
世稱“王楊盧駱”,楊盈川之為文,好以古人姓名連用,如“張平子之略談,陸士衡之所記”、“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長統(tǒng)何足知之”,號為“點鬼簿”。賓王文好以數(shù)對,如“秦地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人號為“算博士”。
詩人玉屑
駱賓王為詩,格高指遠,若在天上物外,神仙會集,云行鶴駕,想見飄然之狀。
張遜業(yè)《駱賓王文集序》
賓王五言律詩,秀麗精絕,不可易及。然《帝京篇》尤一代絕唱也。
《藝苑卮言》
盧、駱、王、楊,號稱“四杰”,詞旨華靡,固沿陳隋之遺,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五言遂為律家正始。
內(nèi)子安稍近樂府,揚、盧尚宗漢魏,賓王長歌雖極浮靡,亦有微瑕,而綴錦貫珠,滔滔洪遠,故是千秋絕藝。
詩藪
沈、宋前,排律殊寡,惟駱賓王篇什獨盛。佳者:“二庭歸望斷”、“蓬轉俱行役”、“彭山折坂外”、“蜀地開天府”,皆流麗雄渾,獨步一時。
唐音癸簽
義烏富有才情,兼深組織,正以太整且豐之故,得擅長什之譽,將無風骨有可窺乎!
三唐詩品
其源亦出陰、何,特能清遠取神,蒼然有骨,雖才非純雅,面于勝處見優(yōu)。存詩甚少,特見一斑,緣在初唐,仍稱家數(shù),
《詩學淵源》
(賓王)詩不減齊梁諸人,而古質不及盧升之。近體如《北眺》、《夏日》諸作,立意煉辭,實開盛唐之先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絳州龍門人。
王通子。
官雍州司戶參軍。
生有六子:王勔、王勃、王勮、王助、王劼、王勸。
除王劼早夭外,皆有文名。
獲罪,坐貶交趾令。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
福畤。高宗時雍州司功參軍。坐子勃殺官奴曹達左遷交阯令。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字令遠,安陽(今屬河南)人。
高宗時,曾與王勃、盧照鄰同登玄武山,相互唱和。
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八。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5或646—714或715 【介紹】: 唐趙州贊皇人,字巨山。年二十,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遷給事中。武則天時,來俊臣興狄仁杰獄,嶠復驗,辯其無罪,忤旨,出為潤州司馬。旋入為鳳閣舍人,文冊大號令,多委其主之。圣歷初,與姚崇偕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俄轉鸞臺侍郎,依舊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中宗神龍初,貶通州刺史,數(shù)月即召回,旋又拜相。睿宗即位,再被貶,尋以年老致仕。玄宗時貶廬州別駕卒,年七十。工詩文,與蘇味道齊名,并稱蘇李,又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號文章四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46—715? 字巨山,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人。弱冠登進士,高宗上元二、三年(675、676)間,舉制策甲科,歷任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高宗時奉命宣諭嶺南邕、嚴二州,叛者盡降,高宗甚嘉之??崂魜砜〕紭嬒萃秸率碌胰式?、知御史大夫事李嗣真等,李嶠挺身直其枉狀,忤旨出為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司馬。后以文章受知武后,三度拜相,并領修《三教珠英》。中宗復位,以附會張易之兄弟,出為豫州刺史。景龍三年(709)以特進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即位(710),出為懷州刺史,尋以年老致仕。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皪徊潘迹兴鶎倬Y,人輒傳諷”,張說《五君詠》譽其“才華乃天授,……新詩貫宇宙”。曾與杜審言、駱賓王、蘇味道、崔融諸人唱和,躋身初唐諸名家間,頗善樂府歌行,長篇流暢而見情韻。其詩注本有今人徐定祥《李嶠詩注》?!峨s詠》詩120首曾單行,玄宗天寶時張庭芳作注,有日本《佚存叢書》本,日本又存古鈔本數(shù)種?!?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5卷?!度圃娨荨费a詩6首,然一作李橋?!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詩3首,斷句2。
唐詩匯評
李嶠(645—714),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弱冠登進士第,舉制策甲科。圣歷初,累官至鸞臺少監(jiān)、知鳳閣侍郎、同平章事。罷為成均祭酒,長安三年復為相。張易之敗,眨通州刺史,數(shù)月后召回,神龍二年為中書令,次年加修文館大學士,封趙國公,以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立,罷知政事,除懷州刺史,致仕。玄宗立,貶滁州別駕,改廬州別駕,卒。嶠富才思,所作人多傳諷,與蘇味道齊名,人稱“蘇李”又與崔融、杜審言、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有《李嶠集》五十卷,已佚。今《李嶠集》三卷乃明人所輯。《全唐詩》編詩五卷。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二
嶠字巨山。趙州贊皇人。舉進士。累遷麟臺少監(jiān)。圣歷初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轉成均祭酒。罷知政事。檢校文昌左丞。長安三年。復以本官平章事。中宗朝封贊皇縣公。拜中書令。加修文館大學士。進封趙國公。元宗踐位。以中宗時嶠密表相王諸子勿留京師。下制放斥。尋起為盧州別駕。卒年七十。

