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丁仁長

相關人物:共 1 位
共 3 首
廿年南北知君早,及讀君書身已老。
濟南名士舊如云,歷亭傳有李杜文。
大明湖上幾回首,九衢冠蓋空繽紛。
萬口轟傳子趙子,朝出參尋暮圖史。
欲往從之中自阻,刺字漫滅馀空紙。
客持巨帙遠送似,千里賢豪誰辦此。
袁公高詠謝公聞,惜哉軒鶴今誰群。
文章仕宦魚熊掌,竽門不用鈞天響。
引裾示以等身文,明珠按劍吾知枉。
君獨胡為諸公上,左右方圓豈能兩。
官高不遂與無同,贏得詩壇牛耳長。
乘除相較得已多,山林何必論長往。
君不見龍眠潛客休官早,落魄燕市忘州?。
眼中縹緲此飛樓,一代英雄坐上收。
木石心腸歌小海(夏統(tǒng)。),神仙名姓占高州(潘茂名。)。
黑頭公望推王掾,青骨平生羨蔣侯。
太史能文廣文冷,有詩排悶酒澆愁。
挽曾先生履川 現(xiàn)當代 · 成惕軒
對聯(lián)
九秋余楚客深悲,古調罷彈,江上更無人頌橘;
卅載憶黃壚舊事,俊游難續(xù),尊前況是海生桑。
注:《楚望樓聯(lián)語箋注(婁希安)》:曾克端(1900——1976),字履川、伯子,號橘翁,齋堂為涵負廔、優(yōu)跋羅盦、攖寧廙、頌橘廬、天只閣,福建閩候人,生于四川,族裔為曾南豐先生徒閩支,故世代書香,詩人、書法家。上代有以詩名者,先生編纂《曾氏十二世詩略》及《通州范氏十二世詩》,并為海內(nèi)兩大詩世家,以光先德。曾先生始受庭訓,以祖父伯厚公為多。及冠赴京,受學于桐城吳摯甫哲嗣吳闿生(北江)先生之門,學詩、古文辭。于賀培新(孔才)、潘伯鷹(鳧公)、吳兆璜(稚鶴)、方東(障川)等并為高第。曾先生早以詩、古文著,著有《頌橘廬叢稿》七十三卷,纂有《曾氏家學》、《曾氏學訓》、《曾氏學乘三書》。曾先生是著名的同光體后裔詩人,著有《頌橘廬詩存》、《頌橘廬文存》、《梅宛陵詩評注》、《近代海內(nèi)兩大詩世家》等。
成氏有詩《寄祝履川先生六十二首》。
古調罷彈:唐朝劉長卿《聽彈琴》詩:“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感慨世事與人心的變化,人心不古。他以此來諷刺今人不如古人高尚,大有知音難覓的感覺。
頌橘:《九章·橘頌》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為詩人托物言志對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曾號橘翁,齋堂為頌橘廬,,著有《頌橘廬詩存》、《頌橘廬文存》,切此處。
俊游:指快意的游賞,表達一種愉悅的心情。北宋秦觀《望海潮·洛陽懷古》詞:“金谷俊游,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
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海生桑:滄海桑田。
箋:
1.上聯(lián)隱用屈原事,下聯(lián)隱用王浚沖事。
2.寄祝履川先生六十二首:
茶山法乳衍閩疆,早有瑤篇照錦囊,十世詩傳清白吏,故應鶚里勝鳣堂。
瀛涯展卷想清儀,玉貌懸知鬢未絲,百二年華今甫半,天貽上壽為昌詩。