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人物:
雷躍龍
相關(guān)人物:
共 4 位
。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過沈雨若蔣榭得觀字
(同
伯麟
、比玉、子丘)
明末清初 ·
譚元春
五言律詩
湖上游雖遍,來茲不改觀。
敗荷依水盡,落木與霜安。
洲凍樓臺影,人分魚鳥寒。
豫知宜雪際,光滿爾憑欄。
重集俞仲茅芥圃
(同景升、
伯麟
、漫翁)
明末清初 ·
譚元春
五言律詩
仍對秋時客,惟添橋上霜。
竹禽爭一宿,池雁宛中央。
就月家家暖,垂簾漠漠香。
通人無可累,亭木澹相忘。
晚同
伯麟
仲彥過中禪寺寺有宋曾文昭公隱玉齋
明末清初 ·
林古度
五言律詩
空堤積暝煙,古寺近相連。
即此往還好,何論中上禪。
客如明月伴,佛自一燈懸。
聞有書齋地,令人思昔賢。
東皋病中酬
伯麟
明末清初 ·
林古度
五言律詩
自憐多病客,賴爾日過存。
落葉鳴山徑,寒流繞寺門。
悟因知夙業(yè),起色聽玄言。
晚去不相送,林中霜露繁。
哭李圣瑞
(
伯麟
)
其一
清 ·
洪柱國
七言絕句
童稚交情到白頭,對時傾倒阻時愁。
黃壚隔若山河邈,淚盡中宵憶舊游。
哭李圣瑞
(
伯麟
)
其二
清 ·
洪柱國
七言絕句
年何短折信哀哉,草草浮名御史臺。
獨有故情偏痛惜,未應(yīng)人盡識君才。
哭李圣瑞
(
伯麟
)
其三
清 ·
洪柱國
七言絕句
西關(guān)八月我車催,行過分司轉(zhuǎn)覺哀。
報道靈輀前夜發(fā),不教留待巨卿來。
哭李圣瑞
(
伯麟
)
其四
清 ·
洪柱國
七言絕句
冰塞長河雪滿山,北程迢遞度重關(guān)。
吾行早晚猶當(dāng)返,君向冥途幾日還。
正陽寺
(甲辰)
清 ·
李夏鎮(zhèn)
七言律詩
八月十四日。前去數(shù)百步。眾石峰高撐相向。皆有白光。其最大者曰釋迦峰。右有阿彌陁佛峰。左有地藏峰。又其下為觀音峰。觀音峰之后。從百川洞口達于億景臺。臺下為黃泉江。方池頗闊。水色淡黃。見者驚異。奇之奇者也。未及億景臺。石立數(shù)百丈。如俯黃泉江之上。有所謂地獄門者。因石筑城而開一小門。門之內(nèi)數(shù)十步有石象。門扇當(dāng)門而削立。四面皆方而高可七八百尺。廣亦三之一焉。是為明鏡臺。臺之內(nèi)即為靈源洞。而當(dāng)心有小搆。是名靈源庵。其下稍平處。壞垣廢址存焉。人傳高麗之亡。有一王子逃入此山。與其徒保守以終云。以今觀之信然。其最深處。峰巒玉立者十。森嚴奇拔。略如人形。僧徒所謂十王是也。玆洞之揔名十王愿川者。以此洞亦靈。怪矣哉。稍左隈隩之徑??蛇_百塔洞。而洞亦無甚異觀。興盡腳疲。遂不盡窮其奧。仍欲走上望高臺。臺之下巖峻路絕。扳援鐵鎖。僅以著足者凡四曲。以其危甚而垂堂戒切。且將于毗盧。俯視其頂。亦不果登焉。午尋歸路掠過大小松蘿庵。暫憩地藏庵。庵藏屏擁之中。有僧四五輩居之。點茶后移向鳴淵潭。潭深無底。上有瀑流四五丈。猶有鳴之之聲耶。不然潭何以名焉。漸北路傍。巖立如鼓。內(nèi)面甚平。高廣俱五六丈。其中刻畫三佛像。甚鉅可觀。又向白華庵。庵空而五浮啚三碑在焉。李月沙,李白洲,李白軒宲制碑文。而其一即申東陽所書也。余與三兄題
