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志和

相關(guān)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一作張鶴齡,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
張志和之兄。
約于代宗時任浦陽尉。
懼弟志和浪跡江湖不還,于越州東廓買地結(jié)茅齋以居之。
大歷九年(774)志和撰《漁歌子》詞5首,松齡亦和1首。
其后行跡無考。
事跡見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
全唐詩》存詞1首。
樵青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張志和之女婢名。
帝賜張志和奴婢各一,志和配之為夫婦,名奴曰漁童,婢曰樵青。
韋詣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張志和同時。
志和居江湖間,著書曰《玄真子》。
詣善其書,為撰《內(nèi)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憲宗元和至武宗會昌間在世。嗣藥山惟儼,與云巖曇晟、道吾宗周為同道交。住蘇州華亭,常泛一小舟,隨緣度日,世稱華亭和尚,又稱船子和尚。撰《撥棹歌》三十九首,多歌詠漁人生活以寓禪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禪宗僧侶,藥山惟儼法嗣。
與云巖曇晟、道吾宗周為同道交,約中唐元和、會昌間人。
住蘇州華亭,常泛一小舟,隨緣度日,世因謂之華亭和尚、船子和尚。
祖堂集》卷五、《景德傳燈錄》卷一四、《五燈會元》卷四有傳。
其詩今存40首。
元刻本《船子和尚撥棹歌》(《機緣集》)中凡收39首,多詠歌漁人生活以寓禪理,與張志和《漁父詞》句法相同。
五燈會元》、《觀林詩話》、《至元嘉禾志》、《藝林伐山》等書中亦有引錄。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以上諸書,收入德誠詩作40首。
槜李詩系·卷三十
德誠,蜀東武信人。初參澧州藥山儼禪師。儼云:“子后上無片瓦,下無錐地,大闡吾宗?!焙蟪诵≈圩⌒阒蒌?后析松江),以綸釣舞棹,隨緣而度,號船子和尚,傳法夾山。遂覆舟而逝。咸通十年,僧藏暉即其處建寺焉。有《棹歌二十九首》,呂益柔為序而刻之。今載《機緣集》。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節(jié)操高邈。度量不群自印心于藥山。與道吾云巖。為同道。交洎離藥山。乃謂同志曰。公等應(yīng)各據(jù)一方建立藥山宗旨。爾率性疏野。惟好山水。樂情自遣。無所能也。他后知我所止之處。若遇靈利座主。指一人來?;蚩暗褡翆⑹谏剿谩R詧笙葞熤?。遂分。至秀州華亭。泛小舟隨緣度日。以接四方往來。人莫知其高蹈。因號船子和尚。道吾后到京口。遇夾山上堂。僧問。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無相。曰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無瑕。道吾不覺失笑。山便下座請問。適來祗對這僧話。必有不是。致上座失笑。望不吝慈悲。吾曰。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師在。山曰。甚處不是。望為說破。吾曰。不須說。請和尚卻往華亭船子和尚處去。山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和尚若去。須易服而往。山乃散眾束裝。直造華亭。船子才見便問。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師曰不似。似個甚么。山曰。不是日前法師曰。甚處學(xué)得來。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師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師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山擬開口。