作品評論

新唐書本傳
嶠富才思,有所屬綴,人多傳諷。
……然其仕前與王勃、楊盈川接,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晚諸人沒,而為文章宿老,一時學者取法焉。
《唐詩品》
唐初諸子,詞心共艷,律調(diào)俱揚,不可尚已。而擅古作者,宋、李二君之宗,尤為炳著。延清之七言,裁茂郁之幽思,按鴻朗之疏節(jié),品第梁陳,固已含跨其上;而巨山五言,詞華英凈,節(jié)奏鏗諧,置之晉、宋之間,則潘岳之流調(diào),惠連之靡富,微波尚傳,不當擅美。若復湔其涇雜,騁其長駕,則七子之流,未知上下其論。
唐音癸簽
漢稱“蘇李”,唐亦曰“蘇李”,以今論之,巨山五言,概多典麗,將味道難為蘇;延碩七言,尤富風華,亦復又難為李爾。
《詩源辨體》
李嶠五言古,平韻者止“奉詔收邊服”一篇聲韻近古,馀皆雜用律體;仄韻者雖忌鶴膝,而語自工。七言古調(diào)雖不純,而語亦工。五言律在沈、宋之下,燕、許之上。其詠物一百二十首中有極工者。七言律二篇稍近六朝,然頗稱完美。
三唐詩品
其源遠祖文通,近規(guī)江令。才多略格,每見率爾成篇。七言騁妍,有陳宮艷體。《汾陰》之作,盛傳當時,亦只以章尾四言跌宕,振起全篇,前路鋪排,已無深致。詠物累牘,取成事類,風味無成,角巧分題,源出梁陳雜體;試帖之興,其濫觴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0—693? 【介紹】: 唐弘農(nóng)華陰人。
幼聰明博學,善屬文。
十歲舉神童,授校書郎。
高宗永隆二年,充崇文館學士。
遷詹事司直。
武周初,坐事出為梓州司法參軍。
遷盈川令,卒于任。
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四杰”。
炯嘗言“愧在盧前,恥居王后”,時議然之。
有《盈川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0—693? 華陰(今陜西華陰)人。排行七,出身望族,然自稱“吾少也賤”(《梓州官僚贊》)。高宗顯慶四年(659)舉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補校書郎。武后垂拱元年(685),坐從祖弟神讓參與徐敬業(yè)起兵討武后之累,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與宋之問同直習藝館(宋之問《秋蓮賦序》)。后為婺州盈川令,世稱楊盈川,卒于官。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傅璇琮有《楊炯簡譜》,張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譜》。炯為“初唐四杰”之一,擅長五言律詩,以抒發(fā)追求邊塞軍功理想抱負為其特色,風格警勁豪放。詩集以四部叢刊影印10卷本《盈川集》(明童佩輯)為最通行,1980年中華書局排印。《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xù)拾》補入2首。
唐詩匯評
楊炯(650-?
),華陰(今屬陜西)人。
幼聰敏,高宗顯慶四年(659)舉神童,年僅十歲。
上元三年制舉及第,補校書郎。
永淳元年為太子李哲府詹事司直,遷崇文館學士。
武后光宅元年,坐堂弟神讓參與徐敬業(yè)討武則天事,貶梓州司法參軍。
天授元年,秩滿,選任盈川(今浙江衢縣附近)令。
卒官。
楊炯擅長五言律詩,工致而得明澹之旨,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四杰”。
有《盈川集》三十卷,已佚。
今《楊盈川集》十卷乃明童佩所輯。
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文·卷一百九十
炯。華陰人。舉神童。授校書郎。為崇文館學士。俄遷詹事司直。武后時坐從祖弟神讓犯逆左轉梓州司法參軍。秩滿。授盈川令。卒。中宗以舊僚追贈著作郎。

作品評論

《唐詩品》
楊生神明內(nèi)穎,卓起少年,詞華秀朗,為時令慕,與子安之徒并稱杰子,芝含三秀,鳳耀四靈,豈不蔚然觀美哉!
其詩三十卷,不盡傳,今傳二卷。
五言律體,長于他作,炯嘗自言:“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
子安詞賦翩翩,波翻云寫,楊生好欺人,故有此語。
文士信己,豈非珍其敝帚,自謂千金者哉!
張遜業(yè)《楊炯集序》
(炯)五言律工致而得明澹之旨,沈、宋肩偕。開元諸人去其纖麗,蓋啟之也。睹作差次之。
詩藪
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玉,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然長歌遂爾絕響。
唐音癸簽
盈川視王微加澄汰,清骨明姿,居然大雅。
《詩源辨體》
五言自漢魏流至陳、隋,日益趨下,至武德、貞觀,尚沿其流,永徽以后,五、楊、盧、駱則承其流而漸進矣。四子才力既大,風氣復還,故雖律體未成,綺靡未革,時中多雄偉之語,唐人之氣象風格始見。……然析而論之,王與盧、駱綺靡者尚多,楊篇什雖寡,而綺靡者少,短篇則盡成律矣。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彼?,崔融與張說評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鄰可以企之?!闭f曰:“不然,盈川文如懸河,酌之不竭,優(yōu)于盧而不減王。恥居后,信然;愧在前,謙也?!币饩籍敃r必多長篇大什,而零落至此,惜哉!
三唐詩品
古章殘佚,不見本原,唯《西陵》一首,蒼健立干,有任、范之體。律詩工對,其源蓋出陰鏗。才氣無前,自謂“恥屜王后”,第藻浮于質,時有衰音。
《詩學淵源》
(炯)所為詩雄奇奔放,文質兼?zhèn)?,雖未逮盧之古雅、駱之蘊藉,以較子安,實為勝之。
“盧前”“王后”,宜彼不為屈也。
共 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