石庵
里門楣。晡時抵表訓(xùn)寺。將入洞口。石路甚危。苔滑殆不可行。挾右一僧僅免躓仆。屢過獨木危橋。左顧天逸臺。右指萬瀑洞。披攘赤葉而行。先上寺門層樓。樓新創(chuàng)無飾。而坐挹諸秀壯哉。夕炊后歷奇奇三藏兩庵。移向正陽寺。為金剛第一名剎。而其東樓尤為游賞第一處。問其名曰歇惺云。脫衣憑欄。心搖目斷。真所謂應(yīng)接不暇者。余與同行兩從兄相視錯愕。不覺手舞足蹈。一笑之外。無他語焉。槩之金剛一萬二千之峰一尖一秀。莫敢逃形隱狀于玆樓者。坐地既高而又得中。宜其古今墨客之吟賞不已也。中有掛錫年甚高道甚尊。其徒推為傳法沙門。問其法名。即義諶師云。頗能文。自為小記掛諸壁。容貌溫溫。辭氣安安。出其裝西域搖鈴。制甚奇巧。文木缽盂三。其理似花而飾以金俱。其師彥機所傳云。指問眼中羅立之山。對語詳盡。不出是寺一二步。而蓬萊云壑。大都歷歷于方寸??焓?。就其所見者則當(dāng)面一山。崚嶒際天?;蛉鐒蛉珀?。一奔一顧。不能名狀。輿地志所云望高臺。即其處也。望高之左有峰曰穴望。尖秀尤于望高。中通一穴。可望山外青天。吊詭叵量。穴望之左。直北而眾香城在焉。高大不可極。望之皓然。千種佛形。高低相枕。無有一個尋常之石。楓樹間之。紅白映發(fā)。直使青蓮緘口。摩詰閣筆。言之不能盡。而妙在不能言之中也。眾香城之下。萬瀑懸焉。以其方所未窮。故姑不記遠觀之美。萬瀑洞之口。聳立一峰。名大香爐。大香爐之下。為小香爐。圓而尖直。其中焉。又其內(nèi)為金剛臺。其下有金剛窟。兩石高撐當(dāng)路。通其中為石門。山東北而遠望摩訶衍。其南小石岡。戴一特立佛?石。僧言曇無竭乘石鐘東來。既安五十三佛于幽岾寺。仍現(xiàn)相于此云。眾香外毗盧之峰。卻立欲摧。勢壓諸山。稍近眾香而天然露出石臺。白云其名云。又從望高臺東南而望。國馬白馬兩峰。實立于其外。尖利如可觸。豈子美所云玉山高并兩峰寒者耶。又其右釋迦十王諸峰。雖皆效技。而已是前所記者。玆厭其重復(fù)焉。其大略如此。馀者不能盡述。黃昏坐待月升。玉盤撐出于望高峰外。眾山一囿蟾影中。山舊白而又延白光。恰一水晶界相似。而皓鶴亦奪其鮮矣。且方秋時。山雨連旬。無有晴日。人之到此者。類困于窮陰。不能遍其觀。是日也天絕片云。纖毫可數(shù)。意者天之幸吾人。而俾遂其十年愿觀之心耳。夜宿西院。寢睡甚清。亦可樂也。奚奴進崖蜜水一器。
正陽寺邊楓葉秋,正陽寺下泉聲幽。
東樓看月萬山白,西院燒香孤客留。
真宰有心千佛擁,秦鞭無力五丁愁。
中天笙鶴彩云降,訪我毗盧峰上頭。
次韻答墨林上人
清 ·
吳之振
七言律詩
不解參禪不學(xué)仙,把鋤種菜自年年。
休將葛嶺三生石,錯認齊州九點煙。
菰蔣縈回行藥去
(
石庵
養(yǎng)疾蘇州德慶庵,曾一往訊。)
,筼筜刻畫有詩傳
⑴
。
西林安穩(wěn)齏鹽飯,吼徹鯨魚丙夜懸。
⑴ 費隱和尚坐福嚴時,曾題詩留翠亭竹間。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