被師一橈。打落水中。才上船師又曰道道。山擬開口。師又打。山豁然大悟。乃點頭三下。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問拋綸擲釣。師意如何。師曰。絲懸綠水浮。定有無之意。山曰。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師曰。釣盡江波。金鱗始遇。山乃掩耳。師曰。如是如是。乃囑曰。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吾二十年。在藥山。祇明斯事。汝今既得。但向深山里。钁頭邊。覓取一個半個接續(xù)。毋令斷絕。山乃辭行。頻頻回顧。師遂喚阇黎。山乃回首。師豎起橈子曰。汝將謂別有。乃覆舟入水而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9—881 【介紹】: 唐僧。洪雅人,俗姓陳,字俊覺。年十三,講道于蜀,時號陳菩薩。游方至京,武宗詔與道門抗論,幾獲罪。宣宗立,召講,賜紫袈裟,署為三教首座。后乞歸,居彭州丹景山。僖宗幸蜀,賜號悟達(dá)國師。知玄堅守禁戒,研習(xí)外典,李商隱嘗師事之。有《如來藏經(jīng)會釋疏》,《大無量壽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等疏議。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9—881 字后覺,俗姓陳,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11歲出家。15歲即于成都大慈寺升座,聳動一時,時稱陳菩薩。文宗時,入住長安資圣寺。文宗曾召之顧問。武宗會昌滅佛時,進(jìn)諫而未獲采納,遂離長安,住桂林開元寺。宣宗大中初,復(fù)至長安,住寶應(yīng)寺,署為三教首座。大中八年(854)歸蜀,住彭州丹景山。李商隱對之執(zhí)弟子禮。后曾游澤州。僖宗幸蜀時,曾召其談法?!?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六有傳。著作甚多,今存《慈悲水懺法》三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后覺。姓陳氏。眉州洪雅人。曾祖圖南。梓州射洪令。祖憲考邈。皆名場不捷。母魏。夢月入懷而娩。襁褓見佛像僧儀必笑。五歲。祖指花令賦詩。不數(shù)步即就。且有唯馀一朵在。明日定隨風(fēng)之句。祖吟詠久之。嘆曰。吾望汝登高第雪恥。今如此。其志見矣。則終將歸于空門乎。所居鄰寧夷寺。七歲聽法泰法師講涅槃經(jīng)。忽若有所寤。夜又夢。其寺之殿佛。手為摩頂。因力求出家。不可禁止。年十一。詣唐興四安寺落發(fā)。其師并以大經(jīng)遠(yuǎn)公義疏。??公圓旨授之。皆習(xí)復(fù)無遺誤。年十三。升座闡演于大慈寺之普賢閣下。時丞相杜公元穎。方出鎮(zhèn)蜀。聞其名而命之。聽者萬計。率駭服。自是不敢斥其名。而呼之為陳菩薩矣?;騻髌淝吧怼Iw漢州三學(xué)山知鉉也。嘗講十地經(jīng)。感地變琉璃云。受具戒于凈眾寺??貞律師。稟俱舍論于十長山固律師。于是抵三峽。歷荊襄。而駐錫于京輦之資圣寺。獲依安國信法師。究唯識論。旁攻外典百家之言。然以鄉(xiāng)音不類憂之。乃曰課大悲咒象耳山。中夕夢僧易其舌。旦能秦語文宗尤加禮重。儒者楊茂先。留意竺墳。慕謝康樂之為人。注釋經(jīng)義。時就質(zhì)問。及終。玄獨見其服紫衣。戴碧冠。前拜謝乘空而去。訃至。則知其命子以紫袈裟。碧芙蓉冠斂。且曰。吾非簪裳累。則提瓶挈屨。侍玄公久矣。今遽爾柰何。 武宗始猶尚內(nèi)教。后惑邪說。故群臣莫之諫。嘗以德陽節(jié)。會緇黃麟德殿。詔玄獨抗道眾。帝躬發(fā)老子。治大國如烹小鮮義。使相問答。玄所對凡數(shù)千言。皆謂神仙固山林之事。非帝王所宜行。上大怒。左軍仇士良。內(nèi)樞楊欽義。惜其才美。密諷貢祝堯詩五章解之。玄即日歸鄉(xiāng)里。既而以巾櫛。游湘湖間。方楊給事漢公。廉問桂嶺。迎止開元寺。屬宣宗龍飛。內(nèi)樞楊公統(tǒng)左禁軍。以定??功。請復(fù)教。首乞訪玄聲跡。詔居寶應(yīng)寺。壽昌節(jié)講贊。賜紫伽黎。署三教首座。俄詔徙法乾寺玉虛亭。則上于藩邸所造者。大中三年。詔悉興建天下廢寺。至圖玄肖象禁中。以存模楷。八年上章乞還山。廣明二年春。僖宗遠(yuǎn)難幸蜀。遣郭遵泰。以璽書詔。赴行在所。仍許肩輿自隨。上降接勤重。談?wù)擃H悅。且欲賜美號。顧問諸學(xué)士。學(xué)士未及奏。而上遽灑御翰以悟達(dá)曰。開示悟入法華之旨。其宜號悟達(dá)國師。以表朕意。玄陳讓再三。不允。遂辭疾歸臥九隴舊廬。正月二十七日。見所居之室。悉現(xiàn)微妙勝境。二月七日。忽空中有聲曰。必生凈土。問誰為此聲者。則應(yīng)曰。佛也。若菩薩降庭。明珠墮膝。是豈娑婆報盡。而宿昔罪福之感驟至耶。七月中。召弟子慈燈。作遺表。囑后事。以尸施魚鳥。叮嚀告戒。右脅面西而寂。壽七十三。臘五十四。 玄生平謹(jǐn)于持守。而篤于進(jìn)脩。然其利物之效。尤多著見。駱谷真符縣雍氏者。宅當(dāng)大潭上。潭有魚。足而齒。異甚?;蛴W(wǎng)釣。則興云霧擁蔽。雍氏日豢之四世矣。玄適抵其地而知之。為授歸戒。出水鼓躍逝去。夜夢雍氏曰。吾已生天矣。 次而導(dǎo)江玉壘山神。益昌北郭龍門神。皆受戒。徵驗見弟子僧徹傳。茲不復(fù)錄。塔在今茶隴山祐圣寺。秦蜀間。戶圖事其像。有或圖李商隱執(zhí)白拂。以侍立者。則商隱亦嘗為之役也。商隱號義山。能辭章。玄居京師興善寺時。商隱居永崇里。嘗苦眼疾。望禱玄。明日玄寄天眼偈三章。疾遂愈。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知玄。
字后覺。
姓陳氏。
眉州洪雅人也。
曾祖圖南任梓州射洪縣令。
祖憲考邈皆名場不捷。
母魏氏夢月入于懷。
因而載誕。
雖乳哺未能言。
見佛像僧形必含喜色。
五歲祖令詠花。
不數(shù)步成云。
花開滿樹紅。
花落萬枝空。
唯馀一朵在。
明日定隨風(fēng)。
祖吟嘆不懌曰。
吾育此孫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恥。
今見孺子志矣。
非貽厥也。
已必從空門乖始望也七歲果遇法泰法師。
在寧夷寺講涅槃經(jīng)。
寺與居鄰。
玄日就講集所。
一聆法語若睹前因。
是夕夢其寺殿佛手摩其頂。
寤啟祖父乞為勤策。
親黨觀其必不可抑奪故聽之。
年十一遂其削發(fā)。
乃隨師詣唐興邑四安寺。
授大經(jīng)四十二卷。
遠(yuǎn)公義疏。
辯空師圓旨。
共一百二十五萬言。
皆囊括深奧矣。
方年十三指擿緇徒露老成之氣。
時丞相杜公元穎作鎮(zhèn)西蜀。
聞玄名命升堂講談于大慈寺普賢閣下。
黑白眾日計萬許人。
注聽傾心駭嘆無已。
自此蜀人弗厈其名。
號陳菩薩耳。
傳云。
玄前身名知鉉。
漢州三學(xué)山講十地經(jīng)。
感地變琉璃焉。
玄于凈眾寺辯貞律師所受具戒。
才聽毗尼續(xù)通俱舍。
則長十山固律師之付授焉。
復(fù)從本師下三峽。
歷荊襄抵于神京資圣寺。
此寺四海三學(xué)之人會要之地。
玄敷演經(jīng)論僧俗仰觀。
戶外之屨日其多矣。
文宗皇帝聞之宣入顧問。
甚愜皇情。
后學(xué)唯識論于安國信法師。
又研習(xí)外典。
經(jīng)籍百家之言無不該綜。
玄每恨鄉(xiāng)音不堪講貫。
乃于象耳山誦大悲咒。
夢神僧截舌換之。
明日俄變秦語矣。
有楊茂孝者。
鴻儒也。
就玄尋究內(nèi)典。
直欲效謝康樂注涅槃經(jīng)。
多執(zhí)卷質(zhì)疑。
隨為剖判。
致書云。
方今海內(nèi)龍象非師而誰。
次揚刑部汝士高左丞元裕長安揚魯士。
咸造門擬結(jié)蓮社。
嘗一日玄宴坐。
見茂孝披紫服戴碧冠三禮畢乘空而去。
玄令人偵問。
茂孝其夕誡其子曰。
吾常欲落發(fā)披緇汲瓶挈屨侍玄公。
所累者簪冕也。
吾蓋棺時殮以紫袈裟碧芙蓉冠。
至是方驗先見矣。
武宗御宇。
初尚欽釋氏。
后納蠱惑者議。
望祀蓬萊山筑高臺以祈羽化。
雖諫官抗疏宰臣屢言。
終不回上意。
因德陽節(jié)緇黃會麟德殿。
獨詔玄與道門敵言。
神仙為可學(xué)不可學(xué)耶。
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國若烹小鮮義。
共黃冠往復(fù)。
玄陳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
神仙之術(shù)乃山林間。
匹夫獨擅高尚之事業(yè)。
而又必資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辭河下傾辯海橫注。
凡數(shù)千言。
聞?wù)邽橹蓯?div id="jdzbplp" class='inline' id='people_18887_3_99_comment'>
大忤上旨。
左右莫不色沮。
左護(hù)軍仇士良內(nèi)樞密楊欽義。
惜其才辯。
恐將有厈逐之命。
乃密諷貢祝堯詩。
玄立成五篇。
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業(yè)。
未必求仙便得仙。
鶴背傾危龍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帝覽詩微解。
帝雖不納忠諫。
而嘉其識見口給也。
玄即歸巴岷舊山。
例施巾櫛。
而存戒檢愈更甄明。
方扁舟入湖湘間。
時楊給事漢公廉問桂嶺。
延止開元佛寺。
屬宣宗龍飛。
楊公自內(nèi)樞統(tǒng)左禁軍。
以冊定功高請復(fù)興天竺教。
奏乞訪玄聲跡。
玄復(fù)掛壞衣歸上國寶應(yīng)寺。
屬壽昌節(jié)講贊賜紫袈裟。
署為三教首座。
帝以舊藩邸造法乾寺。
詔玄居寺之玉虛亭。
大中三年誕節(jié)詔諫議李貽孫給事楊漢公緇黃鼎列論義。
大悅帝情。
因奏天下廢寺基。
各敕重建。
大興梵剎玄有力焉。
命畫工圖形于禁中。
其優(yōu)重如是。
與相國裴公休友善。
同激揚中興教法事。
八年上章乞歸故山大行利濟。
受益者多。
廣明二年春。
僖宗違難西蜀。
后遣郭遵泰赍璽書。
肩輿詔赴行在。
帝接談?wù)擃H解上心。
左軍容田令孜與諸達(dá)官問道勤重。
帝欲旌其美。
令諸學(xué)士撰玄師號。
皆未愜旨。
乃揮御翰云。
朕以開示悟入法華之宗旨也。
悟者覺也明也。
悟達(dá)大道悟佛知見。
又云。
悟者一剎那。
不悟河沙劫。
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義。
今賜悟達(dá)國師為號。
雖曰強名用表朕意。
玄陳讓不遂。
乃乞歸九隴舊廬。
于正月二十一日臥內(nèi)見所曾游歷。
圣境名跡皆見在前。
二月七日聞空聲曰。
必生凈土。
乃訊之云。
孰之語耶。
空又應(yīng)曰。
佛也。
七月中聞戶外有格斗之聲。
逡巡一菩薩降于庭前事摩滅矣。
漸迫僅玄身丁寧贊喻。
勿以此苦為累也。
言訖而沒。
又于一夕有一珠。
自玄左足下流去。
苦楚萬端。
諦視其珠中明明有晁錯二字。
乃知玄是袁盎也。
曾因七國反。
盎奏斬錯以謝吳楚諸王。
故為嬰撓耳。
召弟子慈燈。
附口上遺表。
囑令棄尸半飼魚腹半啖鳥獸。
吾久與西方凈土有期如斯。
諈諉訖右脅面西而逝。
享年七十三。
僧臘五十四。
玄咸通中曾游澤州。
追問小遠(yuǎn)法師同年。
亦同終日月焉。
玄堅守禁戒少欲過中不食蔬果。
服唯布褐臥則芻稈。
而六時行道夜臥一更。
馀則禪坐。
等視眾生無貴賤少長。
待之如一素結(jié)情好。
深者裴相國休。
初裴鎮(zhèn)荊門。
玄游五臺山。
路出渚宮。
贈遺初無所取。
裴知其儉約。
密遣人沿路以供之。
若蘇秦遣舍人陰資奉張儀也。
嘗經(jīng)駱谷真符縣。
雍氏家枕潭。
潭中有大魚如龍。
四足而齒牙纖利。
其家日飼以食。
已四世矣。
或欲網(wǎng)釣之意。
則輒云霧晦冥焉。
玄扣船撫其頂。
瞪目而鼓躍。
即為受歸依。
未幾乃寄夢雍氏曰。
我謝汝累世護(hù)念。
今受歸依已生天。
而永訣矣。
次為導(dǎo)江玉壘山神李冰廟益昌北郭龍門神。
偕受戒法。
罷其血食歟。
有李商隱者。
一代文宗時無倫輩。
常從事河?xùn)|柳公梓潼幕。
久慕玄之道學(xué)。
后以弟子禮事玄。
時居永崇里。
玄居興善寺。
義山苦眼疾。
慮嬰昏瞽遙望禪宮冥禱乞愿。
玄明旦寄天眼偈三章。
讀終疾愈。
迨乎義山臥病語僧錄僧徹曰。
某志愿削染為玄弟子。
臨終寄書偈決別云。
玄生常著如來藏經(jīng)會釋疏二卷。
命僧徹撰法鑒。
以照像若十翼焉。
大無量壽經(jīng)疏二卷。
僧徹著法燈類章指焉。
勝鬘經(jīng)疏四卷。
僧徹著法苑以錯綜。
猶緯書焉。
又般若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各有疏義。
此外秦蜀之間。
作釋氏雜文外篇箴論碑志歌詩。
錄成二十馀卷。
禮懺文六卷。
通計三十萬言。
后遷塔于茶籠山附圣寺矣。
中和二年弟子左街僧錄凈光大師僧徹述傳。
法孫右街僧錄覺輝。
輝弟子偽蜀祐圣國師。
重孫光業(yè)僧錄。
綿綿瓜瓞。
皆名公也。
鳳翔府寫玄真李義山執(zhí)拂侍立焉。
系曰。
玄公何云袁盎。
又為知鉉二人后身耶。
通曰。
人壽百年。
自漢至唐。
玄幾經(jīng)出沒乎。
骸山淚海斷可知矣。
然則玄公多才行道近古罕聞。
法嗣蕃昌他莫與議也。
神僧傳·卷第八
悟達(dá)國師知玄。與一僧邂逅京師。時僧患迦摩羅疾。人莫知其異也。皆厭惡之。知玄視候無倦色。后別僧謂知玄曰。子后有難可往西蜀彭州茶隴山相尋。有二松為志。后知玄居安國寺。懿宗親臨法席。賜沈香為座。恩握甚厚。忽膝生人面瘡。眉目口齒俱備。每以飲食喂之。則開口吞啖。與人無異。求醫(yī)莫效。因憶舊言。乃入山相尋。見二松于煙云間。信所約不誣。即趨其處佛寺煥儼。僧立于山門顧接甚歡。天晚止宿。知玄以所苦告之。曰無傷也。山有泉旦濯之即愈。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間。瘡忽人語曰。未可洗。公曾讀西漢書不。曰曾讀既曾讀之。寧不知袁盎殺晁錯乎。公即袁盎吾晁錯也。錯腰斬東市。其冤何如哉。累世求報于公。而公十世為僧。戒律精嚴(yán)報不得其便。今汝受賜過奢。名利心起故能害之。蒙迦諾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不復(fù)為冤矣。時知玄魂不住體。急掬水洗之其痛徹髓絕而復(fù)蘇。其瘡亦旋愈?;仡櫵掠蠲Р粡?fù)見。因卓庵其處遂成大寺。知玄感其異。思積世之冤非遇圣賢何由得釋。因述懺法三卷。蓋取三昧水洗冤業(yè)之義。名曰水懺云。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后覺。姓陳。眉州洪雅人。母魏氏。夢月入懷而誕。七歲遇法泰法師在寧夷寺。講涅槃經(jīng)。寺與居鄰。玄日就講集所。一聆法語。若睹前因。是夕夢其寺殿佛手摩其頂。窹啟祖父。乞為勤策。親黨聽之。年十一削發(fā)。乃隨師詣唐興邑四安寺。授大經(jīng)四十二卷。遠(yuǎn)公義疏。空師圓旨。共一百二十五萬言。皆囊括深奧。方年十三。指擿緇徒。露老成之氣。時丞相杜公元穎作鎮(zhèn)西蜀。聞玄名。命升堂講談于大慈寺。普賢閣下。黑白眾。日計萬人。注聽傾心。駭嘆無已。自此蜀人重其名。號陳菩薩。于凈眾寺辯貞律師所。受具戒。才聽毗尼。續(xù)通俱舍。復(fù)從本師下三峽。歷荊襄。抵于神京資圣寺。文宗皇帝聞之。宣入顧問。甚愜皇情。后學(xué)唯識論于安國信法師。叉研外典經(jīng)籍。百家之言。無不該綜。玄每恨鄉(xiāng)音不堪講貫。乃于象耳山。誦大悲咒。夢神僧截舌換之。明日俄變秦語。武宗御宇。初尚欽釋氏。后納蠱惑。議祀蓬萊山。筑高臺以祈羽化。雖諫官抗疏。宰臣屢言。終不回上意。因詔玄與道門敵言。神仙為可學(xué)。不可學(xué)耶。帝又手。付老氏中。理大國若烹小鮮義。共黃冠往復(fù)。玄陳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神仙之術(shù)。乃山林間。匹夫獨擅高尚之事業(yè)。而又必資宿因。非王者所宜。辭河下傾。辯海橫注。凡數(shù)千言。聞?wù)邽橹蓯?。左護(hù)軍仇士良。內(nèi)樞密楊欽義。惜其才辯??钟袇{逐之命。乃密諷貢祝堯詩。玄立成五篇。末章云。生天本自生天業(yè)。未必求仙便得仙。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帝覽詩微解。方扁舟入湖湘間時楊給事漢公。廉問桂嶺。延至開元佛寺。屬宣宗龍飛。楊公自內(nèi)樞統(tǒng)左禁軍。以冊定功高。請復(fù)興天竺教。奏公訪玄聲跡。玄歸上國寶應(yīng)寺。屬壽昌節(jié)。講贊。賜紫袈裟。署為三教首座。帝以舊藩邸。造法乾寺詔玄居寺之。玉虛亭。大中三年誕節(jié)。詔諫議李貽孫。給事楊漢公。緇黃鼎列論議。大悅帝情。因奏天下廢寺基。各敕重建。大興梵剎。命??工。圖形于禁中。其優(yōu)重如是。與相國裴公休友善。同激揚中。興教法事。八年。上章公歸故山。大行利濟。受益者多。僖宗令諸學(xué)士。撰玄師號。賜悟達(dá)國師。玄陳讓不遂。乃乞歸九隴舊廬。于正月二十一日臥內(nèi)。見所曾游歷。圣境名跡。皆見在前。二月七日。聞空聲曰。必生凈土乃訊云。孰之語耶。空又應(yīng)曰。佛也。七月中聞戶外有聲。逡巡一菩薩。降于庭前。漸迫玄身。叮嚀贊喻。勿以此苦為累也。言訖而沒。又于一夕有一珠。自玄左足下流去??喑f端。諦視其珠中。明明有晁錯二字。乃知玄是袁盎也。曾因七國反。盎奏斬錯。以謝吳楚諸王。故為嬰撓耳。召弟子慈燈。附口上遺表。囑令棄尸。半飼魚腹。半啖鳥獸。吾久與西方凈土有期。言訖。右脅面西而逝。

人物簡介

全唐詩續(xù)補遺
安濟廟,在清流縣南夢溪洞口,即九龍陽數(shù)潛靈王廟也。
自唐有之,莫詳創(chuàng)始封爵之由。
廟前有灘險甚,往來之舟非禱于祠下不敢行。
宋朝賜今額。
嘉祐中,樞密直學(xué)士蔡公襄知泉州,有布衣上謁,自稱寧化九龍進(jìn)士。
公與坐,莫測其為神。
及送之庭除,忽不見,始異之。
取刺而觀,于中得詩五十六字,尋加訪問。
明年,遞詩于廟,尸祝不虔,失其真跡。
大觀間,縣尉張龜齡嘗序其事。
今林木森陰,觀者必敬。
詩云云。
末題閩通文二年四月封明威校尉,永隆二年正月封興瑞將軍,九月封陽數(shù)潛靈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九六○
王份,字文孺,吳江(今江蘇吳江)人。
隆興中以特恩補大冶令。
為政尚寬恕,修學(xué)養(yǎng)士。
在縣七年,一日登西塞山誦張志和《漁父詞》,即致仕歸。
筑室于雪灘,號臞庵居士。
見《君郡志》卷一四,同治《蘇州府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1 【介紹】: 金真定人,字德卿。年二十四進(jìn)士擢第。調(diào)南和主簿。有異政。拜監(jiān)察御史。以詩得罪,廢謫十余年。起為隆州都軍,以邊功召為三司官。大安三年,權(quán)行六部員外郎,從完顏承裕軍御蒙古。易州陷落時死難。
中州集
昂字德卿真定人父伯祿字天錫師事玄真先生褚承亮(承亮字茂先宣和六年擢第調(diào)易州戶曹會皇子郎君破真定拘境內(nèi)進(jìn)士七十二人赴安國寺試策策目上皇不道少主失信舉人希旨極口毀詆茂先離席揖主文劉侍中言君父之過豈臣子所當(dāng)言長揖而出劉為之動容比榜除茂先被黜馀悉放第狀元許必輦自號七十二賢榜帥府重其名檄茂先以易州司戶知稿城漫一應(yīng)之尋解印去年七十終弟子謚為玄真先生)大定初第進(jìn)士仕至同知沁南軍節(jié)度使事德卿年二十一擢第釋褐南和簿有異政遷良鄉(xiāng)令入拜監(jiān)察御史路宣叔以言事被斥德卿送以詩坐謗訕停銓久之起為龍州都軍以邊功得復(fù)召超三司判官大安軍興權(quán)行六部員外郎德卿傳其甥王從之文法云文章工于外而拙于內(nèi)者可以驚四筵而不可以適獨坐可以取口稱而不可以得首肯又云文章以意為主以字語為役主強而役弱則無令不從今人往往驕其所役至跋扈難制甚者反役其主雖極辭語之工而豈文之正哉德卿初有常山集喪亂后不復(fù)見從之能記三百馀首因得傳之屏山故人外傳云德卿以孝友聞又喜名節(jié)藹然仁義人也學(xué)術(shù)醇正文筆高雅以杜子美韓退之為法諸儒皆師尊之既歷臺省為人所擠竟坐詩得罪謫東海上十?dāng)?shù)年始入翰林言事愈切出佐三司非所好從宗室承裕軍承裕失利跳走上谷眾欲徑歸德卿獨不可城陷與其從子嗣明同死于難嗣明字晦之短小精悍有古俠士風(fēng)年未三十交?半天下識高而志大善談?wù)摱泄?jié)作詩喜簡澹樂府尤溫麗最長于義理之學(xué)下筆數(shù)千言初不見其所從來試于府于禮部俱第一擢第主淶水簿從其叔北征得還而不忍去使晦之不死文字不及其叔而理性當(dāng)過之嘗謂學(xué)不至邵康節(jié)程伊川非儒者也其說類此而天不假年悲夫
酈希成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大興懷來人。
真大道教五代師。
其教以苦節(jié)危行為要,不妄取于人。
居燕城天寶宮,見知憲宗,授太玄真人,領(lǐng)教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65—1444 【介紹】: 明江西泰和人,名寓,以字行,號東里。早年家貧力學(xué),授徒自給。建文初以薦入翰林與修《太祖實錄》。尋試?yán)舨康玫谝弧3勺婕次?,授編修,入?nèi)閣,參機要。先后歷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內(nèi)閣為輔臣達(dá)四十余年,任首輔二十一年。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廉能為天下稱。英宗嗣位時方九歲,內(nèi)廷有異議,賴士奇推戴,浮議乃止。又善知人,于謙、周忱、況鐘之屬皆為所薦。卒謚文貞。有《東里全集》、《文淵閣書目》、《歷代名臣奏議》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初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時以辟召入翰林永樂初改編修入直文淵閣累官少師華蓋殿大學(xué)士贈太師謚文貞有沙羨石臺東里諸集
明詩紀(jì)事·乙簽·卷三
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
建文時,以薦授教授,旋入翰林充編纂官。
試?yán)舨?,授吳府審理副,仍供館職。
永樂初,改編修,入內(nèi)閣典機務(wù)。
歷侍讀、左中允、左諭德學(xué)士,改左春坊大學(xué)士,仍兼翰林學(xué)士。
隆慶初,擢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xué)士,進(jìn)少傅,兼兵部尚書。
正統(tǒng)初。
進(jìn)少師。
卒贈太師,謚文貞。
有《東里全集》九十七卷、別集四卷。
(《四庫總目》:明初三楊并稱,而士奇文章特優(yōu),制誥碑版,多出其手。
仁宗雅好歐陽修文,士奇文亦平正紆馀,得其仿佛,故鄭瑗《井觀瑣言》稱其文典則無浮泛之病,雜錄細(xì)事極平穩(wěn)不費力。
后來館閣著作沿為流派,遂為七子之口實。
然李夢陽詩云;「宣德文體多渾淪,偉哉東里廊廟珍。
」亦不盡沒其所長。
蓋其文雖乏新裁,而不失古格,前輩典型,遂主持?jǐn)?shù)十年之風(fēng)氣,非偶然也。
水東日記》:《二月二日秋官郎中彥謚賢友南行詩以識別》:「楊生青云器,文彩輝白璧。
腰間龍泉劍,別我有遠(yuǎn)適。
吾聞禹徂征,舞干致苗格。
所以宣尼訓(xùn),服遠(yuǎn)修文德。
好謀而有成,明明垂警飭。
如何才智士,宏議薄古昔。
懷忿忽遠(yuǎn)圖,急功幸茍得。
寧論萬里行,糗長豫峙積。
漢廷所遣帥,孰是趙充國?
子行職贊襄,黽勉攄良畫。
雖有斗酒餞,安能寫胸臆?
臨歧念素交,聊贈繞朝策。
盧陵楊士奇。
」右詩見楊氏《世美錄》。
初麓川之議蓋有主之者,內(nèi)閣未之聽,而兵部和之。
于是王忠毅公有總督之命,此詩大意具矣。
后來忠毅西巡一奏,此事愈明。
他日豈無秉公是于彤簡,而致深慨于是詩者乎!
麓堂詩話》:楊文貞公《東里集》手自選擇,刻于廣東,為人竄入數(shù)篇,后其子孫又刻為《續(xù)集》,非公意也。
文貞亦學(xué)杜詩,古樂府諸篇,間有得、魏晉遺意者。
尤精鑒識,慎許可,序《唐音》謂「可觀世變」,序張式之詩稱「勖哉乎楷」而已。
何孟春《馀冬序錄》:《晉天文志》,瑞星凡五。
宋《中興天文志》,瑞星十有二,詳減不一。
其三則皆曰含譽。
宣德五年冬,是星見于九斿。
朝臣表賀,上謙不居,賜之璽書,相為戒飭。
時楊文貞在閣,進(jìn)詩一章,有曰:「宣德庚戌,月惟己丑。
其日丁亥,名瑞在酉。
大星如丸,九斿之旁。
有彗若射。
金玉其煌。
厥名含譽,太史敷奏。
百辟嵩呼,賀祥獻(xiàn)壽。
皇德仁圣,謙讓是崇。
歸功穹祗,歸功祖宗。
歸功圣母,亦及臣子。
伸命飭勵,敬哉勿??!
」數(shù)句善寫圣君之心。
翰林記》;太宗在北京,有白鵲之瑞。
行在禮部行南京慶賀,自皇太子監(jiān)國以下,及五府六部例各進(jìn)表。
時楊士奇以病在告,監(jiān)國表命庶子、贊善呈稿,殿下不懌,命尚書蹇義持以示士奇,士奇曰:「甚寂寥,且不著題,似賀白龜、白鹿皆可。
」因命改益。
士奇改一聯(lián)云:「望金門而送喜,馴彤陛以有儀。
」后增一聯(lián)云:「與鳳同類,蹌蹌于帝舜之庭;如玉之輝,翯翯在文王之囿。
」義以進(jìn),殿下喜曰:「此方是帝王家白鵲。
」適內(nèi)使陳昂進(jìn)御饌,徹以賜之,且有旨使勉進(jìn)藥食,早相見也。
菽園雜記》:東里楊先生嘗見昆山屈昉送行詩,有佳句,默識其名。
一日,知昆山縣羅永年以事上京投謁。
東里問:「昆山有屈昉,何如人?
」永年茫然無以對。
東里云:士人尚不知耶!
」永年慚赧而退。
及還任,乃求昉識之。
未幾,有詔舉經(jīng)明行修之士,永年乃以昉應(yīng),除南??h丞,卒官。
前輩留心人物如此。
《懸笥瑣探》:況公鐘治蘇,剛果敏達(dá),不畏強毅,有惠政。
九載滿去,郡民赴闕留者八萬馀人,遂再遣任。
楊文貞贈以詩曰:「十年不傀趙清獻(xiàn),七邑又迎張益州。
」在郡十有一年,卒于官。
士民繪其像,祀于范文正公祠。
《藝苑卮言》:楊文貞文尚法,源出歐陽氏,以簡澹和易為主,而乏充拓之功,至今貴之曰「臺閣體」。
詩如流水平橋,粗成小致。
詩藪》:永樂中,楊文貞、文敏、胡文穆、金文靖皆大臣有篇什者,頗以位遇掩之,詩體實平正可觀。
西江詩話》:何喬遠(yuǎn)《文苑記序》云:「士奇臺閣之體,當(dāng)世所推,良以朝廷之上,但取敷適,相沿百馀年,有依經(jīng)之儒,而無擅場之作。
」似譏其稍涉淺顯也。
然以語文貞制誥文字,則有然,若其詩,清真麗則,悠然而有馀思,逼真唐人氣格,殊非茍學(xué)所能到者。
當(dāng)有知音味馀此言。
田按:文貞晚年思?xì)w,嘗自述:「胡光大語馀:『術(shù)者言同官中,吾兩人將老得退。
果若其言,即各具小舟可二僮操者,舟中貯書冊、楮筆、壺觴、棋局。
如廣訪君,艤舟君門外一里所,遣童子招君,君徑入舟,同溯流至五云驛,望夫容峰,則返棹及君入舟處。
君獨歸,廣不過,君竟去;君訪廣亦然,但沿流至玉峽而返。
歲必五六過訪,用此共適馀年。
』他日,又語予曰:『吾兩人情義實兒弟,后死則銘。
』予諾之,顧時亦謾言耳,豈謂光大先,予后也。
沒后半歲,馀夜夢偕光大泛舟,自快閣至郡城下,同載甚樂。
共聯(lián)詩,光大起首句,仆續(xù)第二、第三,光大續(xù)第四、第五,仆又續(xù)第六、第七,光大結(jié)終句。
既覺而忘第五至第七三句,馀悲愴不勝,遂補之。
詩曰:『金螺瀟灑對夫容,鷺渚漁舟窕窈通。
遠(yuǎn)樹白云秋色凈,故人清興酒船同。
河山夢冷謳吟后,生死交深感慨中。
猶想勝緣如夙昔,并騎黃鵠過江東。
』」厥后年幾七十,又作《歸田趣四時滿江紅》詞四首,今錄其《春牧》云:「霜鬢蕭蕭,皇恩重、賜歸田里。
郊郭外、草亭四面,青山綠水。
好鳥好花春似昔,同時同輩人無幾。
一布袍、棕帽,任逍遙,東風(fēng)里。
芳草岸,平如砥、垂楊徑,清如洗。
散牧處、冉冉晴霞飛綺。
江色比于懷抱凈,都無一點閑塵滓。
更小兒,牛背有書聲,清入耳。
」秋漁》云:「七十歸來,西江上、堪游堪釣。
秋水共、天長一色,也堪吟嘯。
穩(wěn)坐木蘭漁艇子,大兒能網(wǎng)中兒棹。
小兒自理會熱香爐,烹茶灶。
蘋花渚,云爭耀,楓葉岸,霞相照。
山無數(shù)、清比方壺員嶠。
放浪不知天地外,蕭閑底用玄真號。
聽數(shù)聲,長笛白鷗前,江南調(diào)。
」正統(tǒng)初,數(shù)以高年辭,弗許,僅得還鄉(xiāng)展墓,數(shù)旬即來京。
前詩見自題《雪夜清興倡和卷》。
永嘉謝廷循為作《雪夜清興圖》,后詞見《歸田圖卷》后,卷首沈民則隸古;詞及自序,錢塘蔣廷暉書,畫四段,則華亭朱孔易筆也。)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